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堂课,围观交叉学科下的思维碰撞

2024-12-16 08:30:56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来这堂课,围观交叉学科下的思维碰撞

这门课学期前不备课

却能带给学生新颖的学界观点

在这门课上

你可以看到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

从电学角度解释树突衰减率

也可以看到来自临床医学的学生

用代数解释神经元沟通过程中

钠离子和氯离子内外渗透的数据变化过程

这门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

“神经生物学概论”

究竟如何玩转学科交叉?

让我们跟随

授课教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洪波一起来看看

一门学期前不备课的课

早晨,天光渐渐亮起,寒气尚未褪去。7点半过后,来自生命科学等五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陆陆续续来到教室,准备开始新一周的课程学习。

上周的线上课主要内容是感觉与运动系统,今天的线下课上,将会有四个小组就特定功能的神经网络这一领域进行汇报交流。几名同学正拿着提纲,小声地讨论着待会儿准备汇报的内容。

“神经生物学的知识更新非常快,传统教材和课件难以兼顾。因此我们会通过线上课提供知识框架,在线下课进行知识研讨。”授课教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洪波笑言:“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是天南海北的,所以我没有办法在学期前备课。我的所有备课都是在学生把准备汇报的内容提交给我后,我把他们列出的来源和知识点仔细看一遍后再做准备。”

这种线上课结合线下小组讨论的高自主度,不仅让同学们的学习时间更自由,而且充分激发了大家的思考欲和讨论欲。2020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梁蕴颖说:“上次对听觉系统进行讨论的时候,为了验证人耳是否能分辨不同声音的重叠,我们的组员直接打开在线钢琴网站,开始测试大家的听力,我们玩得很开心,也学得非常起劲。”

来这堂课,围观交叉学科下的思维碰撞

对学生而言,俞洪波的授课是对知识的再一次巩固,课上其他小组的汇报则是一种头脑风暴。“其他组同学的汇报会涉及到很多我们没有考虑到的知识点,这是对自己知识体系进行补充的大好机会。小组组长的轮值制也是一个锻炼表达和勇气的很好的机会。”梁蕴颖同学补充道。

有深厚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生

来自经济学院

新颖的课程形式之外,课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领域广。除了从课程名就能看出来的生物学、神经科学外,它还涉及物理学、化学乃至计算机、心理学等学科。

除了物理、化学、信息科学、医学的学生之外,越来越多文科类背景的学生也来修习这门课程。在某次授课上,俞洪波暗自赞叹一位同学深厚的生物学基础和系统的知识逻辑后,在点名册上发现这名同学来自于经济学院。

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组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的课堂成了思维迸发的试验场。

在学习神经元电信号处理时,梁蕴颖小组对“不同长度和分支的树突衰减率差异”问题进行了讨论,特别运用电学知识总结了局部的模型和公式。

在她看来,神经科学是各种学科交汇合作、百家争鸣的领域。拥有交叉背景对于理解这门学科是大有好处的,而生物知识无疑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思维的碰撞不仅体现在学科之间、同学之间,也体现在师生之间。“学术研究中一个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但当我面对课堂上这四十多名思维最活跃、处在人生最好年华的学生的时候,他们求知触角会到达方方面面,极大地刺激着我。几乎每节课,我都能从同学的发言里得到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俞洪波讲道。

课程不以等级化分数来评定

与惯常的等级化分数评定不同,“神经生物学概论”这一课程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共享中,甚至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实验,跟进科研。

来这堂课,围观交叉学科下的思维碰撞

不少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们表示,学习这门课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这个方向的个人兴趣,学习过程大多以体验感为导向的,而不会过于关注最后的成绩和评分。

“我只是希望能学到自己选它时想学到的东西吧。”2021级保密技术专业本科生康彬源坦言。

“我非常享受和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大家都很有想法,光是讨论他们提出的问题就让我很有参与感和成就感了。”梁蕴颖补充。

也有同学结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了这门课。“我想学习一些关于神经科学方面的知识,提前考虑未来的科研。我目前会倾向于选择神经外科。”来自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高家裕说。

师生间来回发十几个邮件

只为深入讨论一个科研问题

尽管“神经生物学概论”这门课成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刚刚一年,但这门课在复旦开设的前前后后,蕴含着好几代复旦人共同的努力,也囊括了这门课从理论逐步走向实践的过程。

1982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的教授集体撰写了首版《神经生物学讲义》,并为药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神经生物学》的课程。1985年,正式成立了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在这之后,校友林辉石先生连年出资,每年出版一份复旦神经生物学讲座,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前来复旦就神经生物学专题问题组织讲义,并以书面形式印发至全国各大高校。

1997年,复旦大学正式开设了“神经生物学概论”这门课程,俞洪波的导师寿天德教授调至复旦,担任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师,导师的接力棒,俞洪波于13年左右开始教授这门课程。

“刚登上讲台授课的时候,我的导师就坐在下面,一堂课一堂课地听下来。那时候我讲课战战兢兢,生怕讲错一句话。一旦讲错,寿老师在课后第一时间会逐一指出。”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俞洪波历历在目。

从一份纸质印发的讲义,再到一门年年开设的课程,从校友,到导师,再到已经站在神经生物学课程讲台上近10年的自己,时间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在于“神经生物学概论”这门课,在于修习这门的的同学,也在于神经生物学这一学科领域本身。

来这堂课,围观交叉学科下的思维碰撞

从求学者角度而言,俞洪波欣慰于近些年来有创新想法,敢于进行思维挑战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同学会跟我来来回回发十几个邮件讨论一个问题,而且这个讨论是非常深入非常有趣的。而且学生们在课堂上也非常敢于挑战,并且挑战有依据、有深度。”一学期的授课结束后,不少让俞老师感到“眼前一亮”的学生会留在复旦,继续在生物学领域进行深造。

从学科角度而言,神经生物学已经开始逐渐从“象牙塔”中走出。原本这一学科主要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的未来做技术储备。但近些年来,它开始慢慢走向应用、临床、乃至人工智能方向,最终造福人类。整个生物学的边界线被不断打开,成为一种跨界的研究。“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一畅想,成为事实。开设在复旦本部的这一课堂有如神经生物学的锚点,将在未来开启更多从生物学出发、又不止于生物学的可能。

组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字

楼子欣、逄博

摄影

楼子欣、逄博

责编

赵天润

编辑

黄紫铃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