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2024-08-06 17:06:45 - 天职国际

前言

2024年7月23日,天职国际金融业务主管合伙人丁启新受邀参加由中国会计学会企业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金融会计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主办,中国工商银行承办的会计准则研讨会,与各大商业银行代表、会计师事务所专家、高校及研究机构专家就“气候变化风险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议题进行研讨交流。

近年,绿色金融和ESG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其中气候变化风险是目前国内外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备受关注的议题,且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尤为突出。国际清算银行(BIS)曾指出,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绿天鹅”事件,进而触发系统性金融危机。本文就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ECL模型”)进行探讨,助力企业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气候变化的

相关金融风险

根据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及相关研究文章,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相关金融风险主要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物理风险指异常天气事件严重损害企业、家庭、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导致金融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的风险,源于极端气候事件(如加剧的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如沙漠化、水资源短缺、土壤质量恶化或海洋生态破坏)以及环境事故(如重大化学泄漏或油污泄漏到空气、土壤和水/海洋中)。

转型风险是指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气候政策、技术、市场情绪等发生变化,导致资产价格变动或广义的经济危机,源于人类应对环境和气候挑战的努力,包括政策的变化、技术突破、投资者或公众态度的转变以及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

图1气候风险向金融风险的传导路径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资料来源:《OverviewofEnvironmentalRiskAnalysisbyFinancialInstitutions》(NGFS)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气候变化对预期信用损失影响的

相关准则和监管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20年11月发布了《气候相关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的教育材料,并于2023年7月对该教育材料进行了更新。该教育材料对金融工具减值的影响有如下提示:

第一、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信用风险损失的敞口。例如,山火、洪水或政策法规的变化可能会对借款人履行债务义务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相关标的抵押物的价值也可能会因上述事件而发生减值——即抵押物可能受到损坏或损毁,甚至变得无法使用或无法投保,最终影响抵押物的价值。

第二、根据金融工具准则的规定,预期信用损失应基于在报告日无须付出不必要的额外成本或努力即可获得的合理及可支持的信息确定。因此,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事项可能在以下方面与预期信用损失相关:一是可能影响未来潜在经济情景的范围;二是对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评估;三是金融资产是否已发生信用减值;四是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

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中国银保监会”)于2022年发布《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管理办法》(简称“10号文”),10号文在两方面提及了气候变化在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中的考虑:

第二十二条,商业银行在阶段划分时,应评估与信用主体及其信用风险敞口相关可获得的信息。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信用主体在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等级……可能对信用主体还款能力产生潜在影响的宏观经济、行业发展、技术革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社会经济金融政策、政府支持或救助措施等相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商业银行应至少每半年对前瞻性信息进行一次更新,遇国内外重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金融、卫生、环境、气候、自然灾害等事件)发生或相关政策重大调整时应及时更新相关前瞻性信息。

原中国银保监会于2022年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ESG风险(包括气候风险),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密切关注国内外法律、政策、技术、市场变化对客户经营状况和行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动态分析,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银行业对气候变化的

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近年,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开始高度关注气候风险,多个国家央行与监管机构已经完成银行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例如欧洲中央银行、新加坡金融监管局、英格兰银行、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等。2021年,我国央行组织23家代表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转型对银行体系的潜在影响。2023年,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开展为期一年的第二轮银行业气候压力测试工作。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对气候环境变化的信用风险评估工具为基于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进行前瞻性的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主要考虑其对信用风险参数PD、LGD和信用评级的影响。从国内四大行2023年社会责任(ESG)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TCFD)报告来看,均选取了部分重点行业进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表1四大行2023年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情况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情景设计方面,气候风险的主流情景包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情景、国际能源机构(IEA)情景以及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情景,其中NGFS构建的气候情景被全球多家央行和金融机构广泛应用,NGFS于2023年11月发布了气候情景的第四个版本,相较之前版本,引入了两个新情景方案。

图2NGFS压力测试气候情景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资料来源:《NGFSScenariosforcentralbanksandsupervisors》(November2023)

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模型构建方面,对于物理风险,一般通过建立灾害损失模型评估气候风险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再基于PD/LGD模型评估对银行预期信用损失的影响。对于转型风险,重点需要评估各种情景下由气候风险驱动因子对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银行再将相关影响纳入金融风险模型,以评估投资组合和单个交易/客户的信用风险。

