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三年中欧EMBA,到底得到了什么?

2024-09-06 09:57:20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由于疫情的「挽留」,中欧EMBA2020级的EMBA之旅,例外延长到了3年。陈爱华在毕业时刻写下这段文字,为了奇妙的人生体验,为了依然激情上进的同学少年,更为了回答三年之旅到底收获了什么。

●●●

读了三年中欧EMBA,到底得到了什么?

想象数科董事长兼CEO

销赞云创始人兼CEO

这篇文章在心里酝酿了好久,但一直没想清楚怎么落笔,尤其是标题写了10几个都被自己否定了,原因是真正有没有想明白:读了三年的中欧EMBA,到底收获了什么?

顺着毕业的时间线往前穿梭,一边回忆这三年来的中欧课程、活动、同学,一边思索这三年以来自己的变化、公司的变化,最后终于确定了这句话:底层认知、思考、快与慢。

时间回到2020年3月,我35岁,创业第5年,公司前4年处于高速增长期,正激情澎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被武汉疫情一棒喝下,公司百来号员工瞬间回到了家里,无法办公,嗷嗷待哺。从疫情的惊慌中慢慢走出来后,一边紧张地和高管开会讨论团队工作如何恢复正常,一边焦虑地想着公司的业务如何开展,人却被困在办公室动弹不得。

也许就是这冥冥之中的缘分,正在陷入迷茫的时候,电脑上突然刷到中欧EMBA的招生广告,抱着寻找一线生机的心态打开了看看,顺手报了个名,接下来推荐、面试、笔试,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顺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此后,硬生生是逼着自己进入了人生最好的学习状态,逐渐全面打开自己、融入氛围、用心听讲、深度思考、放肆探讨,真正成为一个「成年」和「会学习」的学生,在中欧EMBA的课堂上、教授的灌溉下、同学的交流中,收获这些关键词。

读了三年中欧EMBA,到底得到了什么?

01

底层认知

无数哲人和成功人士都说过,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是财富、不是功名、不是成就,而是认知,之前对认知没有太多的概念,三年的洗礼下来,我对认知有了自己的认知,那便是:知道底层逻辑、理解底层逻辑、尊重底层逻辑、应用底层逻辑。将知识结合实际场景,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世界有多大、自己有多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回顾我的中欧课程,从中欧校训「认真、创新、追求卓越」开始,到中欧愿景「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领导者」。虽然很惭愧,还没有达到卓越和领导者的标准,但从扎扎实实的25门课中,从战略到战术、从宏观到微观、从商业到管理、从知识到思维,都让我对「认知」二字多了深刻的理解,成为一个有认知的人。

当然,最重要的收获,不仅是对商业和世界的认知,而是对自己的认知,对真我、本心的认知,当把这一切想通后,那一刻无与伦比地从容。

读了三年中欧EMBA,到底得到了什么?

02

底层思考

自2006年大学毕业后,回顾这17年的职业生涯,第一个5年为了在大城市里站住脚跟、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而拼搏;第二个5年为了在公司证明自己、走上管理岗位、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而疲于奔命;第三个5年下海创业,为了让公司生存下去、走完从0到1而急于求成;2020年刚好是第4个5年的开始,走入中欧后,才有了一些喘息的时间和空间,逐步跟随着教授的指引、同学的交流、认知的提升来深度思考,思考各种商业难题、人生疑惑、得与失、现实与未来,每想通一个问题,就犹如打通任督二脉,那感觉就是:痛快!

中欧EMBA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场景,我没有太多记笔记的习惯,更喜欢在知识的海洋中去寻找绿洲,每每教授们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话语突然点到痛处,便迅速代入自己的实际场景,可能是商业模式、可能是公司战略、可能是公司管理、可能是自我反省,在草稿纸上把那些戳痛我的知识点和场景做一遍模拟,代入-反思-反省,在之前很多鲁莽决策的基础上回想第二个方案,让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更进一步提升。

