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 阿来:那通向广阔天地的写作,是岑参独有的雄壮豪迈和乐观

2023-12-16 18:18:13 -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肖姗姗摄影刘建伟

“我试图用那20讲,杜甫200多首诗来恢复当时盛唐的成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成都?它的地理是什么样?城市是什么样?从官到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又是什么样?而这一切,又跟国家的运势和时事紧密相连,彼此影响,才构成一个丰富的事实。”12月16日,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在阿来书房正式开启。在正式开讲第一篇章“岑参蜀中诗”之前,阿来回顾了“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并由此阐释了新开讲座的原因:他希望通过跟杜甫同时代的人,唐代的诗人,他们的诗文来呈现更加真实的四川。

开讲“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 阿来:那通向广阔天地的写作,是岑参独有的雄壮豪迈和乐观

阿来表示,历代在四川出生的诗人,其实对四川对成都的描写是很少的。包括陈子昂、苏东坡、杨升庵等,大部分书写都不在四川。“他们游历天下,求官做官。”而之所以要讲岑参,是因为他曾经来四川,在成都生活了三年多,“他在杜甫离开的第二年来到成都,来干什么呢?”阿来说,做官。

为了更好地理解岑参笔下的四川,阿来从岑参入川之前讲起,“岑参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从边塞到四川,大漠黄沙到青山秀水,诗歌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知过往而鉴未来。阿来以小传的形式,让大家真正了解,那个在大唐开疆拓土的历史上留下姓名的诗人岑参。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岑参三十岁,中进士。授授右卫率府功曹参军。正九品下: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赴安西节度高仙芝幕府,任判官。正八品上;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交游频繁: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再赴边寒,北庭都护封常清幕府度支判官。时年四十;757年东归,奔唐肃宗,得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759年,任虢州长史,这一年,杜甫弃官往秦州,成都;五十一岁,公元765的,唐代宗永泰元年,出为嘉州刺史……

开讲“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 阿来:那通向广阔天地的写作,是岑参独有的雄壮豪迈和乐观

讲解的第一首岑参诗,正是脍炙人口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中,岑参所呈现的雪景、珠簾、铁衣、灌木、琵琶与羌笛,阿来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讲述了这些情景与物件背后所蕴含的的历史知识、人文风情,还原了沙漠戈壁,铁马金戈的豪情壮志。更重要的是,岑参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歌行体内在节奏的把握,达到了一种高度和谐与顺畅,以至于其中即使没有遵循押韵,都被忽略。“他带来了一种表达上的酣畅淋漓,这就是歌行体的个性。”阿来直言,歌行体相当于是唐代的自由诗,是他在唐诗当中最喜欢的一类。

又说《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玉门关盖将军歌》二首,还是岑参最有代表性的边塞诗。“很多人说岑参的诗在唐代绝对独树一帜,就是他的这些边塞诗的雄壮、豪迈,但是过去人写雄壮豪迈时有一点悲情,而岑参的诗有一种非常乐观主义的东西,恐怕就是这种军人出身的人,又是在那样一种军中的环境,才滋生他这样一种非常昂扬奋发的乐观,我们很少在他这个时期的诗当中读出这种所谓的悲和苦来,而是那种豪壮的,要征服天下的,通向广阔天地的写作。”

此外,这两首其中包含的地理常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知识就更为丰富了,阿来以其博学多识,让大家深入地了解。何为“玉门关”?不光是丝绸出去,还有西域的玉石、和田玉、羊脂白玉从那里进来,所以它叫玉门关;还有“氍毹”(qú shū),是一种毛织的地毯;更让大家知道了一种美食有“酡酥”,那是古印度的一种奶酪食品,它第一次以汉语出现,就是在岑参的诗中,“苏东坡曾经吃到,他觉得非常好吃,他认为就是岑参所说的这种糕点。”阿来说。

《优钵罗花歌》深得阿来心。作为一位“作家中的植物学家”,阿来曾专门在唐诗中寻找真正且纯粹描写自然的作品,但只找到一首,正是岑参的《优钵罗花歌》。“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阿来佩服岑参如此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客观而科学又不失美感。

阿来表示,这一讲是一个开篇,下一讲,就要说岑参来成都,“我们要从蜀道讲起,他从陕西出发入傥洛道,洛道是从陕西翻秦岭的北边,今天有一个县叫阜平县,那条峡谷叫洛谷,翻过秦岭过来,有一条水叫汉水的支流,叫傥水,这条路走的地段叫傥洛道,那边是洛,这边是傥,他是从这条路上进来的,他一路写起,写傥洛,写汉中,然后再到广元,再过剑门,再到成都,再到成都又写乐山,然后再写乐山,回来再写成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