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新挑战:监管提出要做到六个“进一步”

2023-10-16 21:40:00 -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愿杭州报道

2020年到2022年,原银保监会聚焦大股东操纵、内部人控制等突出乱象,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按照标本兼治、分类施策、统筹推进的原则,深入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健全公司治理三年行动。与此同时,还密集发布了系列规范股东行为的文件。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上市银行长期稳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清晰的股权关系和规范的股东行为则是从根源上遏制上市银行市场乱象的有效方式。”10月16日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3》(下称《报告》)指出,各上市银行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通过外规内化、履行社会责任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股东权利管理、规范关联交易行为,从容应对新

的监管环境下对上市银行提出的股权管理和关联交易的新挑战。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发布《报告》时表示,2022年上市银行公司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上市银行特别是中管金融企业启动新一轮章程修订工作,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完善党委前置研究讨论程序,确保党的领导贯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上市银行董事会总体运转有效,较好发挥了战略决策、激励等治理功能。

“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建设也面临不少挑战,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节,一些中小银行健全公司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原银保监会公司治理监管部副主任张显球则表示,当前上市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建设需要做到六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推动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二是进一步规范股东行为,坚决遏制来自大股东的不当干预;三是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建设,不断提升董事会运行效率;四是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准,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五是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纪律约束;六是进一步重视环境和社会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述《报告》在由《中国银行业》杂志社主办、浙商银行承办的“2023年中国上市银行发展论坛暨银行业公司治理四季讲堂第三讲”活动上发布。

如何促进银行估值与公司治理良性互动

在此次活动上,上市银行估值问题成为重要讨论话题之一。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表示,有时候人们会疑惑,我国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究竟怎样,为什么上市银行的市场估值一直上不去呢?“关注上市银行的投资价值,除了关注它的价格波动,关注市场的不确定性,以求得在市场波段操作中获利之外,也不能忽视它长期收益的稳定性、安全性。”

“上市银行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对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杨凯生称。

《报告》也专门从价值维度对上市银行估值问题进行了分析,表示上市银行市场估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市值管理能力较强、业绩增长较优的银行市值表现相对突出。

《报告》显示,2022年末,58家上市银行总市值为9.14万亿元,同比减少6.6%。其中,大型银行总市值为5.21万亿元,同比减少1.5%;股份行总市值为2.47万亿元,同比减少15.73%;城商行总市值为1.18万亿元,同比减少5.56%;农商行总市值为2775.10亿元,同比减少11.7%。其中,中原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市值同比增长超过20%以上,而甘肃银行、渤海银行、瑞丰银行、哈尔滨银行、江西银行市值同比减少超过30%以上。

作为A股上市银行中大多数时间市净率大于1的银行,宁波银行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俞罡分析称,通过观察和思考,影响银行估值的主要有四个指标:净息差、非息收入占比、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

俞罡表示,当前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需求快速变化,中小银行只要能够坚守发展定位,通过“创新增长模式,做开放的银行;完善风控体系,做放心的银行;培育科技支撑,做科技的银行;提升管理溢价,做优质的银行”等措施的落地,把区域内门当户对的客户做深做透,推进特色化、差异化转型,中小银行将继续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有大行的代表,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胡昌苗表示,近年来该行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统领,不断探索创新,以良好的公司治理支持服务全行新金融行动,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其中探索讲好新金融故事,努力提升建行的市场形象和价值表现,使建行新金融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成效得到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认同。

“在保持银行合理盈利和资本内生性补充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关注银行资本的外源性补充路径,以保持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资本结构的稳健。”作为股份行代表,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首席业务总监张旭阳表示,并建议从做强基本面与客户结构的“硬实力”、提高与资本市场良好互动的“软实力”以及适度降低权益法核算门槛、推出配股权转让机制等“实政策”三方面改善上市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形成上市银行公司治理、资本结构与市场估值的良性互动。

德勤中国副主席、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吴卫军也表示,中国上市银行必须维持必要的盈利能力,利润是化解风险的第一财务资源,也是银行补充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基础。“在货币政策上、在国家的经济管理政策上,要允许银行保有必要的支持风险定价的利润空间。”

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则表示,该行提出了智慧经营的理念和“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的经营策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成效逐步显现。“该策略对于优化银行的收入结构、提高穿越周期的能力、提升股价估值意义重大,对探索中国银行业的现代化转型也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助力公司治理能力

在《报告》公司治理部分,上市银行风险状况成为研究内容之一,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情况是风险状况的重要部分。

《报告》显示,总体看,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不良化解压力呈稳中有降趋势。2022年末,已披露年报的58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2.01万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1512.46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40%,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结构性分化仍较显著持续。国内经济总体恢复,但部分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承压,按揭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信用风险有所暴露;房地产行业累积风险持续显现,部分前期盲目扩张、负债水平较高的大型房企出现资金链问题,信用风险进一步暴露。同时,房地产业下滑引发房屋建筑业、建筑装饰业、建筑安装业和家具制造业等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需求下降,资金周转承压,有风险传导作用。

“上市银行应努力成为行业内各方面的标杆,在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做标杆、当表率,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杨凯生认为,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占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高达90%,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我国,银行业尤其是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我国整体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表示,当前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消费主导+创新驱动”新模式开启。传统的银行是顺周期的,甚至是推动经济周期波动的金融加速器。旧模式即将终结,新模式即将开始,银行需要思考怎样适应新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浙商银行提出构筑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经营战略,是银行规避风险的主动举措;是提高银行自身价值、维护金融稳定的主动担当;是对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吴卫军表示,今天,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空前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银行的治理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重大战略问题,谋划如何“穿越周期”,实现稳健、可持续增长。

吴卫军指出,应当改变“信贷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从外延做大,走向内涵做强。并建议,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以放松信贷审核和风险管理的标准来实现资产规模的增长;应如实地反映、揭示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改变对于息差收入的过度依赖,逐步提升非息收入在收入总额中的比重,降低收入和利润相对于经济周期的敏感性。

中诚信集团首席执行官、中诚信绿金董事长马险峰则认为,多年来,上市银行始终不断探索,完善治理架构与风险管理,开展绿色投融资活动,核算并披露碳排放数据,服务小微企业发展。“加强碳资产管理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机构应从完善战略规划、构建系统平台、明确减碳行动、夯实自身能力等方面着手,加快对服务“双碳”战略的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布局。”

《报告》还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公司治理的内容之一。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发展“负责任的金融”需要金融服务机构、监管部门、金融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并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对应的三大具体支柱性措施为:金融机构自律管理、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完善以及提高消费者金融能力,其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和金融消费者保护。

“要更好地践行‘负责任的金融’,银行必须夯实公司治理的基础,具体包括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能力、责任沟通、责任绩效等多个方面,值得上市银行及银行业重视和探索。”曾刚认为。

(作者:李愿编辑:曾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