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战区主战标兵——记北部战区某大队专业技术中校高级工程师于相鹏
转自:中国青年报
北国春日,乍暖还寒。深夜两点,在北部战区某营区会议室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只见一位脸上洋溢着自信的专业技术中校军官,正带领一群来自各领域的年轻骨干,围坐在堆满资料的会议桌前,加紧推进上级赋予的一项课题研究任务,会议室内不时传出热烈的讨论声。
这位中校军官就是北部战区某大队高级工程师于相鹏,从事研究工作6年多来,他立足本职岗位践行雷锋“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一
2016年2月,伴随改革强军深入推进,北部战区某保障队孕育而生,于相鹏幸运地成为该队第一批军官。
这个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战场上的重要目标进行选择和分析。可选择什么、怎么选择?分析什么、怎么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初次接触此类工作的于相鹏和他的同事们来说,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着面露难色的战友,他鼓励大家:“只要我们咬定目标、脚踏实地,肯定会成功的。”
虽说不会可以慢慢学,但于相鹏知道强军事业不等人、联合作战需求不等人,慢慢走肯定来不及,必须要加快步伐、跑出加速度。
当时正值单位组建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一切从零起步。没有优越的办公条件,几张桌子拼起来就展开研讨交流;缺少办公计算机,研究成果就先写在本上,流程图先画在纸上……
与此同时,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像雷锋当年用“钉子”精神学习毛主席著作那样,研读军内外著作,吸收借鉴外军有益经验。白天,他们梳理岗位职责、制订工作流程、编写训练大纲;晚上,按纲训练、读书学习、分享体会。历时一年,他们编写完成了全军首部专业领域训练大纲和约19万字的配套训练教材,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2017年,东北亚地区局势诡谲多变,战区军事斗争准备迫在眉睫。于相鹏所在科室把支撑战区主要方向作战研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研究参考资料少、人员组成单一、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他们一边积累分析研究资料,一边学习专业知识。
为了使研究报告更加贴合作战行动,白天他们去机关熟悉作战行动方案,晚上集智攻关讲案析案,一步一个脚印,认真研究每一个方案。经过不断努力,他们创新采用以群为单元的分析研究方法,完成第一份综合研究成果,为战区遂行该方向军事应对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现代战争中,战场局势形势多变,战场信息扑朔迷离,交战双方都在利用各种手段搞清对手、隐藏自己,信息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战区某次重大演习中,在对“敌”一处目标实施打击的武器选择上,由于信息掌握不准确,团队产生了意见分歧,迟迟未能作出准确判断,最终贻误战机,导致“败走麦城”。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不服输的于相鹏,暗下决心要彻底弄清这个目标的情况。为此,他组织力量开展专项研究,创新性地对单个目标层层分解,并进行体系化关联分析。为摸清变化规律,他还利用各种手段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多方印证,先后查阅上千份资料,对比分析了数百张遥感影像。
历时半年,于相鹏终于弄清该目标的物理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为战区对敌研究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荣获战区优秀成果奖。
2022年全军一次重大演训活动中,上级要求一个月内结合演练场景对敌开展研究。这是对战区近年来分析研究工作成效的一次重要考验。受领任务后,于相鹏立即组织骨干开始拟制研究提纲。
可当第一版编写提纲初稿完成时,于相鹏却陷入了沉思:如果按照此种写法的确可以很快完成任务,但却与现实作战要求离得远。为此,他果断推翻了这个提纲。经过深入思考,决定从指挥员、参谋团队、武器平台三类视角开展分析,并利用仿真系统进行模拟计算验证。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想法一提出就遭到课题组其他成员的反对,大家给出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时间紧、任务急,这样调整风险太大;二是仿真系统模拟验证,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
面对团队中出现的思想波动和畏难情绪,在获得战区机关和队领导的支持后,于相鹏鼓励大家要敢于突破、敢于尝试,勇于战胜困难和挑战。随后,他带领课题组成员,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数次修改完善,反复模拟验证,最终按时圆满完成任务,成果得到军委机关好评,年底被评为专项任务优质成果奖。
三
多年分析工作,让于相鹏明白:平时刻苦研究是战时克敌制胜的基础。只有平时把情况搞清楚弄透彻,战时才能打得赢。6年来,于相鹏带领科室官兵不等不靠、攻坚克难,以“求博、求专、至精、至细”的精神,不断探索研究方法,累计完成军事理论科研项目3项,军委专项研究任务10余项。其中,获得军队科技三等奖1项,军委某工程优质成果2项,战区优质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在战友们眼中,于相鹏既善于学习、勇于打破传统,还注重培养年轻人。他像雷锋那样乐于助人,对于想长期服役、愿意投身强军事业的年轻士兵,于相鹏鼓励他们考取部队院校来提升学历。得知上等兵马聪打算考军校后,他不仅安排科室的博士、硕士军官为其补课辅导,还经常找他谈心,帮其减轻心理压力,最终马聪如愿以偿考上陆军工程大学。
几年时间里,于相鹏所在科室先后有4名战士考上军校和士官学校,多名士官成长为业务骨干,成为专业领域的“兵专家”。
随着部队深化调整改革,于相鹏从领导岗位调整到技术岗位,但他丝毫没有松懈,“只要追梦的脚步不停歇,梦想的种子,必将在战区主战的沃土中开花结果!”在新的岗位上,于相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