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先生喝茶的地方

2023-04-16 10:01:00 -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日报

在鲁迅先生喝茶的地方

在鲁迅先生喝茶的地方

李文海

玉兰已是繁花满枝,西府海棠也含苞待放,一片春意盎然,惠风拂面而来,是那样的令人惬意和舒坦。

女儿知道我崇拜鲁迅,提前几天便做了预约,带我来到中山公园里鲁迅喝茶的地方——来今雨轩。

这里距故宫仅一墙之隔,来今雨轩茶社建于1915年,是实实在在的中华老字号。茶社的名字就显透着文化底蕴,它源自杜甫的《秋述》:“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杜甫有点世态冷暖的感怀,原意是,旧时每逢下雨宾客也来,而现在一遇雨就不来了。后以“旧雨新雨”代指“老友新友”。如今的来今雨轩,火得不得了,没有预约,难得一座。我想来今雨轩,真是名副其实,百年老店,风度依然,既欢迎老朋友,又喜欢新朋友,有了新朋友也不忘老朋友,一如门前的两句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坐进来今雨轩,有点时光穿越的感觉,四梁八柱,古朴典雅,老榆木的旧式茶桌板凳,乌木的地板和楼梯,八瓣梅图案的老花砖,就连那几位服务人员也身着民国时期的学生服。轻手轻脚,听不到高门大嗓,大厅内的九张桌子错落有致,四人一桌的5个,二人一桌的4个,虽已宾客满座,但让人感觉得清静幽雅,有一种内心安静。这是不是能够感受到当年鲁迅先生在这里喝茶的一丝情怀?

《鲁迅日记》中有记载,鲁迅先生曾82次来到中山公园,60多次亲临来今雨轩,或翻译写作,或品茗会友。其中,1926年7月6日到8月13日连续39天,鲁迅在来今雨轩完成了《小约翰》的翻译工作。鲁迅的学生许钦文曾撰文有较为详细的描述,鲁迅对来今雨轩是很有感情的。

两个小碟,一碟小桃酥,一碟豌豆黄,这是这里的绝配茶点,也是当年鲁迅爱吃的。茶有四种,茉莉甘露,兰香甘露,雅安红茶,小青柑普洱。女儿问我喝什么茶,我说,不是为了感受吗?喝鲁迅当年爱喝的。于是点了兰香甘露。随后又要了鲁迅爱吃的同款冬菜包子。泡上一壶茶,静静地饮,静静地品,静静地想,静静地感受着百年前的生活。像我以前去绍兴咸亨酒店,来一盘茴香豆那样。

女儿悄悄地告诉我,别看来今雨轩地方不大,却很有故事,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著名学者是这里的常客,如李大钊、郑振铎、茅盾、叶圣陶,等等等等。张恨水就是在这里邂逅严独鹤,成就了一部传世大作《啼笑因缘》……

来今雨轩的左右两边都有一个通透的二层小阁楼,宾客可随便参观。既然来了,就要看个够。阁楼地方很狭窄,左边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展区,右边是文学研究会展区。文学研究会是1921年1月4日在来今雨轩成立的,有他们在来今雨轩茶社前的合影。有茅盾、郑振铎、叶绍钧、朱自清、李健吾、老舍、朱光潜、巴金等人的照片和介绍。

左边阁楼是少年中国学会展区。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7月1日在来今雨轩成立,它是当时诸多青年社团中会员最多、分布最广、时间最长的社团,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等先后多次到来今雨轩参加学会的活动。墙壁上挂着李大钊、张闻天、张申府、刘仁静、毛泽东、邓中夏、黄日葵、缪伯英、田汉、恽代英等人的照片和介绍。

在这里我纠正了自己的一个误知,有的资料上讲,李大钊著名的演说《庶民的胜利》是在天安门前发表的,实际上是1918年11月在来今雨轩发表的。李大钊先后到此十余次,不少青年受其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

毛泽东1920年4月在进京驱张运动中,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我想,毛泽东当年未必来过来今雨轩,但他是少年会的骨干会员。展厅中除照片和介绍外,还有一张毛泽东亲自填写的《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图中显示,1925年11月21日,32岁的毛泽东在填写“对于目前内忧外患交迫的中国抱何种主义”一栏时,写道:“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毛泽东对鲁迅赞许有加,在延安时他称朱德为武司令,称鲁迅为文司令,说鲁迅最懂辩证法,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直到晚年还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我想,把毛泽东请进来今雨轩,不仅是因为他曾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更是和鲁迅有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契合。

也许我在二层阁楼上待的时间有点长,女儿在楼下示意我回归座位。女儿说,鲁迅先生同款的冬菜包子上来了,让我趁热尝尝。我咬了一口,香,好吃!像梅菜馅的味道,再加上碎碎的猪肉,吃在嘴里还有一丝丝甜感。

绍兴人对饮食是极其挑剔的,鲁迅对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却很是喜欢,也可说是他的最爱。他介绍给朋友时说“可以吃”,其实这个“可以吃”的意思是“很值得吃”。鲁迅请学生吃饭,专门吃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把对学生的关爱体贴都融进了这一盘包子,足见冬菜包子在百年之前是多么的珍贵。

在人们的印象中鲁迅的骨头最硬,他是个披荆斩棘的斗士,其实他还是一个柔情似水、爱意绵绵、很有情趣的人。不错,他是一个战士,但他的铠甲上铭刻着四个字“勇敢仁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自我写照,“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也是他的呐喊。医者可以医病,但难以医心,于是他弃医从文,以笔作枪,成为拯救心灵的导师,文化的旗手,不然,鲁迅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朋友,怎么会与来今雨轩有这么多的过往。

曾有一个时期,对鲁迅先生颇有微词,他的一些作品也被移出教科书,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哀。好在历史还原了鲁迅,先生既是现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一篇文章说到底,其思想才是真正的灵魂所在。鲁迅并没有远去,他的作品需要品读,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初读不识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他的文章放在现在也很有指导意义。

鲁迅是伟大的,也是普通的,他也曾是来今雨轩的一名茶客。

我和女儿又泡了一壶茶,慢慢地品着,久久不愿离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