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恳务实 助力装备研发
作为一名年轻的电气工程师,于音的一天大概有四种开启模式。第一种是现场设备安装调试。每天与数控系统、电气柜打交道,这是于音最喜欢的工作模式。第二种是研发设计模式。于音喜欢缩在工位上,手边堆满书籍和草稿纸,方便随时画框图和查原理。第三种模式是报告撰写模式。第四种模式是售后服务模式,间隔于三种模式之中。
凌晨4点的沈阳
数控机床是机电液气一体化的设备,精密且复杂,现场调试周期长。对于于音来说,进入现场调试阶段就意味着只能穿深色衣服、被安全帽束缚的头发、被冷却液和油腌入味的衣服、随时登高查线等,但热爱可抵万难。
那年10月,经过了近一个月的连续奋战,第一台五轴卧式加工中心在S件半精加工时,程序开始频繁报错。于音开始逐个加工点位模拟仿真,最终发现报错点位与参数设置有关。解决问题后,大家在凌晨4点完成了S件的试切。走出用户车间的时候,大家虽然疲惫,但也互相开着玩笑:“谁见过沈阳凌晨4点的样子?”那个凌晨,于音觉得自己看到了最好看的星星。
“现场是青年人员最好的舞台,扎根一线才能有所收获,学着解决现场问题才能成长。”于音说,设计工作是理论、是基础,但是现场更有“惊喜”和意外。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试切件有NAS、锥台、S试件等几种,试切件的精度代表机床精度。这次,用户只有一名检测人员检测过S试件,并没有检测过NAS试件、锥台试件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音跟随制造院石敏、邓凌两位专家,拿着试件的图纸,联系院内检测中心工作人员,一步步教用户如何检测。但是,在第二台设备加工的S试件检测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连续两件S试件的检测结果都为不合格。
在验证了机床的精度没问题后,大家仔细分析了S试件的150个检测点位的检测结果,发现了用户检测人员检测时标定的S试件坐标系和加工时标定的S试件的坐标系存在偏差,于是硬着头皮找到用户检测人员再一次检测S试件,发现用户检测人员标定的S试件坐标系果然引入了一定量的偏差,原本的S试件的精度没问题!
“那会做梦都是S试件150个点位的分布,但也获益良多。”于音回忆说。加工问题的分析、与用户的沟通、团队的共同努力、大雪天用小平板车拉着包裹得严严实实的S试件走在检测室那曲曲折折却又明亮的路,是于音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i人变为e人
在青春里慢慢成长。曾经的于音,在用户面前是个“i”人,生怕行将踏错。在交付4台卧式加工中心后,于音好像变成了“e”人。总结下来,诀窍就4个字:想人所想。不论是培训还是与用户沟通使用问题、加工问题,在设备安全的角度上寸步不让,在工艺编程、用户使用习惯上可以为工艺人员更改参数,为操作人员开发、提供新的功能。
偶尔层出不穷的新功能模块偶尔也会让于音眼花。机床不再是实现基础功能就可以交付,振动监测、异常诊断、防碰撞、误差补偿、超声辅助加工等越来越多的新功能明确地列在用户需求里,还有可能涉及不同的终端、不同的通讯协议等。当然,于音还在不断学习,不断开发,保证新的功能可以稳定地实现工程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