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帮信犯罪呈现四个特点,这场发布会还有这些信息→
转自:上观新闻
9月6日,静安区检察院举行《打击惩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检察白皮书(2020-2021)》(以下简称《白皮书》)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20-2021年帮信犯罪案件办理情况、案件特点和检察机关履职情况,并介绍了相关典型案例。
《白皮书》显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静安区检察院积极打击惩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批准逮捕129件166人,提起公诉110件147人,帮信犯罪案件认罪认罚适用率为96.49%。法院已判处刑罚的人员中,最高刑期为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及以下刑罚的人数占帮信犯罪案件总判决人数的57.23%;适用缓刑的人数占帮信犯罪案件总判决人数的8.8%,总体呈现轻刑化。
帮信犯罪呈现四个特点:
01
“90后”“00后”系高发人群,“三低”现象突出。提起公诉的帮信犯罪案件作案人员中,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的“三低”人员占比较高。其中,“90后”“00后”占65.48%,无业人员占31.55%,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9.52%。有部分在校学生或者刚刚踏入社会的人群因缺乏社会经验而被所谓“高薪”“兼职”诱惑,且因法律意识淡薄而心存侥幸,铤而走险沦为电信网络犯罪的“帮凶”。
02
支付结算型帮助为主要模式,层级化趋势明显。本院办理案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为他人提供银行卡或者微信账号等用于收取违法所得。最底层的“卡农”,提供本人银行卡及配套U盾、身份证、电话卡(俗称“四件套”),上层“卡头”租借、收购后再逐级转移,最终由上游网络犯罪人员实际控制。
03
犯罪分子具备一定反侦查意识,作案手法日趋隐蔽。初期,上游犯罪团伙多在通讯组群等发布“兼职广告”招募人员办理“四件套”。后期,犯罪分子使用加密聊天软件,以办理贷款等名义招揽供卡人,事后删除聊天记录,现金支付好处费,让供卡人亲自送卡至指定地点,或者事先统一口径以逃避侦查等,作案手法不断升级、隐蔽。
04
与新业态伴生性强,形成“黑灰”产业链。部分案件使用“跑分”模式,犯罪嫌疑人根据上游犯罪人员指示向指定银行账户转账“充值”,继而为犯罪分子“跑分”走账,从中赚取“手续费”。部分案件使用“错配”模式,将网络赌博赌资等违法资金与正常用户购买手机充值卡的资金实现“错配”,经层层转账、交易后,最终以虚拟币形式流入境外。上述模式使犯罪赃款被打散后快速转移,隐蔽性更强,资金转移更快速。
静安区检察院秉持“全链条打击、精准化预防、一体化治理”的宗旨,加大对帮信犯罪的惩治力度,助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在打击和防范帮信犯罪中展现检察作为,发挥检察作用:
1
理念先行,坚持宽严相济。重点打击帮信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加大侦查监督、追捕追诉力度,彻底斩断网络“黑灰”产业链;根据涉案人员作用大小、认罪认罚态度、退赃退赔等情况,分类分层处理,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2
能动履职,优化办案效果。集中研判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定性准确、罪罚相当;加大对上下游关联犯罪审查力度,注重发现并移送余罪漏罪线索;多措并举追赃挽损,最大限度为被害人挽回损失。
3
加强联动,形成打击合力。与区公安、法院等单位加强联动,通过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加强办案指引,在证据收集、法律适用等方面凝聚共识,同时聘请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借助“外脑”提升办案质效。
4
广泛发动,强化宣传引导。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普法宣传。拍摄反诈“微电影”提升辐射力,“云直播”检察官公开课等扩大覆盖面,打好普法宣讲“进社区”“进校园”“进楼宇”组合拳。
5
提升素质,深化专办机制。组建网络犯罪检察办案团队,集中办理帮信案件,定期开展业务数据研判、疑难复杂案件会商,切实提高办案质效;开展公检法同堂培训,增强办案知识储备。
针对检察履职中面临的犯罪手法更新迭代,法律适用有待明确;资金转移快速隐蔽,追赃挽损有待加强;跨区域犯罪态势上升,协作机制有待完善等挑战,静安区检察院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01
深化专业化办案机制。通过业务培训、实战演练、专家授课等,不断充实办案人员知识储备,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
02
构建全链条打击体系。通过加强审查讯问、电子数据筛查比对、跨区域司法合作,深挖帮信“黑灰”产业线索,斩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利益链条。
03
实行多举措追赃挽损。引导公安机关依法对涉案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加大释法说理力度,督促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主动退赃。
04
采取多样化防范举措。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签订备忘录等方式,促进源头治理;及时发布典型案例,提示风险,全面提升公众“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