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行业路在何方?监管破题:建议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2024年,直播行业高歌猛进,一些乱象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针对部分头部主播“翻车”以及造假售假、狂蹭流量、低俗擦边、疯狂扰民、剧本演绎、直播荐股割韭菜等六大乱象,上游新闻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法律界人士及业内人士,希望能借他们的观点为直播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三招甄别直播乱象
访谈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
我平时有关注直播,在某些社交平台调查时我发现很多直播观看人数仅有个位数甚至零观众。正因为流量较难获取,所以部分用户会采取低俗甚至涉嫌违法的方式,吸引其他用户进入并停留在直播间。因此出现直播乱象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利益驱动,只不过各种乱象的获利方式有所区别。
直播乱象的获利方式,一是靠伪劣商品牟利,包括部分头部主播直播带货时以次充好、造假售假;二是靠流量变现,方式包括蹭流量、低俗“擦边”,通过虚假低俗甚至违法的剧本演绎传播炫富等不良价值观,通过侵犯其他人隐私权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流量骗取直播打赏,甚至通过网络进行非法交易;三是通过话术和套路积累一定粉丝后,再进行直播带货、粉丝群卖货牟利。
虽然2016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出台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要求直播带货不得“营销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202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其他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民法典》《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有规范直播活动的内容,但是,网络直播服务用户数量巨大、涉及主体和管理领域众多,加上实时播出、不好追溯的特点,监管的确存在一定难度。
广大消费者该如何甄别直播乱象,避免受骗上当呢?一是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他们更容易受到直播乱象的影响;二是网民自身应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在直播间打赏应量力而行,购物时同样要货比三家,避免冲动打赏或消费;最后,希望监管部门和平台要求主播在直播间显著位置提醒消费者理性打赏和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冲动消费。
直播套路重点是圈钱,歪门邪道终究上不了台面
访谈人:重庆某MCN机构负责人丁先生(化名)
说到底还是钱惹的祸,不管是忽悠你投资还是刷礼物或是带货,你可以发现任何一种直播套路其重点都是圈钱。最明显就是“擦边”直播为什么屡禁不止,很多女主播为什么冒着被平台警告,甚至是封禁的风险,仍要跳“擦边”舞?究其根本还是和处罚相比他们赚得更多。
从最近几年的行业风向来看,各大平台的监管力度都在加强,很多主播都会因为违规被通报处罚、封禁。我相信大的直播平台会越来越规范,不过不排除会出现一些小的直播平台铤而走险赚快钱。就我而言,还是会按照规定来做主播推广和直播带货。网络直播就是大浪淘沙,歪门邪道终究是上不了台面。
部分违规行为难界定,努力打击中
访谈人:某社交平台内部人士
作为平台方肯定是会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尽力打击相关直播乱象,但目前直播乱象除了用户数量巨大、涉及主体和管理领域众多,实时播出、不好追溯等问题外,还存在部分违规行为还不好界定的问题。例如争议最多的女主播跳舞,有的观众认为是低俗“擦边”,有的观众认为是正常形体展示,这也导致了部分跳舞主播引发争议。要想治理低俗“擦边”问题,应该让相关规定更加清晰,从而可以更精准地打击违规行为。
其实,我们已经在努力打击各种乱象了,只要网友举报我们都会受理,还会对外公布相关处罚结果。
乱象背后并非存在法律空白
访谈人: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甘小平律师
直播行业乱象背后并非存在法律空白,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可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这种现象频发的主要问题在于监管难度较大、监管部门管辖权难以确定以及部分人投机取巧、违法成本低等。
进一步对于直播乱象进行规制,首先需要明确监管(部门)在直播行业监管中的具体职责,避免出现职责交叉和监管空白;其次,需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同时,平台需要加大对监管技术研发的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现和处置效率;此外,需提高违法成本,对直播售假、欺诈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应加大罚款金额、延长禁业期限,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形成有效威慑;最后,是建立健全直播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制定详细的行业规范和自律准则,引导主播和直播平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上游新闻记者赵映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