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揭晓,都是有故事的

2023-12-16 16:56:15 - 上观新闻

北京史话

2023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日前揭晓,东城区东不压桥胡同、西草市街、钟楼湾胡同、西城区烂缦胡同、柳荫街、朝阳区央美西街、海淀区文慧园路、通州区北苑北路、昌平区昌盛小街、延庆区永宁古城北街上榜。这些街巷整洁优美,溯其渊源,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与掌故。

2023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揭晓,都是有故事的

东不压桥胡同新华社发

2023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揭晓,都是有故事的

2023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揭晓,都是有故事的

东不压桥胡同:因曾有布粮桥得名

东不压桥胡同地处中轴线东侧。据《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东不压桥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双胡同。北起帽儿胡同,南至地安门东大街。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布粮桥,桥在胡同东南端。据传此地曾为交易布匹、粮食的集市,故胡同以桥得名。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马尾胡同,宣统时称马尾巴斜街。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东不压桥东胡同。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河沿、口袋胡同并入,改称东不压桥胡同。原布粮桥于1955年被拆除,改明河为暗沟,辟为马路,胡同东南口遗有二尊石狮。”

东不压桥胡同曾居住过两位历史文化名人。一位是清代小说家、曾任理藩院郎中的文康,其撰写的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融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另一位是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的詹天佑,他主持修建了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西草市街:“剧装一条街”曾为柴火市

据《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载:西草市街位于前门大街之东,北起珠市口东大街,南至天坛路西端,长495米。清代名草市,亦称柴火市。这里以前曾是买卖干、鲜草的集市,因此得名。清代朱一新所著《京师坊巷志稿》称:“草市,亦称柴火市。井一。迤南为六间房。”民国时沿用草市之名。1965年定名为西草市街。

西草市街有“剧装一条街”之称。自清代乾隆时起,各路戏班及名伶聚集南城,遂有来自南方的行头(剧装)承做人在此开设店铺,繁盛时有剧装店铺30余家。民国时期沿街仍有戏装、盔头铺十几家。当时“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众多位京剧名伶都曾光顾于此,制作、挑选、试穿各种剧装。而今经过整顿提升,街中仍有剧装店铺多家。

钟楼湾胡同:因地处钟楼周围得名

钟楼湾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鼓楼北侧,呈宝塔形,北起豆腐池胡同,南有两个出口分别通鼓楼西大街、鼓楼东大街,东与草厂北巷相通,西与钟库胡同、铃铛胡同、汤公胡同相通。

据《中轴线史话》载:元至元九年(1272),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内修建钟楼、鼓楼,大德元年(1297)重建,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再次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钟楼。

钟楼坐北朝南,通高47.9米,全部为砖石构成,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殿式作法。上悬大钟,通高7.02米,重约63吨,钟楼与其南侧的鼓楼为元明清都城的报时中心,也是北京城中轴线北端的标志性建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钟楼湾,因地处钟楼周围得名。1949年后称钟楼湾胡同。

烂缦胡同:得名或因一家面馆

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烂缦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今西城区南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东侧与红罗巷相交,西侧与醋章胡同、莲花胡同、七井胡同相交。明初即已成街,称烂面胡同,属宣南坊,清时属外城西城宣南坊。清《顺天府志》云:‘烂面胡同亦作懒眠。’烂面胡同之名,光绪末年与宣统间图,皆标为烂缦胡同至今。”

另传,烂缦胡同初称烂庙胡同,后因胡同口有一家面馆,面条煮得软,口感甚好,吸引不少食客,日子久了被谐音为烂面胡同。清末取其谐音,叫成了烂缦胡同。

明清时期,菜市口地区为城南要地,会馆林立,仅烂缦胡同就有湘乡会馆、济南会馆、湖南会馆、东莞会馆、常熟会馆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在此留下足迹,如翁方纲、史贻直、龚自珍、李大钊等。

柳荫街:明代已广植柳树

柳荫街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南部略向东倾斜。北起羊房胡同与后海南沿相连,南段分为两岔。

