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 | 殿上虎铁汉流徽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酷夏,我站在运河之漳河尾堤,河道里昔日温顺的溪流,随着近段的大雨变得浑浊而咆哮起来。堤外是一弯荷塘,那粉红耀眼的硕大花朵,在风中摇摇晃晃,犹如一片移动的云霞。天上依然是浓云密布,偶尔一片蓝天一闪而过,地上一块光斑疾驰远方。荷塘的旁边有几十户人家错落分布,组成一个村庄叫刘齐固村。那意思明显就是期盼几个村一起固若金汤,以防漳河、运河决堤损毁。就是这个村的刘姓先祖出了位“铁汉殿上虎”。
一
性质直,怀义。来到这里,我首先想到的是历代《馆陶县志》对于馆陶人性格的一句概括。在刘齐固村的刘家祠堂,也即刘忠定公祠里,密藏有几幅刘氏先祖的画像,他们每年的春节就会在祭祖时敬挂起来,向先祖祭拜。或者“六月六,晒家谱”时得以展示。最出名的就是北宋的刘安世,时称“殿上虎”。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扭头咬一口。”我常常疑问:伴君刘安世,咋成殿上虎?!
“陛下正当壮年,没有纳皇后而亲近女色,听说要征召宫女。请予停止!”那是1090年前后,北宋首都开封的金銮殿上,只见刘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若洪钟,慷慨进谏,旁若无人。大殿上所有人都吓出一身冷汗。宋哲宗低头不语。太皇太后说:“没有这种事,你误听而已。”此时,刘安世已升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任左谏议大夫,皇帝只好作罢。他的声音,经历千余年,仿佛沿着大运河从开封,传到馆陶县徐万仓码头,今天依然在刘齐固村庄上空回荡。似乎惊起荷花上的翠鸟,再次潜入池泥塘。
刘安世(1048-1125年),字器之,号元城、读易老人,原籍宋魏州元城,今属河北省馆陶县王桥镇刘齐固村人。刘安世的父亲刘航与司马光是同年进士,历任虞城、犀浦知县,终官太仆卿。司马光有“砸缸”的少年,刘安世也有“直言”的总角。其父刘航为河南监牧使时,文彦博在枢密院,二人常常见面。一次,二人议论起王安石变法,少年刘安世拱手说:“安世虽然是晚辈,私下认为……您应除去所害,兴扬所利,这只是一瞬间的事而已。”感叹赞许刘安世的坚强正直。
我猜想,刘安世不应该记恨章惇等“四凶”,而且应该感谢他们才对。因为刘安世进士及第后,随司马光学习七年,咨询尽心行己的要旨。司马光教以诚实,而且要从不乱说话开始。这是老师的教诲。元祐三年(1088年),因为任命为谏官后,还未受命,想趁皇上以孝道治理天下,以母亲年老为托辞避任谏官。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这是母亲的训导,也是父亲的教诲。而他自己想的是:“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这是故土山水的浸染。于是,刘安世在谏官任上多次和苏辙等一起上奏,弹劾“四凶”:“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向来互相交结为‘四凶’。谋取异财,绝灭义理……”因此,宰相范纯仁以下至御史十人,都因此去位。他也成为北宋最后一位直言谏官,大运河岸又一位著名谏官。
二
他一定会想到自己也会有这一天。章惇再次当权任相,特别忌讳厌恶刘安世,开始贬知南安军,再贬为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同文馆狱兴起,蔡京请求诛灭刘安世等,谗言虽然没有得逞,1098年,刘安世还是被贬往梅州。他一定也想到了死,才会那么从容应对。章惇等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一边指示使者迫使他自杀,一边指令转运判官前去击杀。判官快速骑马将要到达梅州,梅州守臣派客人给刘安世报信。刘安世面色不改,与客相对饮酒谈笑,慢慢写了几页信交付给他的仆人,而信上面交代的都是一起被贬、有生死之虞的同僚的家事。回头对客人说:“死不难了。”万万没有想到判官在路上吐血暴毙。一计不成再来一计,章惇最终说动宋哲宗,让皇帝下旨押解刘安世入京受审。结果押解刘安世的囚车还在路上,宋哲宗驾崩,徽宗继位,宣布大赦天下,刘安世又侥幸躲过一劫。从此,大难不死的刘安世变成梅州冉冉升起的“文曲星”耀眼千年。
