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七的“禾下乘凉梦”

2024-09-06 18:22:07 - 安徽城市之声

备受瞩目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今天闭幕,从卢旺达来到安徽农业大学留学的博士生孔七,这几天格外关注论坛,特别是关于携手推进非洲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孔七在中国学习农业技术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属于自己国家的“禾下乘凉梦”。接下来请听安徽台记者的报道《孔七的“禾下乘凉梦”》。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孔七:

这里是我的实验室,我每天都在这做实验。我的实验是关于玉米花粉的,就是看不同的温度对花粉有啥影响,你们也知道目前温度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

孔七的“禾下乘凉梦”

在安徽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我们见到了31岁的非洲小伙孔七,他正忙着观察从基地收集上来的玉米花粉样本、采集实验数据。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更是非洲众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孔七的祖国卢旺达,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非洲内陆国家之一,粮食短缺、产量低下,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如何在高温干旱的自然条件下实现“零饥饿”,是非洲乃至国际社会多年来的诉求。

由于缺少优质的粮食品种以及先进的栽培技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再加上受全球气温升高影响,多年来,卢旺达玉米亩产仅徘徊在420多斤,和中国夏玉米主产区的亩产普遍超过1500斤相比,提升空间巨大。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帮助家乡改变现状,是孔七来中国留学的最大动力。

孔七的“禾下乘凉梦”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孔七:

中国是非常愿意帮助我们那边的非洲一些国家,有些技术我们那边不会,所以为了会这个,我们必须来向中国人学习学习。

人才培养计划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侧重应用技能的鲁班工坊,到促进跨国文化交流的孔子学院,再到“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项目等,中方已累计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员超过22万人,培养各类人才超过12000人,给非洲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2019年,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孔七来到离家8000公里外的安徽农业大学,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孔七对于当年获得留学机会的情景依旧印象深刻。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孔七:

去面试的时候,我就发现外面的人挺多的,怀疑这个应该不是我的了。下午大概5点半,我不会忘记的,他们发给我一个邮件,他们说恭喜你,你被选了,你明年会去中国。当时被选到的时候我就自己不相信,就觉得可能是假的。

孔七说,自己早在高中时期就知道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知道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解决了全球很多地方的吃饭问题。

在卢旺达,随着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推广,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规模化的水稻种植。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推动非洲许多国家的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7.5吨。这种显而易见的变化,让孔七很震撼,他逐渐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做非洲的袁隆平,实现自己国家的“禾下乘凉梦”。

孔七的“禾下乘凉梦”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孔七:

我知道中国很有名的袁隆平院士,我很崇拜他,也在新闻里听说过他的“禾下乘凉梦”,我也有这样的梦。虽然他现在不在了,但是他的习惯他的灵魂还在,会鼓舞着我。做农业研究要细心,每天都要去观察一下,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新的发现。我就想把这些好的习惯带回家,继续用。我想用好的技术,帮助我们国家的农民种植粮食,可以收获很多粮食,买到价格便宜、质量好的产品。

为了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实现心中的梦想,孔七非常刻苦,仅用一年时间,就通过了语言关顺利进组,在安徽农业大学完成硕士阶段学习后,继续攻读博士,专门研究玉米种植技术。因为玉米是非洲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出现场录音】:(玉米试验基地)然后这个就没了,这个本来就有两个叶子(知道吧),然后就两个就没了,但……。【压混】

孔七的“禾下乘凉梦”

孔七和同学们一起种植了4亩多地的试验田,玉米的生长期基本上都是高温天气,下一次田,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可孔七却很“享受”在这里做“农夫”的感觉。因为在这里搞科研,接触到的都是他之前从未了解过的农业技术,他迫切地想把这些知识都牢牢地掌握住,无论是种植试验田还是分析实验数据他都格外地认真。

孔七的“禾下乘凉梦”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孔七:

在这里我就种大概4个密度,我大概有4个重复。我为什么要做重复(种植)呢,因为有可能第一个重复数据不对,但是如果有很多的重复,你的数据会(有点)可靠的。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硕士李文广:

他不是在地里就是在实验室,在那里看文献,他自己玉米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提升。我每次感觉累了的时候想休息一会,他就会接下来我的这个工作再干一会儿,我就感觉他挺勤快的,不是那种怕吃苦的。

如今,孔七在中国学习已经五年了,曾经连“你好”都不会说的他,已经可以给初来中国的留学生当翻译、会做拿手的中国菜,业余时间的最大爱好是看中国的功夫电影、还发表了农业领域的学术论文。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孔七。他坚信,只要在中国继续努力学习,终有一天可以回国,实现自己的“禾下乘凉梦”

孔七的“禾下乘凉梦”

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孔七:

在卢旺达的一些中国人在修路,建比较高楼的房子,而且在我家旁边有一个应该很大的高楼,是我们医院,是中国(的)建的,在我们附近的都是中国人做的,我就发现有中国人,是一种厉害。说明什么,就是中国人对各个方面肯定有很多的人才,不管你在哪,你遇到了中国人肯定会有机会。

2013年以来,中国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推广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带动相关地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有100多万农户从中受益。中非农业合作大大丰富了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逐步变为现实。

同时,像孔七一样来到中国学习的非洲学子也越来越多,他们希望可以在中国学到实实在在、能够应用于本土发展的实用技能。

孔七的“禾下乘凉梦”

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之前,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毛宁,在主持例行记者会时,回应了“孔七禾下乘凉梦”的提问,毛宁表示,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蓬勃开展,同时“农业合作只是中非守望相助的一个缩影”。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毛宁:

近年来,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非各领域合作全方位发展。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52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双方的合作领域正在向数字、绿色、航空航天、金融等新兴领域延伸。中非合作助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得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真心欢迎。事实证明,中国是非洲可靠的伙伴、真正的朋友。

孔七的“禾下乘凉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