以下我们通过物理风险评估和转型风险评估两个案例进行阐述。

(一)物理风险评估案例-台风对房地产抵押贷款预期信用损失的影响

图3气候物理风险评估框架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资料来源:《QuantifyingtheImpactofPhysicalRisksonProbabilitiesofBankLoanDefaults》

(ResearchCenterforGreenFinanceDevelopment,TsinghuaUniversity)

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论文,气候物理风险评估框架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灾害损失模型(Disastermodel)和金融风险模型(Financialmodel)。灾害损失模型用于估计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实物财产价值损失或因业务中断造成的财务损失,再将灾难模型的结果代入到金融风险模型中,量化气候灾害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灾害损失模型包括四个模块:气候恶化模块(全球变暖对台风等自然灾害强度和频率的影响)、危害模块(在IPCC情景下预测未来的危害概况)、资产暴露模块(暴露于自然灾害事件的有关资产的地理位置及价值分布)和脆弱性模块(建立了资产的价值损害和危险强度之间的关联)。金融风险模型中信用损失模型假设风险敞口EAD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台风对PD\LGD模型的影响。案例分析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择国内遭受台风影响的40个城市,并收集/估算这些城市抵押贷款数据;

2)确定房产位置,同时根据台风历史路径数据生成台风在不同气候场景下的未来剖面图;

3)根据历史损失数据计算损失数据与台风强度的关系,生成两种脆弱性曲线,包括直接经济损失(房产价值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GDP的影响);

4)估计两种气候情景下(RCP6.0和RCP8.5,RCP是IPCC在2014年第五次评估报告中采用的温室气体浓度轨迹)和三种气候恶化效应水平下,财产价值损失(抵押品的价值减少)和GDP的影响(用于代表家庭收入下降);

5)预测台风影响下对贷款PD、LGD、ECL的变化,PD模型中假设LTV(loan-to-valueratio)和PTIR(payment-to-incomeratio)为关键解释变量,LGD模型中假设LTV为关键解释变量。

(二)转型风险评估案例-转型风险对火电企业贷款预期信用损失的影响

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论文,气候转型风险对火电企业的风险驱动因素存在以下几点:

1)气候相关转型对火电企业需求的影响(需求的降低将影响未来收入);

2)可再生能源技术对火电电价变化的影响(火电电价竞争性下行压力影响未来收入);

3)碳排放价格对火电企业成本的影响(碳排放成本的增高);

4)财务状况恶化对受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信用评级下调,融资成本升高);

5)环境上不可持续的资产风险权重可能增加对受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持续的政策影响下,环境不可持续型企业的融资成本升高)。

图4气候转型风险评估框架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资料来源:《AssessingtheImpactofClimate-RelatedTransitiononDefaultProbabilitiesofThermalPowerCompanies》

(ResearchCenterforGreenFinanceDevelopment,TsinghuaUniversity)

气候转型风险分析框架由四个步骤组成:设置气候情景、转型影响评估、企业影响分析和金融风险评估(信用风险):

1)设置气候转型风险场景和转型影响评估

两种气候情景:基准情景和2℃情景。基准情景假设中国当前的气候措施保持不变。对于2摄氏度情景,采用国际能源署能源技术展望(IEAETP)对未来燃煤发电需求、碳价变化和可再生能源市场占比的界定和估算。根据市场需求、碳价、电价、融资成本四个风险驱动因子,构建了六种转型风险场景。

2)计算转型场景下对财务数据的影响

选取三家代表性的火电上市企业进行案例研究,模拟六种场景下企业财务数据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资产回报率、收入增长率、流动比率、营业利润率和普通股权益报酬率。‌

3)确定对于PD的影响

上述财务数据指标作为PD模型的关键解释变量进行逻辑回归,并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在六种场景下的PD变化曲线。

除上述案例外,部分商业银行还采用内部评级模型估算转型风险对ECL模型的影响,例如,工商银行于2016年发布的气候转型风险压力测试中将转型场景下的企业财务数据指标代入银行内部评分卡,得到企业信用等级的变化,通过关系映射,估计出PD的变化,通过总结企业信用评级的变化,构建企业所在行业的信用评级转移矩阵,进一步分析相关行业贷款质量的变化。建设银行2022年也是基于内部评级模型进行逐户测算,根据一定方法估算企业碳排放量,量化评估气候转型风险对客户财务成本、信用评级的影响。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气候变化与银行ECL模型

