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 | “科学界完美无缺的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转自:中国青年报
小年说: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卓越的名字,但被誉为“科学界完美无缺的人”的却寥寥无几。路易·巴斯德,就是其中的典范。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略为陌生,但你一定听过“巴氏灭菌法”这一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的技术,他在免疫学上的重大突破——狂犬病疫苗的成功研制,更是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推荐给你,静夜思。
“科学界完美无缺的人”
他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路易·巴斯德既是天才的实验科学家,又是坚定的实践者,更是怀抱家国情怀的人文主义者,“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这句名言就出自他。最终,他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全世界的敬仰。
巴斯德的洞见彻底革新了人类对发酵现象的认知,对医学、农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1
普通家庭走出的“六边形战士”
“微生物学之父”传奇的一生
1822年12月27日,在法国东部多尔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巴斯德诞生了。他的父亲让・约瑟夫・巴斯德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经营着制革生意,母亲是农家女。他有一个姊姊和两个妹妹。
七岁时,小巴斯德踏入了阿尔布瓦中学附小的校门,毕业后顺利升入阿尔布瓦中学。
1838年,巴斯德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求学之路,然而,初到繁华都市的他,内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占据,不久便返回了阿尔布瓦中学。次年,他转入弗朗什-孔泰地区的贝藏松中学。
1843年,巴斯德以第四名的成绩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巴斯德留校担任实验室管理员,当时晶体研究蓬勃发展,巴斯德认为晶体研究是“有用的科学”,再加上他对酒的喜欢,于是,他首先投入于酒石酸晶体的研究之中。
按当时的规定,高等师范的毕业生必须要在中学教一次书。1848年11月,巴斯德心怀远离研究工作的遗憾,赴第戎莱西的中学当老师。
他的导师巴拉尔和皮欧同教育部交涉,不久巴斯德被任命为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副教授,并对教务长的女儿玛丽一见倾心。很快,巴斯德和玛丽结婚。玛丽不仅是一位善良的妻子,也是巴斯德的得力秘书。他们有五个孩子,三个孩子死于伤寒。
19世纪50年代,法国的啤酒、葡萄酒业在欧洲很有名,但啤酒、葡萄酒常常会变酸,这使酒商叫苦不已。
1856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寻找原因,看看能否防止酒精变酸,自此他开始了关于发酵的研究,进入了生命科学领域。巴斯德详细考察发酵过程,发现了酵母的作用,进而对微生物产生兴趣。
随后,他开始研究霍乱病、炭疽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后又转向对狂犬病的研究中,对人类健康和相关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巴斯德在科学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且具有开创性的。他对发酵理论的研究,证明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过程,而非传统认为的化学不稳定性。他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如“鹅颈瓶”实验等,有力地反驳了自然发生说。在免疫学领域,他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成功研制出禽霍乱疫苗、炭疽病疫苗、狂犬病疫苗等,为人类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生中,他获科普利奖章、大十字级荣誉军团勋章,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等,他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荣誉无数。1895年9月,巴斯德逝世,法国以国葬礼在巴黎圣母院弥撒,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2
从酿酒难题到民族复兴
为科学使命和爱国情怀终身投入
1856年,制酒商比戈找到巴斯德,称其甜菜糖发酵酒精时出了毛病,糖液变酸。当时对发酵原理认识有限,比戈期望巴斯德能查明原因。巴斯德此时主要研究晶体结构,对发酵了解甚少,但凭借科学的思维和探索精神,他决定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他用显微镜观察样品,在不变酸样品中发现成簇酵母菌,变酸样品中有乳酸酵母(现知为乳酸链球菌)。他通过接种实验,将两种发酵与不同生物联系,于1857年提出发酵是微生物作用的全新理论,还证明了pH值对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提出配制培养基原理,为微生物学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巴斯德开始研究醋酸发酵和制醋,主要关注酒精经过氧化转变为醋酸的过程,并提出以接种醋酸菌、加热抑制醋酸菌和杂菌活动生长的方法减少醋酸挥发。