此街原为河道,因明代太监李广在河上架设了一座桥,遂名李广桥,后亦称黎光桥。故明代在左近泛称李广桥。因河道两侧多种柳树,又称柳树湾,属日忠坊。清代为正黄旗地界。清末河西侧土路称李广西街,东侧土路称李广南街。1952年,河道改为暗沟,统称李广桥南街。1965年更名为柳荫街,寓意柳荫常在。

柳荫街东侧有清恭王府及花园,曾先后作为和珅、庆王永璘的宅邸。清咸丰元年(1851)恭亲王奕

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其历经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西侧有清雍正年间胤禑的愉郡王府,同治赐给载滢,称钟郡王府,光绪改以载涛袭贝勒爵,改称涛贝勒府。现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址。

央美西街:“花家地”原为“花椒地”

央美西街位于朝阳区中部偏西,北起阜通西大街,南至南湖渠公园南路,全长约462米,因地处中央美术学院之西得名。

此地历史上有一片花椒林,形成村落称花椒地。民国时谐音为花家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出版的《北平市城郊地图》上已有“花家地”的标注。东临西八间房,南临东坝河,西邻落田洼,北临平房。1988年初在此兴建望京小区第一批住宅小区,称“花家地小区”。

多年前,中央美术学院迁至此地。该院前身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为民国七年(1918)由教育家蔡元培倡导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中央美术学院迁至此地后,附近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花家地”被戏称为“画家地”。

文慧园路:西段曾为索尼家墓地

据《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载:文慧园路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东起新街口外大街,西至西直门北大街,中与文慧北路相交,长1.3公里。因地处文慧园小区得名。又因该路西段是清康熙年“四大辅臣”之一索尼家族墓所在地,俗称索家坟路。原是农田和断续的乡村土路,1956年拓宽并铺筑沥青路面。

文慧园原为古村落饮马槽村。饮马槽也称施水堂,早年间在路边井台上装有提水的辘轳,以便把水弄到石槽里,供过往的车把式、拉骆驼的饮用牲畜。后附近形成聚落称饮马槽村。1949年以后逐渐建为居民区,分为饮马槽南一区、二区,饮马槽北一区、二区。1967年饮马槽南北二区改名为文慧园和文慧北园。

北苑北路:从“北园”谐音而来

北苑北路位于通州区西北部,北起滨惠南三街,南与北苑南路衔接。

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载:“北苑清代本为种菜之地,有看园之人居此。于南北两处形成两个很小聚落,此处位于北,故曾名北菜园。1949年前后依同音改称今名。1960年前后居民增多,1980年前后形成今格局。”

因“北苑”是从“北园”谐音得名,所以早年间通州人习惯将“北苑”之“苑”发yuán音,而今多将“北苑”之“苑”发yuàn音。

20世纪90年代之前尚无北苑北路,此地有西关小学、北京市塑料二厂等,大致于2000年前后在北苑中部自北向南开辟新路,因大部分路段处于北苑北部,故名北苑北路。

昌盛小街:曾因介于山间得名

昌盛小街位于昌平区中部偏南,原名介山路,因介山村得名。

据《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载:“介山村明代成村,杨姓从山西迁来在该地落户称介山。因介于白浮山(龙山)、凤山、亢山之间而得名。光绪年间改称界山,后又改今称。村北有砂石路,西南通昌平路。”

随着昌平城区建设,旧村消失,建成居民区,并取昌盛、繁荣之意得名昌盛园,并对介山路整体改建,因紧邻昌盛园而改称昌盛小街,东起龙水路,西止昌盛路,全长628米,介于昌盛园社区、介山社区等社区之间。

永宁古城北街:古城建制始于唐代

永宁古城北街位于延庆区中部偏东,也称北街,曾名拱辰街,北起兴阳线与昌赤路交汇处。南至十字街,长400米。据《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载:该街源于明代宣德五年(1430)阳武侯薛禄奉命统兵至境筑城,称拱辰街,又因其方位在原城内四隅之中的玉皇阁以北,故名北街,沿用至今。又因地处永宁古城,也称永宁古城北街。

永宁古城建制始于唐代,明永乐十二年(1414)设永宁县于团山下,取《书经》“其宁唯永”之意。

永宁古城北街自古为永宁城内的商业街,两侧商铺多民居少,房屋排列整齐,是四面八方过往路人必到之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