研究中的不足和困难

目前对于气候变化风险可能带来的银行贷款信用损失的评估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实践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难点:

气候风险特征方面:气候风险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而银行的信贷资产往往期限相对较短,期限的不匹配使得预测和评估其对特定行业、地区的潜在影响变得复杂,此外,气候风险存在异质性,即不同行业、地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风险敞口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增加了评估模型的复杂性。

数据质量方面:环境气候数据分布碎片化,数据源不足,数据加工和应用也处于起步阶段,有效的模型分析需要详细的数据,以描述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历史模式、相关损失、未来的前瞻性情景和假设,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和企业的影响等。

资源和人力方面:气候变化对银行ECL模型的影响评估需要大量的资源,需要组建跨学科专业团队,汇集金融专家、气候环境专家、数据统计专家、模型专家等各方面技术人才,是目前的一大挑战。

评估方法方面:目前大多数气候风险评估方法都专注于通过微观渠道将环境风险传递给金融风险,进而量化银行贷款的信用损失,但这些方法往往忽视宏观经济反馈,气候变化很可能会影响许多推动公司业绩的宏观经济变量。

模型设计方面:很少有转型风险分析考虑到受影响实体的未来适应性措施,导致银行对这些实体的敞口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存在一定高估。大多数物理风险分析主要侧重于对财产、基础设施和农业资产的直接实物损害,较少考虑到气候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变量的影响。

“职”行双碳 | 气候变化与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探讨

商业银行

应对策略和建议

尽管现阶段商业银行对气候风险的认知有所提高,但将其通过合理的方式系统性纳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商业银行应尽早采取前瞻性的气候风险管理措施,随着监管要求的提升,逐步构建自身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一)提高气候风险意识,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可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全体员工对气候风险的认识,确保从高层管理到前线业务人员都能够理解气候风险的重要性及其对银行业务的潜在影响,董事会应定期审查气候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确保与银行的整体战略一致。商业银行应尽快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气候风险管理的治理架构和职责分工,建立并完善气候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业务部门和产品团队作为气候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负责识别和评估与业务相关的气候风险,并将其纳入日常运营和决策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作为气候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负责制定气候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监督第一道防线的执行情况,并提供气候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工具;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气候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负责对气候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独立评估,促进银行气候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强化气候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推进气候风险人才和数据库建设

商业银行应在传统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深入分析气候风险因素传导路径。首先,组建专门负责气候风险管理的团队,这些团队应具备环境科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跨学科知识,以便更全面地识别和评估气候风险;其次,建立和维护一个全面的气候风险数据库,收集和整合与气候相关的数据,如极端天气事件、政策变化、碳排放、碳市场数据等,以便更好地监测和评估气候风险,同时,强化与国内外金融同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合作,获取高质量的气候数据,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三)从重点领域入手,积极探索气候风险评估方法

首先,商业银行应识别和选择对气候风险敏感的行业和地区,如能源等碳密集型行业、农业、基础设施等,以及易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的地区,全面了解自身气候风险分布和风险敞口;其次,应开发和采用先进的气候风险评估工具和模型,分析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对银行实质性风险的影响,例如构建压力测试模型,模拟不同的气候情景,如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NGFS情景等,评估这些气候情景对贷款押品价值、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等影响,再量化信用风险关键指标PD、LGD、信用评级等变化,从而进一步评估对银行资产质量、信贷损失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四)加强国内外交流互鉴,实现气候风险的实践应用

气候相关风险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参与国内外气候风险管理的合作项目,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与全球金融机构共享最佳实践,共同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首先,密切关注国内外气候风险领域监管政策的新变化、新要求,及时优化气候风险的应对措施;其次,积极参与国际研讨会、论坛和工作坊,就气候风险管理、绿色金融等议题与全球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再次,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同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开展气候风险相关的研究项目,或引进和推广国际先进的气候风险评估技术和模型,提升自身的风险量化和管理能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