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中国近代文献有了数据库

2023-11-16 21:05:49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在绍兴,中国近代文献有了数据库

近日,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成果展览会暨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会议在绍兴召开。在开幕式上,“中国近代文献数据总库”正式上线,旨在用数字化的手段让经典典籍得到长久保存和更为广泛的利用,给予中国近代文献“新的生命”。

中国近代文献,指的是1840-1949年期间出版的各类图书、期刊、报纸、档案等文献资料,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与学术价值。“这个时期中外古今的知识交汇,产生了大量记载中华民族独立光辉的文献,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周和平表示,研读近代文献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中国,思考中国的未来。

近年来,保护中国近代文献愈发紧迫。由于这些文献散落在世界各地,此前没有机构进行过系统梳理。随着岁月的侵蚀,不少典籍破损严重,甚至濒临消亡,启动保护工程迫在眉睫。2019年,绍兴成立“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推进委员会”,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力量主导的形式启动“近代文献保护工程”。这是国内首个系统全面整理近代文献的大型文化工程,计划用10年至15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搜集中国近代文献并重新整理影印,涉及文学、经济、政治、教育、艺术、史地、科技等各领域。

工程启动后,得到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在海内外征集到中国近代文献超过15万种、30万册,整理校对影印出版近3000种、40余万册,进入国内外500余家重点图书馆。

整理文献,为的是解决“藏”与“用”的难题。此次全新上线的“中国近代文献数据总库”依托“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整理出的海量数据,通过高清扫描、数字图像处理等前沿古籍文献数字活化技术,中国近代的珍贵文献得以永久保存并转化为可全文检索、便捷查阅的数字资源,不仅为学术研究良好的平台支撑,更为公众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近代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上线数据库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故纸“活”起来、让文献“动”起来、让资源用起来。有专家建议,要聚焦元宇宙、数字文化空间等新业态,着力打造沉浸式数字文化空间。比如,以历史事件、名人生平和足迹等为核心素材,以云计算和实时渲染等为技术支撑,打造沉浸式的VR系统。还有专家提出,应打通“文献与旅游”,通过交互技术,运用数字孪生、虚拟建模等技术手段,打造名人文化、专题文化云空间等。目前,在绍兴的阳明数字文献馆、枫桥三贤文化艺术馆等,已相继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