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逾99%,这是什么神奇机制?

2023-09-06 15:30:56 - 新民眼

拥有两套房产,

加装电梯却只肯出一份钱。

市民唐先生精打细算的“小算盘”,

差点引发邻里“全武行”。

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逾99%,这是什么神奇机制?

关键时刻,社区及时启动“三所联动”纠纷调解机制,约谈唐先生、加梯小组和居民代表,通过兼顾情理法的调处,成功化解矛盾,也帮唐先生守住了邻里情。

记者昨天获悉,上海警方牵头建立、完善的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今年以来,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超过99%。

成功化解邻里矛盾

前些天,虹口区同心路125弄小区加梯征询结束。即将签约时,4号楼居民却发现账“碰不拢”了。“我们出的钱怎么比原先方案多了几千块?”仔细一查,原来是4楼的唐先生“出少了”。

唐先生一家三代居住在4号楼已有近30年,同时拥有401和402的产权。加梯征询阶段,唐先生投了两票“同意”,但在签约出资阶段,唐先生却坚持一家人只出一份加梯钱。这样一来,唐先生少出的钱要由邻居平摊,自然引发争执。

协议迟迟签不了,电梯就装不成,大家情绪激动,与唐先生的矛盾也从口角逐渐升级。社区民警和居委干部听说加梯差点引发肢体冲突,立即启动“三所联动”纠纷调解机制,约谈各方当事人。

在调解现场,律师通过案例和法律,向唐先生解释了加梯工程中应按照产证本数来分担费用,否则日后必然会在使用电梯过程中产生问题。社区民警和居委干部则从邻里和睦的角度,建议唐先生可以就出资金额与邻居协商,以和为贵,寻找折中方案。

通过“三所联动”多次调解,唐先生最终同意在原本只出一份钱的基础上,承担另一户65%的费用,剩余的35%则由邻居共同分摊,每家最多不过百元。双方各退一步,既减少了经济压力,也让邻居间重归和睦。

把法送到群众身边

虹口区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74万,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区之一。

数据显示,2020—2022年,虹口区纠纷警情年均2.4万余起,占总警情约1/5。包括加装电梯引发的矛盾在内,社区里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物业服务,社区外的劳务薪酬、消费租赁、工程邻避等矛盾纠纷已成为派出所民警最常面对的难题。

“很多矛盾纠纷激化,不是群众故意要闹,而是法律服务离他们太远,大家不知道去哪里找‘说法’,加之诉讼等手段成本高、时间长,部分人就放弃走法律途径了。”虹口区副区长、虹口公安分局局长柳国青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纠纷,还是要坚持法治思维,努力把法送到群众身边。

这也是虹口警方探索“三所联动”机制的初衷:引入多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矛盾纠纷调处的合力:派出所民警事前定基调,让人有话好好说;人民调解员发挥来自基层、熟悉民众优势;律师则提供专业法律意见,让居民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

在虹口区探索的基础上,今年7月,上海市公安局印发《关于推广“三所联动”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矛盾纠纷“三所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全市已推动830余名人民调解员入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签约660余名律师参与调解工作。效果也立竿见影:7月以来,全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同比增长了4.17%。

工作范畴不断延伸

“服饰城租户、管理方、物业之间的租金纠纷”“宠物医院里出现的‘医闹’”“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劳动纠纷”“健身房套路售课产生的办卡纠纷”……随着“三所联动”机制向全市推广,解纷工作范畴也不断延伸,走出社区围墙,拓展到商场、商务楼宇、大型工地等。

与此同时,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房屋管理等更多职能部门加入这一平台,根据矛盾纠纷的类型,由不同单位的行家里手共同参与调解,共商化解良策,增进调处实效。今年上半年,仅虹口全区的纠纷类警情就环比下降40.5%。

今年4月,四川北路派出所接报一起讨薪类警情:一家海鲜店有十多名装修工人因劳资纠纷向店主邵先生讨薪。可邵先生不但不理,手机也一直关机。讨薪工人群情激愤,一个不慎就可能酿成群体性治安事件。

民警将工人们带到派出所,把店主邵先生也传唤至派出所。“三所联动”机制立即启动。这次,除了调解员、律师外,警方还引入了劳动监察部门。

从释法说理到批评教育,经过各方努力,劳资双方当天就谈妥了薪资支付方式,店主签订承诺书,很快就把工人的工资发放到位。一场群体性事件的风险消弭于无形。

此外,在涉及大额赔付款的民事纠纷中,“三所联动”机制还建立了诉调对接的绿色通道,在最短法定期限内为当事双方提供司法确认服务,有效提升矛盾化解成功后的执行效率。

拓宽纠纷发现渠道

“多亏民警及时发现劝住了我。”前不久,松江分局永丰派出所社区民警入户宣传时,发现居民奚先生家中摆放着一堆奇怪的零件。

原来,奚先生与楼上住户因孩子晚上练钢琴扰民的问题发生多次口角,想买“震楼器”报复。民警知晓后,立即召集双方当事人,启动“三所联动”调解机制,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平复双方情绪,化解矛盾纠纷,避免“震楼器”让双方冲突“火上浇油”。

“我们要求社区民警通过走访、‘进圈入群’,主动排查矛盾纠纷,力争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永丰派出所副所长朱灝伟告诉记者。据了解,为提升矛盾纠纷源头发现能力,上海警方对每日110警情、窗口接报、12345热线、来信来访等信息进行全量排查、碰撞分析,防止“小矛盾”演变为“大问题”。民警也持续在日常走访等工作中提升对矛盾风险隐患的感知能力,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为了进一步拓宽矛盾纠纷线索的收集渠道,上海公安机关还专门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增设线索举报功能,将“三所联动”机制由线下搬到了线上,实现了“点对点”到“键对键”的转变。

述评|“三所联动”为啥管用?

去年以来,上海虹口区创新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机制,在基层社区搭建起一座座纠纷多元化解的“会诊室”,让矛盾消于萌芽、止于诉前。

这种探索实践在全市推广后,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在“三所联动”机制推动下的矛盾纠纷化解率超过99%,相关110报警数也大幅下降。

“三所联动”为啥管用?关键还是在于坚持了“群众路线”和“法治思维”。

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商圈楼宇、城市社区、大型工地众多,人口密集、诉求多元、矛盾琐碎。矛盾纠纷是警情的起点,是社区治安的“晴雨表”,一些小矛盾如果不被发现、不被化解,就有可能激化升级,“小的拖大,大的拖炸”,导致悲剧发生。

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人力+科技”的手段,织密矛盾纠纷的源头发现网络,是真正的为人民着想,对人民负责。因为很多时候,一些矛盾激化,不是群众想要闹,而是他们缺少真正有效的解决途径,加之诉讼等途径成本高、时间长,令人望而生畏。

另一方面,随着市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诉求也更加个性化和精细化。很多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十分复杂,已超出普通民警和调解员的调解能力范畴。坚持“法治思维”,引入律师甚至法官等法律专业人士,让市民感受“法在身边”,不仅让纠纷调处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兼顾情理与法理,也能让确需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矛盾及时分流,减少无谓争执和不理智行为。

“三所联动”探索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只是起点而非终点。随着在全市的推广,更多力量正在加入这一平台,形成“3+X”协同效应,更好地顺应群众期待、聚焦痛点难点,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实践样本。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