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岚:打造新质传播力 全面提升网络国际传播效能

2024-10-16 18:25:23 - 媒体滚动

俞岚:打造新质传播力 全面提升网络国际传播效能

俞岚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和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均作出全新部署,对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互联网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国际舆论斗争的前沿阵地。近年来,中国新闻网深刻把握互联网国际传播态势之变,全面革新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扎实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打造新质传播力,致力于将互联网“最大变量”转化为国际传播“最大增量”,全面提升网络国际传播效能。

网络国际传播态势变化

曾经一度,我国国际传播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主要建构在“西方中心主义”基础上,中国国际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西方塑造而非自己塑造。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传媒变革,互联网加速全球数字信息流动与传播格局再造,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生态发生深刻改变。

话语之变。我国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元素,如文化、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与西方有较大差别,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出现大量“非西方”的概念与模式,传统上“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矛盾随着“东升西降”演进而愈加不可调和。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应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创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在自立自主中构建一套坚守文化主体性、符合数字时代规律的话语体系。

主体之变。“全球一张网”打破传统上内宣与外宣的二元结构,国际传播主体极大丰富,媒介样态更加多元,受众分层更加细致。网络国际传播应在全媒体视野下整合多元主体,尤其是回归“人”在国际舆论场和跨文化互动中的主体角色,激发人际传播、人脉建设、人员往来中蕴藏的传播效能。

渠道之变。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受到来自数据算法、地缘政治、文化差异、信息鸿沟等多重变量影响,我国主流媒体的传统出海模式面临内驱动力不足、外部环境恶劣等诸多挑战。传播渠道建设须充分认知国际舆论场的多元性,改变“国际即西方,西方即英美”的狭隘认知,着眼全球,多维推进,创新技术,布局系统高效的传播体系。

提升网络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探索

基于深刻演变的国际传播态势以及数字时代趋势,主流媒体应因势利导、乘势而为。我国网络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需要话语体系、叙事方式、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全面变革。

第一,更有效的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提升网络国际传播效能的先决条件,彰显文化自信、凸显时代特征、符合数字规律的中国话语可以为世界准确认知中国提供全新视角。

紧扣核心叙事。国家领导人是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形象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是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顶层设计者、思想引领者与积极践行者。近年来,中国新闻网以融媒体专栏“习言道”为引领,全方位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深邃思想和伟大实践,持续推出精巧叙事、精致呈现、精准传播的核心报道精品。如《烈日当头,习近平让干部“举个手”》《习近平为何说“要想富也要先建港”?》等稿件,以“小切口+大视野”将核心报道的鲜活度与重要性有机统一,庄重且生动地阐释“以人民为中心”“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中国改革发展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诠释中国概念。一段时间,我国对外传播缺乏稳定有效的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十分丰富,涌现出大量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准确及时地掌握中国概念的解释权和话语权,才能获得“向世界说明自己”的主导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新闻网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推出“新质生产力十问十答”专家谈栏目,从10个不同向度回答海内外关切,以7个语种传播,被美联社、法新社等400余家国际媒体转发。近年来,中国新闻网还推出“解码共同富裕”等系列报道,以厘清误区、打开问号的方式,权威系统阐释中国概念的科学内涵,击破西方话语陷阱。

注重以文载道。话语体系的构建既要秉持世界眼光,更要站定中国立场,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中国新闻网将“文明叙事”作为提升网络国际传播效能的突破口,推出“文明的坐标”“世界遗产@中国”“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等栏目,面向海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世界性,如《它的英文名,叫做China!》《我在武当山,习武十二年》等报道以沉浸式体验、场景传播等方式,生动阐释了中华文化的标识概念、核心理念。

······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