一百多年前,葡萄酒业是法国重要工业,但枯叶病蔓延使其陷入困境。面对这一问题,巴斯德开始研究葡萄酒生产中的酒病。他深入走访葡萄园和酿酒厂,详细记录发酵和保存葡萄酒的经验。他发现酒变质与微生物有关,进而通过实验发明巴氏灭菌法。最初是将酒在密闭容器内加热到60-100℃灭菌1-2小时,后改进为50-60℃灭菌10分钟。经海运试验,该方法有效防治酒病,为法国葡萄酒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自巴氏灭菌法用于制酒和制醋后,法国葡萄酒业、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啤酒制造却面临混浊、发酸和变质问题。于是,巴斯德前往英国啤酒厂考察,他发现啤酒风味不纯与发酵用酵母菌不纯有关,啤酒变质源于杂菌污染。返回巴黎后,他采用加热灭菌和纯酵母菌接种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出啤酒变质原因相关结论,推动法国改进啤酒生产工艺,1876年出版《啤酒研究》。
从葡萄酒出发进入到微生物研究领域之中,巴斯德的贡献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你可能已经发现,巴斯德此时的研究与法国重要工业的面临的瓶颈息息相关,这背后其实包含着更深的社会原因。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普鲁士军进逼巴黎时,不顾红十字标志,把大炮对准病院轰击,这让巴斯德非常愤怒。
在此之前,巴斯德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学界认可,德国的波恩大学曾授予他博士荣誉证书。然而,出于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他毅然决然地把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
法国战败后,内乱爆发,巴斯德本想到外国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意大利的比萨大学以优厚待遇邀请他,但他始终不忍心抛弃残垣断壁的祖国而拒绝了。
当法国的酿酒业受到重创时,巴斯德积极投身研究,努力为祖国解决这些难题,使其可与德国啤酒相抗衡。他多次接受政府的委托,研究他从未接触过的课题,为发展法国的养蚕业、制酒业和畜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英国皇家学会上说:“单是巴斯德做出的发现,就足以抵偿法国于1870年付给德国的50亿战争赔款。”巴斯德为科学、为祖国、为人类辛勤工作了一生。
3
每一针疫苗都和他有关
堪称拯救人数最多的科学家
巴斯德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使他逐渐将目光投向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研究酒石酸晶体时,巴斯德的意外发现引发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促使他大胆质疑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论”。
他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其中“鹅颈瓶实验”尤为著名。在这个实验中,巴斯德明确得出结论:生物不会自然发生,而是由已存在的微生物繁殖而来。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生命起源和微生物传播途径有了更为科学准确的认识。
免疫学领域,巴斯德发现病菌经过特定培养后毒性会发生变化,利用这一特性,他制备出了禽霍乱疫苗。他还深入研究炭疽杆菌,发现其形成孢子的特性以及对环境的抵抗力,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炭疽病疫苗,在畜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炭疽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巴斯德所有的医学成就中,对狂犬疫苗的研究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19世纪末,狂犬病肆虐,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1880年,巴斯德亲眼目睹了一名被疯狗咬伤的男孩的悲惨遭遇,男孩最终因狂犬病发作离世,这深深刺痛了巴斯德,坚定了他攻克狂犬病的决心。
1880年12月,兽医亨利·博内带着两只病犬寻求巴斯德的帮助,希望他能研制出狂犬疫苗,这成为巴斯德狂犬病研究的重要契机。
巴斯德和他的团队开启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征程。他们首先从病犬的唾液中分离出狂犬病病毒,然后将病毒接种到兔子体内,通过连续传代培养,成功减弱了病毒的毒性。经过反复试验和精心优化,他们找到了合适的病毒减毒方法,制备出了较为安全有效的狂犬疫苗。
1885年7月6日,年轻的约瑟夫·梅斯特被疯狗严重咬伤,在母亲的陪伴下绝望地来到巴斯德实验室。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在与医生商讨后,巴斯德决定为梅斯特注射尚未在人体上进行过试验的狂犬疫苗。
接下来的10天里,巴斯德每天为梅斯特注射一针疫苗,每一针都充满了未知和希望。幸运的是,奇迹发生了,梅斯特成功抵御了狂犬病的侵袭,成为世界上第一例狂犬病疫苗接种成功的病例。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仅拯救了梅斯特的生命,更为无数狂犬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1922年,巴斯德研究所敞开了大门。参观者被允许进入学者的地下室墓穴和生前的住所。在那里,展出了装着消旋酒石酸晶体的瓶子——后来一切发现的起点,患微粒子病的蚕茧,几只由巴斯德在论证不存在自然发生时密封的、永远是无菌的玻璃瓶……接着是小玻璃瓶、曲颈甑、试管和圆底烧瓶,上面的标签帮助参观者了解巴斯德的发现史。人们为科学研究展开捐助,捐款箱为实验室——“科学的圣殿”筹措资金。
在全世界,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广场和大街,他的肖像挂在教室、实验室和医院里。巴斯德已经故去,但他的学说永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