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手艺人 一生做笤帚

2023-12-16 05:14:47 - 齐鲁晚报

八旬手艺人 一生做笤帚

八旬手艺人 一生做笤帚

八旬手艺人 一生做笤帚

八旬手艺人 一生做笤帚

八旬手艺人 一生做笤帚

八旬手艺人 一生做笤帚

图/文/视频 记者 王媛

通讯员 王洋 王黎明 

折叠扫把、扫地机、洗地机、吸尘器……如今,家庭清洁地面的方式已经多样化、现代化,传统的手工笤帚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时代的发展,扎笤帚这门老手艺也逐渐走向没落。然而在平阴县孔村镇范皮村,有几位村民依然坚守着这份老手艺。85岁的郑庆富就是其中一位。

在济南平阴县范皮村的笤帚展览馆里,郑庆富正在制作手工笤帚。他倚墙而坐,手拿一把高粱苗整理一番,嘴里叼着的麻绳,往缠着的弦上一塞、一转,麻绳就捆在了笤帚把儿上。再打个结拴个扣儿,一道麻绳就捆好了。就这样,一道道捆下去,十几分钟,一把扎实的笤帚就做好了。

郑庆富说,制作笤帚的工具叫“勒子”,一头需要绑在腰上,另一头蹬在脚上,利用腰部的力量,把一把把高粱苗捆起来,再经过修剪,最后制成一把把结实耐用的笤帚。最后,还要把笤帚尾部的高粱苗整理一番,宛如扇形般散开,“这样不但美观,而且更加实用。”郑庆富笑着说。

郑庆富是地道的范皮村人,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笤帚。小学毕业后,郑庆富去村里生产队做会计,闲暇之余,当时20多岁的郑庆富也开始跟着爷爷和爸爸学习做笤帚,做好之后拿到集上去卖,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

据范皮村党支部书记郭庆勇介绍,范皮村的笤帚加工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是远近闻名的笤帚生产专业村。在兴盛时期,村里的笤帚加工年产在100万把以上,远销黑龙江、天津、上海以及济南等地。

如今,随着现代化工具的普及,高粱苗制作的手工笤帚越来越少见,而如今村里坚持制作笤帚的只剩下五六个老人,郑庆富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他身体硬朗,除了制作笤帚,还需要定期去30公里外的东平县买高粱苗。他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来来回回买两三千斤,堆放在家门口,够用很久。

“以前需要拉到集上去卖,现在有人专门来收。”郑庆富说,一些学校、工厂等地还在使用这种传统的手工笤帚,所以他的笤帚并不愁卖。“一天做30多把,一个月能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呢!”做了一辈子笤帚的郑庆富对此很是满足。

对于郑庆富这样的老手艺人而言,一捆高粱穗,一团线绳,一把笤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生的情结。如今,范皮村手造笤帚已成为平阴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还建造了手造馆。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