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新亮点】赋能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树立全球公共艺术“风向标”!全球超500份方案为上博东馆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2023-10-16 10:14:08 - 文汇报

位于浦东花木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已逐步进入展览施工关键阶段。为提升上博东馆空间环境水准,打造上博东馆文化艺术品牌,自今年6月起,“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启动。

【人文新亮点】赋能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树立全球公共艺术“风向标”!全球超500份方案为上博东馆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大赛目前进展如何,又将为上博东馆建设注入怎样的创新活力?10月14日,由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卓越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论坛’暨学术委员会会议”举行。据悉,目前大赛已收到超过500份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方案,着力探索卓越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好路径和好方法,推动上博东馆真正成为人人共享、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市文化地标和精神家园。

以“与博物馆对话”为主题让公共艺术赓续上海博物馆文脉

记者从本次活动中了解到,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指导下,上海博物馆从今年6月起,面向全球邀请艺术家与艺术团队,以“与博物馆对话”作为创作主题,以上博东馆若干选定区域为对象,创作一系列代表城市新文化、新理念、新创意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展现公共艺术精神,赓续上海博物馆文脉,塑造城市品格,彰显全球智慧。大赛自启动以来,获得国内外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吸引了国内外38所美术院校和设计专业院校、33家艺术协会和机构、60余家规划和建筑专业公司参与,目前已收到超过500份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方案。

本次大赛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在把握大赛思想立意和主题方向,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将通过多轮评选机制,优选出契合上海城市精神与时代风貌,能代表上海博物馆公共形象与文化品位的公共艺术作品方案。本次活动为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审议并通过了《学术委员会工作办法》和《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评审办法》。

【人文新亮点】赋能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树立全球公共艺术“风向标”!全球超500份方案为上博东馆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许江认为,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经典,上博东馆建设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学术委员会有责任选出最合适的方案,来让上博东馆生辉,让优质的公共艺术与优秀的传统经典比肩。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主席路易斯·比格斯表示,评估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具备四个品质,其中两个与惊喜有关,首先是艺术家的独特技巧和想象力,其次是对意想不到的材料的创造使用。另两个品质与内容有关,即艺术作品的叙事性和相关性,期待本次征集的公共艺术作品将为博物馆的观众带来惊喜和感动。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在答谢辞中表示,本次大赛受到了来自海内外艺术界、文博界和市民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再次证明了上海博物馆作为经典的上海城市文化符号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大赛也将成为上海博物馆又一国际性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的盛会。

赋能卓越城市建设学术资源对接公共文化发展

对于在公共空间展陈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下不乏由所属场馆、机构委托知名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案例。为什么在上海博物馆主办之下,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要为上博东馆承办一场面向全球的公共艺术征集大赛?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上海大学一直积极响应上海城市文化发展,随着上海大学艺术学科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美术学与设计学学科建设水平也在稳步提升。此次也充分体现了美术学科、人才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学术资源如何对接上海公共文化发展需求, “在这个融合交汇的时代,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务实的行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人文新亮点】赋能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树立全球公共艺术“风向标”!全球超500份方案为上博东馆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人文新亮点】赋能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树立全球公共艺术“风向标”!全球超500份方案为上博东馆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人文新亮点】赋能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树立全球公共艺术“风向标”!全球超500份方案为上博东馆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人文新亮点】赋能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树立全球公共艺术“风向标”!全球超500份方案为上博东馆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当天,部分论坛嘉宾还走进上博东馆建设现场,在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学术部主任、公共艺术项目负责人张承龙带领下,了解户外广场、序厅、通道、主题展厅等不同作品点位,以及希望达到的效果。

张承龙认为,比起邀请个别艺术家委约创作,举办一场面向全球的征集大赛,更易于广泛优选出符合上博东馆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许多知名艺术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让作品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个性鲜明但未必能够符合需求。而公共艺术的在地性,首先是要符合落地区域里的在地文化要素,即上博东馆的公共艺术作品要反映上博的历史文脉;再者是这次征集中强调的,作品需围绕‘与博物馆对话’的主题,让作品和公众产生互动和交流。”

凝结各方智慧碰撞思想火花

论坛中,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还分享了公共艺术参与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和成功案例,讨论公共艺术赋能卓越城市建设的可能性。在“与博物馆对话:公共艺术的当代价值”讨论板块中,展开对公共艺术当代价值的思考与判断,探讨博物馆建设与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的价值赋能、博物馆的公众参与度提升等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设计史学者杭间表示,他希望把上博东馆公共艺术征集转变为系统化行为,而不仅仅是作品的征集:“这不仅涉及到公共空间艺术形态,同时也涉及博物馆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包括展陈、家具、以及公共教育的展开,关系到对博物馆使命的认识。”

【人文新亮点】赋能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树立全球公共艺术“风向标”!全球超500份方案为上博东馆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在“作为城市地标的博物馆和公共艺术”板块里,围绕公共艺术与博物馆关系的主题讨论,探讨公共艺术的价值理论体系如何运用到人文生态共生的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如何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中;公共艺术如何连接城市各类艺术文化资源等问题。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知名艺术评论家徐明松指出,征集工作不仅要依托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开阔视野,也要站稳“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想立场。此外,是要寻求文化的根性,沿波讨源,反刍和接力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精神奥援,这就是坚持“在地性”。另外,就是要有立足当下、启示未来的前瞻性。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指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公共艺术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公共艺术的深度参与,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更需要公共艺术发挥引领文明风尚、滋养美好心灵的独特功能价值。而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实施大博物馆计划、打造博物馆之都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为城市美育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美好体验的重要使命。他期待本次活动凝结各方智慧和力量,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努力探索卓越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好路径和新方法;希望本次公共艺术全球征集活动能够推出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滋养人的公共艺术作品,赋能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树立起全球公共艺术的“风向标”,打造成上海城市形象的“金名片”。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唐玮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