小街烟火气冒出国际范儿

2024-08-06 15:35:44 - 北京晚报

伴随城市更新,京城的一条条街区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慢行舒适、文景融合、可游可品的网红打卡地。家门口的背街小巷走出国际范儿,古老的历史文化街区亮出胡同风韵,知名的潮流商圈不断提质扩容……北京在探索中形成了一个个城市更新的成功实践,不仅补齐了民生短板,也赓续着城市文脉,让老街焕发新的活力。

六七年前,居住在望京区域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一条空间逼仄、电动车堆积如山、处处是违建和杂乱零碎小商铺的背街小路,短短两年时间就蜕变成年客流量超百万人次的国际化商街,成为望京乃至整个北京城市更新的一张亮丽名片。

小街烟火气冒出国际范儿

小街烟火气冒出国际范儿

小街烟火气冒出国际范儿

小街烟火气冒出国际范儿

小街烟火气冒出国际范儿

小街烟火气冒出国际范儿

杨梅竹斜街79号的本然造物传习馆,在推广非遗手工艺金丝彩釉画的同时,为喜欢艺术、传统手工艺、唐卡的朋友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空间。本报记者方非摄

望京小街

“脏乱堵”治理后何以“长青不衰”

盛夏傍晚,天色渐暗,望京小街却越发热闹起来,时尚、科技、艺术、创意在这里汇聚。抬头看,悬挂在街道上方的巨型多彩天幕随着晚风轻扬;向前看,孩子们跟随音乐和灯光追逐着跳跃的喷泉;往里走,刚下班的年轻白领在时尚市集闲逛。

走在望京小街,市民会发现这里的国际范儿十足,随处可见德国元素。这一特色正是从无数次的调研中来。望京小街周边聚集着多家德国跨国企业,是北京传统的国际企业聚集区,正是因为充分挖掘街区国际化基因,才形成了能够“长青不衰”的特色风格。

今年8月,望京小街迎来4岁生日。这片近50万平方米的城市空间,越发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如今,科技互联网头部企业不断入驻,创新和科技滋养着这条街道。

而望京小街活力不减背后,更离不开一套多主体共治共建的体制机制。2020年,在朝阳区政府的引导下,望京小街产权方、管理方、使用方联合起来,成立起望京小街街区共治委员会,商户纷纷签订自治公约与街区文明公约,建立小街公共收益“资金池”,城市物业专业管理、街区经营收益反哺街区的长效管理运营模式逐渐成型。

去年,望京小街成为国家服务业标准化商业步行街标准试点单位,小街模式为北京城市更新蹚出一条路来,也为超大型城市构筑新型城市空间提供了宝贵案例。

更新·历程

集思广益“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多方共建

望京小街全长380米,北连望京街,南通阜荣街。小街虽小,周边却分布着1100家涉外企业,辐射10万居民和8万办公人群。然而,一直以来,小街的先天优势却未被利用,消费潜力的开发更是无从谈起,杂乱的环境、破损的道路、老旧的业态,让人们不想在这里停留。

2020年,朝阳区采用“政府投入+社会资本”的多方共建模式,与万科等企业共同开展街区更新。老旧街区在城市更新中再次鲜活起来,带着时代的印记和新生代的亮色,以及浓浓的烟火气。

“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城市更新,每一步都不容易。”被称为望京小街“街长”的栾宁是万科北方区域产城产办事业部总经理,她回忆道,望京小街涉及产权主体复杂,有大量零散商户持有部分产权,让上百家商户和个体经营业主达成共识非常困难。没有别的方法,发问卷、做访谈,栾宁和团队成员一头扎进社区里、写字楼里和居民身旁,“怎么更新?集思广益!”栾宁说。

小街烟火气冒出国际范儿

从“更新一个项目”到“激活一片地区”,首开LONG街作为回天地区首条商业步行街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改造升级,带动的不只是区域消费活力,更擘画出“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美丽画卷的一隅。

首开LONG街

社区底商转型城市共享公园

出地铁8号线回龙观东大街站,再向东走上几百米,就能看到一座写着“LONG街”字样的景观雕塑。人们对LONG街的初印象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国潮味儿十足。

再往里走,一条条空中连廊将东西两侧建筑串联。孩子们在儿童游乐区里嬉戏打闹;老人们在户外座椅上谈天说地;年轻人在新鲜有趣的“网红店”里淘宝……“与其说LONG街是一条商业街,不如说是一座城市公园。”从南到北,一步一景,首开同信分公司副总经理刘硕每天都要围着这条街走上一趟,跟商户聊聊困惑、向市民问问需求。

今年6月,LONG街迎来了一岁生日。自南向北,开阔的南广场上有丰富多彩的市集;中央舞台区音乐会、发布会、快闪活动、大型演出接连不断;北广场不仅是篮球场,也是街唱歌手演唱的场地。LONG街开业一年来,举办活动的天数超过200天,多姿多彩的活动运营为街区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同时LONG街二期的智能物联产业园也引来28家科技企业入驻,其中国家认定高新企业10家,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上月底,产业园的底部商业也悉数亮相,超10家北京首店、昌平首店入驻,丰富了区域商业消费。

短短一年间,对于回天居民而言,崭新的城市面貌正在重塑生活方式。

更新·历程

问需于民步行街区打造“空中街市”

早在2020年LONG街更新改造还未开始时,“问需于民”就已经成为这条街道实现品质升级的重要方式。

根据当时的规划,这片区域用途为居住小区级配套公建用地,“中间是双向四车道,两边是小区底商,跟当时回龙观区域的大部分商业没什么两样。”刘硕说,正因如此,项目建成后销售情况并不乐观,大量空间闲置。

