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抓住拐点性的机会

2024-12-16 07:32:06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因为雍齿的叛乱,刘邦为了拿回丰沛大本营,于是向项梁借兵,很快便打败了雍齿,同时成为了项梁的下属。在后面的三个月的时间,刘邦主要跟着项羽一起行动,两人一起攻打过城阳、濮阳、雍丘、外黄、陈留等地方,可以说是两人之间关系最好的三个月了。

项梁兵败被杀,对于当时是楚政权是一次重大的变故,而且带来了军心不稳,于是项羽和刘邦收兵,与吕臣汇合,带着楚怀王迁都到了彭城。由于项羽在楚军中威望还不够,熊心自己担任全军统帅,并掌握了一些人事权力。之后,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封地在鲁,号为“鲁公”;封刘邦为武安侯。并跟各位将领们达成了一个著名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之杀项梁,奋势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慓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怀王乃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

——《资治通鉴·秦纪三·秦二世三年》

刚立下盟约的时候,估计章邯还没有去攻打赵国。由于两任领袖都被秦军击杀,楚军各位将领对于入关中的事情还有些犹疑,觉得还不到时机。只有项羽因为叔父被杀,主动请缨,希望能跟刘邦一起带兵进攻关中地区。

《资治通鉴》:抓住拐点性的机会

不过,这时候就有不少人提出异议来,尤其是经历过陈胜时期、项梁时期的老将们,他们认为项羽这个人太过残暴,攻下一座城池之后,就喜欢搞屠城、坑杀俘虏,派他去只会增加楚军进军的难度,并且建议派遣一个不那么喜欢杀人的将领,可以去安抚秦国百姓,这样楚军面临的阻力会大大降低,成功率也会更高。同时,他们一致认为刘邦是一个更合适的人选。

楚怀王觉得大家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不批准项羽的请求,而是让刘邦独自带领西线,让他聚集原来陈胜、项梁战败后四散的士卒,去攻打秦地。

这也预示着秦末起义的下半场开始了。

刘邦从此之后就从项羽军团中独立出来,两个人再也没有直接协同作战。

楚军双线作战的策略,对于秦末格局影响很大,也事实上带来了后面的楚汉争雄。刘邦率领西线进军攻城略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楚军主力的压力,其势力也迅速扩大;而项羽则留在本部,逐步建立起了在军中的威信,牵制住了秦军核心兵力,并在巨鹿一战成名,一跃成为各路诸侯新的领袖。

那么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一,线性思维很容易错过机会。楚怀王的“先入关中者王之”,对于当时楚军的各路人马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我们看到,当时大部分将领都不愿意接这个任务,为什么呢?因为认为秦军依然十分强大;为什么觉得秦军强大呢?因为两任领袖都被秦军击败并遇难。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为线性思维。跟我们看到股票过去涨,就认为未来也会涨;看到股票过去跌,就认为未来也会跌是同样的道理。

《资治通鉴》:抓住拐点性的机会

第二,一个好名声,能够带来意外之喜。灭秦的过程中,项羽参与的攻城战中,很少不进行屠城的,这给他留下了一个残暴的名声,就像这次楚军想要开辟西路战线,虽然项羽主动请缨,但是其他人都反对。

而刘邦的态度就有很大不同,虽然早期也有屠城记录,但是跟项羽比起来,就好很多,对待战俘和百姓的态度都更加宽厚,于是就得到了“长者”的名声。因此,有了类似的机会,别人就会想到他。

第三,务必抓住拐点性的机会。开辟西线,可以说刘邦命运的转折点,让他的地位迅速提升,并且成为了灭秦过程中的第二功臣,还摆脱了项羽的控制,从此自立门户。在带领西线攻秦过程中,刘邦逐步积累了势力,也丰富了自己的履历,打出了名声,才会在后来将各类人才吸引到自己的麾下。

我们碰到的一般性的机会都会很多,但是真正重要的机会,就那么几次,抓住和抓不住,结果有着天壤之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