邯郸作为刘安世的故里,也许自古至今从不缺少文气、文脉、文化。她有八千年的文化史、三千年的建城史,曾是中国五大古都,有诗赞曰:邯郸城墙排水畅,千古一帝秦始皇;商贸发达文化兴,数千典故美名扬。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淘洗,为邯郸留下成语掌故至少1580多条,成为世界唯一中国成语之都。馆陶既是千年古县,今又是河北首个中国“文学之乡”,是齐鲁、燕赵文化交汇之地,也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碰撞之所。汉唐四位皇帝的女儿被封为馆陶公主,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蜿蜒北去,养育了唐初名相魏徵……古馆陶,男人们彭祖求寿、千秋金鉴,女人们娇藏金屋、邯郸躧步,民风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是多么令人惬意。合理的想像是他就在这样氛围的熏陶下向南飞,向东南飞,飞向了三千里外的广东省梅州。
三
恕我孤陋寡闻。关于梅州,我过去仅知道是开国元帅叶剑英的故乡。2022年6月在发起和参与组织馆陶县十大名人评选活动时,我曾经大量搜索、研读刘安世的资料,但对于梅州的印象也仅仅是一个地名而已。机缘是,馆陶县文史专家胡志祥于2024年初夏专程赴梅州考察,回来后他向我讲述了刘安世和梅州。
刘安世从元符元年(1098年)开始在贬谪梅州四年间,不以瘴疠为苦,依旧乐观,闲暇之余喜爱四处游览,赋诗吟诵:“搜吟得助骚人句,笑傲忘归逸士心。”他创建了梅城书院(后世尊称为“元城书院”),这是梅州地区兴办的第一间书院。苏轼兄弟的铁杆“粉丝”巢谷先生便曾在书院开坛讲学。李士淳在《松江书院序》中说:“日聚多士讲学其中,士习民风翕然丕变。”元成书院的开办,独开梅州书院之先河,开启了梅州地区兴学的历史。此后梅州的书院、社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最终成就其“人文秀区”之美名。有学者将刘安世誉为客都人文“引路人”。
如今的梅州拥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将军之乡、长寿之乡等十几张靓丽名片和美誉,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重要聚居地,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重要出发地,是全国知名重点侨乡。梅州旅外华人华侨达700多万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梅州文脉也因此享誉世界。
刘安世在梅州期间,操守清廉,弘扬文教,成绩斐然,受到州人爱戴和推崇。与他同期贬至循州(龙川)的苏辙,是离他最近的文化知音,苏辙将刘安世开办书院的事迹写信告知了远方的哥哥,苏轼才有“元城乃真铁汉也”的感慨。千余年来,梅城人从来没有忘记过刘安世。在其北返后,宋开禧元年(1205年),知州刘涣在城南百花洲尾作先贤堂,便祀有刘安世。宋淳祐年间,知州杨应己在州治内建铁庵,为刘安世撰写了《铁庵铭》。这里的元城书院曾被当地人称为铁汉祠,用以祭祀。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当地在州城北门楼上塑了刘安世的像,匾书“铁汉楼”。历代咏唱该楼之作甚多,何昆的《铁汉秋月》曰:“登高怀士欲横襟,迁客投荒此足音;大厦岂容委草莽,孤身自许劳江浔。一天秋色楼前月,八面寒光物外心;铁脊回霜当锁钥,朔云长护宋碑荫。”民国21年(1932年),以北门处一条街命名为“元城路”。在梅县区城北镇的相公亭内敬立三尊塑像,中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和名相,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左为唐朝诗人、文章巨匠韩愈,右就是北宋谏官、古梅州七贤刘安世。足见刘安世在当地人心里的位置。2018年,梅江区将新建的一所小学和幼儿园确定校名为元城小学、元城幼儿园。2021年7月12日,元城广场正式竣工启用。元城因梅州而名,梅州因元城而盛。
当地文史研究者介绍,刘安世是梅州七贤之一,《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东晋程旼、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之一。梅州人民敬仰刘安世至今还引以为傲,把他视作威武不能屈的楷模。许多刘姓祖屋门联是“御龙衍庆,殿虎流徽”,也有“彭城世泽,铁汉家声。”殿虎、铁汉指的就是刘安世,或许是刘姓人家以刘安世为荣的一种情怀。在刘安世当年生活过的高西岩,还保存着刘安世使用过的古水井和驻足的岩洞,刘安世当年曾在这里登高赋诗。紧依梅江原有“铁汉楼”和“凌风楼”,“铁汉楼”纪念的是刘安世,“凌风楼”纪念的是文天祥;梅州原有的双忠书院,以纪念刘安世谥“忠定”,文天祥谥“忠烈”。一个人能给一座城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值得后人由衷地击节赞叹!也值得故乡人自豪和骄傲!大运河就这样和梅江乃至全世界联系在一起成为共同体。
四