2021年,“回天行动2.0”正式启动,一场旨在完善超大型居住区城市功能修补更新的计划铺开。LONG街的更新升级被纳入行动的核心项目。

在对周边6个大型社区居民的广泛调研中,许多居民提出希望有一个既可以购物,也可以休闲、遛娃的商业区。于是,将车行道路改为步行街区的想法应运而生。“缝合原本被道路分割的城市空间,才能织补出一个包含零售、餐饮、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社交、家庭亲子等多种业态的共享空间,渐渐成为共识。”刘硕说。

步行街方案落地后,如何将单独划分的楼宇串联成可以自由穿行的成片街区成了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难题。

经过数轮讨论,“空中街市”的构想逐渐成型。刘硕说,为了破解空间分隔的难题,原有建筑的局部楼板被拆除,并在楼体各层间增加纵横交错的连廊,使得市民不仅可以自由地在同一侧建筑上下层间走动,还可以在东西两侧建筑间横跨。

漫步三里屯,国际大牌旗舰店鳞次栉比,充满潮流气息。

当人们抬头望,附近的老居民区近在咫尺,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这里是现代化商业中心,也是居民的温馨家园。

三里屯

潮流地标加快片区式更新

太古里和酒吧街中间的小路变成单行道,缓解交通拥堵;在路口增设行人过街安全岛、彩铺非机动车道,保护行人安全……人们发现,近两年,在三里屯逛街变得更加舒适便捷。

伴随城市更新,三里屯商圈的消费空间也在持续升级。“以前我上大学的时候,这里还是雅秀市场,当时就觉得这里和三里屯的气质格格不入,现在的变化可太大了!”虽然与三里屯太古里只有一路之隔,但王琳以前很少走进雅秀,2021年,老市场经过改造,变身太古里西区,各类首店的入驻,让这里成为又一个时尚生活方式目的地。

在太古里北区北侧,一栋闲置多年的小楼在两年前变身“024”潮流商业空间,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落日音乐会、咖啡快闪店、天台酒吧……随着季节变换,小楼里上演着不同的体验。附近,北京公交集团一处维修场站也在进行改造更新,为三里屯商圈北扩提供承载空间。

而在太古里南侧,原北京通盈中心经过改造升级,在今年正式变身“T+MALL”商场。3月初,意大利社区餐厅AlimentariGrande华北首店在商场一层亮相,集熟食、零售、酒吧、咖啡于一体的空间,吸引人们争相打卡。随着老商场焕发新活力,更多首店、旗舰店、主题店陆续入驻。

通过城市更新构建大三里屯商圈格局的探索还在继续。近期,三里屯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将引导街区由散点式更新转变至整体式、片区式更新。

更新·历程

环境治理“脏街”变“靓街”焕发生机

“您能想象到,这条街之前叫‘脏街’吗?”站在三里屯太古里南区和北区中间的小路上,一位老居民打开了话匣子。多年前,眼前的百米长小路因开墙打洞密集、环境脏乱,被人们称作“脏街”。随着三里屯街道对街区环境进行集中治理,违法建筑被一一拆除,建筑主体纷纷恢复了原貌,“脏街”终于变“靓街”。街道还组建街巷长、小巷管家和志愿者队伍进行日常巡查,实现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治理。如今,这里干净整洁、视野开阔,小微绿化与花箱座椅的结合,呈现出生机盎然的人文景观。

三里屯是一个高度建成区,其街区规划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描摹,而是在对各类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盘点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匹配需求、补足短板。依托街区控规的编制,三里屯共梳理出街巷绿地、闲置场地等场地类,以及商业办公、社区闲置用房等建筑类可更新、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这些“未尽其用”的空间将以“小切口”撬动各项城市更新政策,探索可推广的新模式。

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大栅栏街区仍保留着明末清初的胡同肌理,拥有大栅栏街、杨梅竹斜街、北京坊、琉璃厂东街等街区,是梨园文化、京味文化、传统商业文化的荟萃之地。

大栅栏

老城更新展现文化风韵

暑期的大栅栏街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游客们流连于古色古香的老字号之间,感受着地道的京味儿。

当人们沿煤市街行至杨梅竹斜街,身边会突然安静下来,一座座古色古香的书局、一个个充满创意的小店,展现着北京胡同的文化风韵。

如今,漫步杨梅竹斜街,人们可以欣赏艺术作品、挑选文创好物,也可以观摩非遗传承人亲手制作老北京兔儿爷的过程,逛累了还能在精致文艺的咖啡馆小酌一杯,感受历史街区的多元化氛围。

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从半零不落到别有洞天,这条拥有浓郁文化艺术底蕴的街区,成为北京胡同生活的新名片。

更新·历程

赓续文脉保留胡同肌理和市井文化

2011年,北京大栅栏更新计划正式启动。作为大栅栏“更新计划”的重要部分,杨梅竹斜街试点项目通过协议腾退的方式释放出建筑空间,并拆除违建、广告牌匾,使具有历史信息的建筑得到本真还原,重要风貌建筑按自身特色得到原真性修缮,普通建筑按照不同建筑元素进行弹性设计与改造。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更新的社会机构和设计师在不改变胡同肌理的前提下,厘清并保护胡同街区中固有的文化基因,通过引领、微创与介入式的手段,调动辖区的居民、商户,为胡同中的在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这种微循环改造方式,保留了老胡同的建筑肌理和市井文化,成为北京老城有机更新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示范项目。

为了把腾退空间有效利用起来,街区积极引入设计师、艺术家等主要力量进驻,为胡同街区创造品质文化活动空间。本报记者马婧鹿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