和同学的交流和访学是更好的思考场景,从前奔命于自己公司那狭窄的业务空间时,每年所见所思所想来来回回就是那点事,外面的世界见得太少,逐步就会禁锢思维、甚至会自满自大,假以时日就成了井底之蛙。进入中欧这个优秀群体后,犹如打开看世界的大门,忽然一个个各种行业、各种经历、各种模式的优秀故事出现在你眼前,让你应接不暇,这样的剧烈冲击下,你就会不断反思:为什么很多商业模式自己不知道?想不到?做不到?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决策的?如何选择的?对更优秀的好奇心一旦打开,便停不下脚步,学会去寻找更优秀的人和事,从他们的镜子上:反思、学习、进步。

学会思考,或者是学会反思,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底层能力,走过的路,需要经常回过头看看,反省其对错、思考其得失、指引其方向,对于我们下一个路口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行为方式。昔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而如今我们应该每日都振聋发聩地问下自己:吾日行千里,可有自省乎?

读了三年中欧EMBA,到底得到了什么?

03

快与慢

若人生有机会重新让你选择一次?你会选择更快还是更慢?这是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也是很多人一生都未解的问题。而残酷的真相是,每个人都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而只有经历后参悟过去并选择未来的机会,在未来如何选择这件事情上,大部分人都摇摇摆摆、蹉跎岁月,就这样一生过去了,只剩下无尽的遗憾和时光的故事。

快与慢,本质上是一个选择问题,你应该在什么时候选择快步前行、快意人生高歌猛进?又应该在什么时候选择放慢一步,享受旅途看清前路?人生过快,很容易年少功成但迷失方向;人生过慢,又很容易永落下风且安于享乐。

我很幸运在中欧EMBA这三年找到了这个答案,中欧的课程从来没有直接教过这些,但是在这期间学会的底层认知和底层思考的习惯训练养成中,也逐步找到了人生快慢的节奏、更适合自己的节奏、自己能掌控的节奏。

回顾在进入中欧之前的自己,是只知道快、从来都没有想过慢的,从头至尾的目标只有一个:成功。而为了这个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以没日没夜不顾健康地工作、可以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可以不顾工作伙伴的感受、可以把自己的意愿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内心坚定地认为只要达成目标,便可以把所有的失去都找回来,也正因为「目标」这个借口,从而不断地逃避,不断地失去。

而目标呢?在只有「快」这一个单线思维的人面前,其实目标永远都是达不成的。

西方哲学的鼻祖「斯多葛主义」有一个经典的言论:控制二分法。即人应该把所有的事情一分为二,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尽最大努力去将可控制的事情做好,而不可控制的事情不要去想、去追、去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永远都幻想着去控制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而对于可控制之事漠不关心,直至失去。

这不就是永远只知道「快」的人每天都在重复的故事吗?

很幸运的是,在中欧EMBA开学的前2个月,我跑步时和汽车「接了个吻」,把自己的腿给撞断,在病床上躺了半个月才下床,在病床上开始思考人生写点文字,拄拐三个月后进入校园开学。

在学习、思考和认知的不断提升中,在疫情三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历练考验中,看清了「可控制之事」和「不可控制之物」,继续保持目标感的同时学会了适时的放慢、放下,学会了放弃一些虚无、丢掉一些幻想、珍惜更多眼前,学会了更务实的进取、更踏实的前行。

中欧还有个别称:中欧国际体育学院。跑步是中欧第一大项运动,跑团也是第一大组织,每年的戈壁挑战赛更是鼓声雷动全民加油,不跑步都不好意思说上过中欧。而真正跑步的人都知道:跑得快固然重要、成绩好固然重要,但节奏更重要,跑得久、跑得远、一直跑下去更是最终的目的,不能追求快和短期成绩而把自己跑废,最终前功尽弃。

快与慢,快是对趋势的判断、机会的把握、舍弃的决心,不错过时代的车道;慢则是对节奏的把握、方向的掌控、目标的远大,坚持长期主义的定力。快与慢,适用于跑步、适用于生活、适用于事业,当然,这也就是人生。

絮絮叨叨这么久,似乎还没有写完,又似乎过于啰嗦了,最后用我最喜欢的几句课堂教授名言,作为本篇的结尾,也送给你们:

读了三年中欧EMBA,到底得到了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