极目千里外,川原绣画新;方知平地上,见不尽青春。也许他站在梅江边望着远山近水,想起了司马光老师的这首诗;也许他想起了家乡卫河、黄河、漳河的春天,刘安世终于北返了。年老以后,朝廷上各位贤人差不多都凋零了,唯他岿然独立于朝堂,显得名望更加显赫。宦官梁师成把持朝政,能够定人生死,但心中叹服他的才德,找到在刘安世身前身后奔走的名叫吴默的小吏,让他带一封信给刘安世,用封大官来引诱他。吴默也劝他为子孙们考虑,他笑着回答:“我如果要为子孙考虑,就不会是这样子。我想做元年间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面见我的老师司马光。”于是,退还了梁师成的信。
宣和六年(1124年),刘安世被恢复待制之职,中书舍人沈思却封还此命,拒绝执行。宣和七年(1125年),刘安世去世,终年七十八岁。“诵佛经而哭公者,日数千人”。刘安世一生被贬流放“八州恶地”中七州,都大难不死,更躲过章惇的多次暗害,最后以78岁高龄去世,一生甚至是连大病都没有得过,时人惊叹其为“铁汉”,得“天保佑之”。一个敢于直言的谏官如同大浑浊时代的一股清流,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实在少见。
五十五年后的淳熙七年(1180年),刘安世的子孙为他向朝廷请谥,宰相赵雄说:“党籍所列‘从官’,以苏轼为首,刘安世是第二名。他的语录还在世间流传。”淳熙八年(1181年),得以复名,十二月,孝宗下诏赐刘安世谥号为“忠定”。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这是王安石沿着永济古道路过馆陶的诗句。今天,刘齐固村是河北魏(魏县)大(大名)馆(馆陶)水利枢纽所在地,现在是刘安世直系后裔居住地,至今保留修纂于清代的刘氏家谱,清晰记录了从刘安世祖父刘云合、父亲刘航以来四十代的世系传承,及部分后裔因水患由魏州元城县(今河北大名北部)迁徙到河北馆陶刘齐固村的历史。2023年元月刘安世被河北省馆陶县民间机构评为“馆陶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刘安世必将成为邯郸与梅州,乃至冀粤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两地互学互鉴、共竞共荣,一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刘安世是北宋“元城学派”之宗师,有《尽言集》等传于世。《全宋诗》收录其诗四首,有诗句:“行藏由命不由身,一卧东山三十春。”“何日路穿松径僻,杖藜携酒再登临。”“万古照临终忌满,一轮明彻岂须圆”;“同志不渝均管鲍,清风特立若夷齐”“多求唯恐心难满,扑破方知器易盈”,均为人所传诵。著有《元城集》二十卷,《尽言集》十三卷,《全宋文》收录其文十三卷。
刘安世奏疏刚正之气形于笔墨间,令人读之感慨,宋人王铚评云:“乃言官之模楷,辅弼之龟鉴,卿士大夫之药石”。刘安世以诚治学、以诚待人、以诚处世,上继邵雍、程颐、程颢等先贤之学,下泽后世。王夫之有言:自开元以后,河北人材如李太初(李沆)、刘器之(刘安世)、司马君实(司马光)者,盖晨星之一见尔。
刘安世居家从来没有懈怠的样子,长久坐立身不倾斜,写字不写草书,不喜好声色财利。他却有几个名闻天下的好友苏轼、苏辙等,经常以文相会,以诗唱和。他一定记得苏辙的《盆池白莲》曰: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本世纪初惊现刘安世为苏辙写“门下侍郎苏公墓志铭”。苏轼、苏辙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称“三苏”。朱德元帅有诗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也算是馆陶和“三苏”“八大家”有联系的一点趣话。
五
“你说说,馆陶人怎么都这么耿直呀?”问话的是刘齐固村党支部书记刘晏峰。是呀,馆陶人都是这种品性,初唐名相“乡巴佬儿”魏徵,经常直谏让皇上生气,成就“贞观之治”,仅成语典故留下百余条,成为“后门门神”。今天,在梅州南180余公里的汕头,魏氏宗新建了一座魏徵纪念馆;北宋馆陶县尉宗泽,留下“国而忘家”成语;明末“耿书篓子”耿如杞,宁可被砍头,不拜阉党魏忠贤;民国初年“民族英雄”范筑先,誓不南渡,坚决抗日,直到战死……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志士。也许太行、邯郸,也许运河、陶山就是答案。
中国国家博物馆还珍藏有一具“刘安世造七弦琴”。据介绍此琴为晋嵇康规制,宋代刘安世所造,迭经毛仲翁、周鲁封重修,后为夏莲居收藏。传世宋琴甚少,此琴几经沧桑,音质悠扬,被历代学者、古琴学者所推崇,为久负盛名的佳品。
我想,他一定多次咏诵过好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想,有时间,我一定乘坐高铁或者飞机南下敬览梅州;也决心溯大运河北上,直到万宁桥,沿北京中轴线步入紫禁城拜谒“刘琴”。
牛兰学(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