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可新的冰场之吻
▌张雅文著
人们一定还记得,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当中国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队最后一棒武大靖的刀尖第一个冲过终点,夺得了北京冬奥首金的刹那,短道速滑名将范可新,身着红、黑两色醒目的速滑服,激动得满脸泪水,扑通一声跪在冰场上,双手撑着冰面,就像一位虔诚的信徒亲吻着圣洁的殿堂一样,深情地亲吻着脚下的银色冰场……
这惊人的一吻,震撼了冰场内外亿万观众!
这惊人的一吻,又昭示出范可新多少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心声:“我等这一天等得太久、太久了!今天,终于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等来了这一天!我太激动了!”
是啊,二十年的青春,二十年的血汗,二十年的拼搏,全部挥洒在这银色的冰场上了。
在这二十年中,有无数期待、无数失败、无数彷徨,又有无数不甘于失败的重新奋起,都浓缩在这块迟来的金牌里了!
今天,来自古希腊的冷酷而公平的奥林匹克老人,终于张开他博大的胸怀,以奥林匹克最高的奖赏,来拥抱我们中国这个顽强而执着的孩子了!
范可新,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
我发现,这些在冬奥赛场上争金夺银、叱咤风云的冰雪骄子,大多来自底层的普通百姓家庭。他们生命的底色充满了艰辛与不甘,也充满了不肯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一心要拼出一番天地来的渴望、胆识与力量,所以,才能不遗余力地用青春与梦想,用泪水与汗水,书写出一篇篇辉煌的人生乐章!
范可新的父亲是残疾人,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体重不到80斤。母亲也有一点小残疾,天生患有唇腭裂,不过缝合得很好,一般人看不出来。
20世纪9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好多农村人进城来打工。2000年,家境贫寒的范可新父母带着7岁的小可新及14岁的哥哥,一家四口从黑龙江省勃利县农村,来到七台河市落脚谋生。到七台河以后,找不到便宜的住房,搬了十几次家,最后总算找到一处落脚之地——一间7平方米的半地下室铁皮房。
7平方米的铁皮小房,既是父亲用来修自行车、母亲用来修鞋的铺面,又是一家四口吃饭、睡觉的地方。屋里的床就像学生宿舍一样是上下铺,俩孩子睡在上铺。
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而特殊的家庭,两个孩子从小都很懂事,从不跟父母要吃的、穿的,兄妹俩穿的衣服、裤子,都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小可新经常跟着母亲出去捡废品,每次看见垃圾箱就会上前去翻找,捡到一些有用的废品就攒着,卖了钱买笔和本,这样就不用向妈妈要钱买书本了。
一天傍晚,小可新放学回家,看见一个长相凶恶的男人正在怒斥母亲把他的鞋洗坏了,而且脏话连篇。小可新气愤得上去理论,可被母亲制止了:“可新,不许跟大人这么说话!”母亲急忙向那男人赔礼道歉,“对不起,您别跟孩子一般见识……”那男人拿起修好的鞋,骂骂咧咧地走了。
母亲这才对可新说,其实那人的鞋修得挺好,他就是不想给钱故意找碴儿。小可新忙劝母亲:“妈你别生气!等我长大了挣钱,给咱家买个大房子!你就不用修鞋了!”
母亲却摸着小可新的脑袋,长叹一声:“唉!傻孩子,你猴年马月能挣钱买个大房子啊?妈听到你说这句话就知足了。”
“妈,我快点长大……”
铁皮房虽小,但一家四口却生活得很快乐。每天傍晚,一家人挤在一起吃着很少见到肉腥儿的粗茶淡饭,却总是乐呵呵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父母却从不抱怨,总是用他们并不强悍甚至残疾的身躯,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四口之家。
小可新经常看到母亲的手上有伤,是修鞋的锥子扎的或者烫的。一次,她还发现母亲的腿上有血,问妈妈咋弄的?一问得知,原来母亲用烧红的锥子纳鞋底时,一不小心扎在了大腿上……可母亲却像没事儿人似的,说:“没事,过两天就好了。”
父亲那双整天跟自行车轮胎打交道的手,更像松树皮般地结满了老茧,扎进一根刺都没感觉。小可新问父亲,手扎了刺不疼啊?父亲总是憨憨地一笑,摇摇头,并不说什么。
父母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怕吃苦的顽强性格,给范可新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使她后来在训练中遇到伤病与挫折,从不气馁,从不放弃,总是乐观面对,直到登上冬奥冠军的领奖台……(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