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长空展铁翼 一片丹心拓海天

2024-09-06 10:36:01 - 媒体滚动

我向长空展铁翼 一片丹心拓海天

我向长空展铁翼 一片丹心拓海天

我是歼15飞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我还有一个更为形象和颇有威慑力的名字——“飞鲨”。2009年8月31日,我在沈阳北陵机场成功首飞,如果把这一天算作我的生日,那么我今年已经15岁了。

为了保卫辽阔海疆

出生以前的事情,是别人讲给我听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对舰载机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也早早启动了舰载机预研工作,当时负责这个课题的李天院士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为了保卫辽阔海疆,迟早是要造航空母舰的,因此,舰载机特种技术的研究,必须要走在航母预研的前面。通过长期的预研积累,科研人员们基本掌握了舰载机研制涉及的诸多特殊关键技术,为舰载机工程化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日益严峻复杂的海上安全形势,党和国家做出发展航母的重大战略决策,与之配套的舰载战斗机研制也被提上日程。经过对航母编队作战使用需求、研制周期及技术风险的综合权衡,以及多轮综合分析和评估,我被立项了,还收获了“歼15”飞机这个名字。我的主要作战使命是在航空编队或其他武器系统的统一指挥引导下,遂行空中攻防作战,夺取局部海域的制空、制海权。

那群航空人表态:“一定超前定位、高端设计、为国争光,研制出世界一流的舰载机来!”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忠诚奉献,几百个日日夜夜辛勤付出,用智慧和汗水精心设计,让我一点点变清晰、变强大。他们亲切地叫我“飞鲨”,还让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鲨鱼跃出水面的标识。“制霸海疆,强我国防”是他们对我深深的期许,是他们铸就国防重器、守护碧海蓝天的执着追求,也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坚定信念。

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孕育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本来设计飞机时,就需要考虑机动性、作战半径、载弹能力、打击能力等问题,这次还得让我能在“狭小、晃动”的航母飞行甲板上实现起降和维修保障、耐受航母上复杂的自然及电磁环境。世界上能造舰载战斗机的国家本就没几个,研制之初,没有研制规范和技术体系可遵循,也没有设计基础和使用经验可参考,诸多关键技术尚待突破,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挑战难度前所未有。

为了实现“与海相伴”,和其他飞机相比,我的尾巴上多了一个拦阻钩,这也是我身上最关键的技术之一。一般看来,只要拦阻钩能钩住我就成了,可是钩住了我,我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否扛得住?除拦阻钩本身的性能之外,跑道上几道拦阻索的位置、性能等都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需要反复计算并最终确定科学准确的数据,哪一个点不达到十分精准、精确,都要出大问题。想要完成“刀尖上的舞蹈”,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我能这么快又这么好地和大家见面,得益于一场管理和研发模式的大胆“洗牌”。当时,如果还按照老套路干,肯定没法保住时间节点。为了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我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组织采用全新的三维数字化手段进行设计和协调,实现了飞机设计100%产品数字化定义、100%虚拟装配、100%产品数字样机及设计过程构型管理和设计/制造过程单一数据源管理,解决了大规模并行协同、模型统一关联、数字化制造和装配等技术关键,设计与工艺并行。

我知道,整个过程其实充满了压力与挑战,历经了无数坎坷与艰难,但就是这样一个团队,他们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从零碎的资料里找寻规律、从失败的案例中总结经验。一个个创新的设计方案、一次次严格的试验试飞、一项项关键的技术攻关,让原本的“不可能”成为了现实,让我有了炫舞海天的可能,也竖起了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激动人心的时刻

时间来到了2009年8月31日上午10时,塔台一声令下,试飞员带着我昂首升空。那天的我特别开心,想着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我在低空盘旋一圈,然后拉起,从人们的头顶呼啸而过,紧接着一个垂直跃升,直冲云霄。在空中飞行13分钟后,我平稳降落在跑道上,刹停后,我放下拦阻钩并进行机翼折叠。整个飞行过程各系统和发动机工作正常,我的状态非常好,首次“亮剑”取得圆满成功。听到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2012年11月23日,我的好搭档——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2个月后,我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着舰,并于当日顺利完成舰上滑跃起飞。上午9时,我从舰艉呼啸归来,将机头对准航母的甲板跑道,20多吨重的庞大身躯以每小时200多千米的速度“冲”向甲板,精确钩住拦阻索,稳稳地停了下来。1个多小时后,经过加油和地面准备,我又上场啦!只见起飞助理左腿屈膝下蹲,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向前方——“起飞”号令一出,我宛若离弦之箭,迅速通过甲板舰艏“滑跃14°”直指苍穹,成就了那个经典的画面。一些军事爱好者及网友争相模仿那个起飞指挥动作,“航母style”走红的背后应该是大家对我的喜爱,以及对国家强盛的自豪。

让人泪目的是,我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两天后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因公殉职。“才见霓虹君已去,忠魂永驻海天间”,没想到我成为了他告别人生舞台最后的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

其实一路走来,研制试验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们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许多人陪我的时间,甚至比陪自己家人的时间长。听说,有人终于能在家陪儿子了,居然被儿子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去”。在孩子心里,爸爸就是那个一直在外面工作,偶尔回一次家里的人。是呀,这群人艰苦奋斗、努力向前,只为了我能更好。

远航高飞新征程

成功着舰后,我一直在努力,本领也越来越强。4岁时,我首次挂弹在辽宁舰上起降;5岁时,我成功完成了首次空中伙伴加油试飞;7岁时,我随辽宁舰航母编队出第一岛链,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远海训练;8岁时,我第一次伴随辽宁舰抵达南海海域,实现了在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起降演练;8岁时,我还首次实现了夜间舰载起降;11岁时,我首秀夜间伙伴加油,部队全天候作战能力和实战化训练水平得到实际检验;13岁时,我开展跨昼夜飞行对抗训练;14岁时,我与运油20首次实现空中加油对接,实现了不同理论体系的碰撞和不同作战平台的合作。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除老搭档“辽宁舰”外,我现在还有了新搭档。很感谢每一个在我身上付出心血的人,是那份责任与担当让一道道难题变成了一次次突破,让我有机会不断生成新质战斗力,壮志凌云、驰骋海天。

这些年,最让我自豪的就是参加阅兵、接受检阅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我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中国阅兵史上第一次有了舰载机受阅梯队。后来我又参加了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南海海上阅兵、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等。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想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勤奋的训练、精心的保障,才让我有机会以大国重器的“硬核”、用逐梦海天的“英姿”,向祖国汇报、让国人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们的回信中强调,“希望你们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我开心地看到2021年我的研制团队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也欣喜于一支支“罗阳青年突击队”在航空强国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屡获佳绩。身边的伙伴越来越多,祖国的蓝天不再寂寞,这些人无惧风雨、勇攀高峰,传承着“忠诚铸重器、逐梦拓海天”的“飞鲨”精神,用炽热的生命托举战鹰翱翔,用奔流的青春浇灌强国希望,助中华崛起、民族复兴。

15载光阴似箭,我的航迹还在延续。未来,我将继续赓续红色基因、传承蓝色梦想,努力变得更强、飞得更远,勇闯大洋、敢打必胜,给祖国和人民保驾护航,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