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基层宣讲员用自身经历、实践案例讲述“百千万工程”动人故事

2024-05-16 11:04:54 - 政府网站

转自:广东阳江发布

5月15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市委宣传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承办的“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主题宣讲粤西片区阳江专场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阳江、湛江、茂名、云浮、广州、东莞的8位基层宣讲员,生动讲述了各地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的新成效,分享亲历的感人故事。

阳江明阳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海洋牧场事业部总工程师胡冰楠:

风渔融合 向海图强

8位基层宣讲员用自身经历、实践案例讲述“百千万工程”动人故事

“这是离岸69公里的阳江青洲四风电场,每年可提供清洁绿电约18.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57万吨煤。”阳江市百姓宣讲员、阳江明阳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海洋牧场事业部总工程师胡冰楠说,其中一台风机的导管架与众不同,那是能够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

接到要在青洲四风电场中设置一台风渔融合装备的任务,胡冰楠不敢有丝毫懈怠,很快成立了30多人的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开展研发工作。该项研发工作在全球无先例可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为了不受制于他人,团队放弃了与国外公司联合研发的模式,经过数月的研究与不断尝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拿出了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

“最后的网衣安装环节,所有现场人员一起披星戴月抢时间,最后一天更是从凌晨6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连续作业26小时……”胡冰楠说,2023年9月2日,台风“苏拉”在阳江市海陵岛登陆,“明渔一号”安然无恙,经受住了考验,并于当年11月成功收鱼4500余公斤。

胡冰楠说,公司计划将“明渔一号”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其他海上风电场,打造“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模式,在业内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并与当地的饲料供应商、鱼苗厂家、渔船租赁商、养殖工人等展开合作,形成深远海渔业的价值链条,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茶山融媒体中心记者涂佩欣:

传承千年文脉 绘就古村新篇

8位基层宣讲员用自身经历、实践案例讲述“百千万工程”动人故事

“在东莞有这样一个古村落,它保留了11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拥有32座祠堂,15次被央视报道。它就是南社古村,被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誉为古村保育活化的‘南社模式’。”东莞市百姓宣讲员、茶山融媒体中心记者涂佩欣,以自己采访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化传承、共同富裕、文旅融合”这三个“关键词”,分享南社古村传承发展的故事。

南社村先后委托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编制修缮方案,对古村内的古围墙、祠堂、民居等进行全面修缮提升,优化升级人居环境。打造“一祠堂一品牌”主题展览,把南社村史、莞香文化、忠孝文化等带入祠堂,增加祠堂参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通过政府、企业、村民多方协作,恢复了百年民俗活动“南社斋醮”,并升级打造成忠孝文化旅游节;抢救性传承“茶山绸衣灯公”“南社九大簋”等省、市非遗项目。

涂佩欣说,南社充分利用古村落这个大型文化空间,阐释岭南文化的建筑之美、格局之美和民俗之美。同时,探索出“企业管理、村民参与、政府引领”的“共富模式”。景区接待游客量从2006年的11万人次提升至上百万人次,村集体门票分成收入从2006年的年约12万元提升至300多万元,旅游带动景区餐饮、民宿、特色店铺等商业发展,从10多万元提升至上千万元,正朝着“打造湾区传统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

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政府干部袁凯:

政银企村合力 联合养殖致富

8位基层宣讲员用自身经历、实践案例讲述“百千万工程”动人故事

“我带大家看看新兴良洞云秋高效养殖小区。”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政府干部袁凯,讲述了新兴县一种全新的共建模式——“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模式,这个模式入选了农业农村部现代设施农业投融资模式和案例选编,被省委深改委评选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2022年,云浮出台《云浮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攻坚行动方案》,以行政村、自然村两个层级为切入口,首创“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模式,通过政府、银行、企业、村集体(农户)四个主体协作共建养殖场,以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目前,新兴县总投资2.09亿元共建7个“政银企村”现代高效养殖小区。

袁凯说,通过政、银、企、村多方发力,合作共建,把政府同企业和农村农民连接了起来,确保了资金增值增效。实现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经营化和可持续性。2023年底,养殖小区收益共1249万元已分配到各村(社区),实现新兴县行政村和社区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的目标。

接下来,新兴县将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完善推广“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模式,推动110个自然村发展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让产业旺、集体强、村民富,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广州南方学院特聘教授蓝云:

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几天前,清远佛冈黄花村的一位村民给我发来一条微信。他通过参与村里的任务赚取了积分,用积分兑换了花生油,既做了好事,又得了实惠,非常高兴。”广州南方学院特聘教授、清远市北江区块链AI研究院院长蓝云说,这是佛冈县黄花村于2020年9月推出“链能黄花村——区块链乡村治理”平台的成效。

蓝云说,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积分系统,有效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从行政管理转化为柔性的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治理在黄花村取得成功后,佛冈县委将这套体系总结为“小积分、大治理”正能量积分治理模式,已在佛冈全县推广。这个案例很好地践行了省委“百千万工程”的要求——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网格化等治理方式,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

今年2月,在湛江徐闻建成全国首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菠萝AI智能对话机器人“菠萝君”。今年1月,肇庆市推出全国首款基于大模型技术的兰花Al智能对话机器人“兰先生”。蓝云认为,这些案例都展示了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面向未来,广东必将更充分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以信息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国家税务总局湛江市坡头区税务局干部潘宇春:

湛江生蚝 走向未来

8位基层宣讲员用自身经历、实践案例讲述“百千万工程”动人故事

“这里的生蚝个头肥硕,肉质脆嫩,口感爽滑,味道鲜美!”湛江市百姓宣讲员、国家税务总局湛江市坡头区税务局干部潘宇春说,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绵长,近海饵料众多,是天然优质蚝场。而湛江坡头区官渡镇位于咸淡水交接处,水质优良,微生物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了湛江生蚝的主产区。2019年,湛江生蚝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1年官渡生蚝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湛江市坡头区立足官渡镇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不断探索官渡生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年伊始,湛江市(坡头区)官渡生蚝产业园开工建设,潘宇春所在的坡头税务设立的“税务蓝管家”团队也靠前服务,提供全面精准的税费服务,加快打造“官渡蚝”品牌名片,推进官渡生蚝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坡头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

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借助网络和信息化手段,湛江生蚝已走向全国。如今,全湛江已有10万亩以上的养殖区,带动了湛江生蚝养殖规模发展,形成年产值达70多亿元的“湛江蚝业”产业链。潘宇春表示,湛江生蚝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湛江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案例之一,湛江全市上下将乘势而上、苦干实干,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谢汝朋:

走出大山的“小生花蛋”

8位基层宣讲员用自身经历、实践案例讲述“百千万工程”动人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山区小镇——阳春市八甲镇,我今天要讲的故事,要从我手上的这枚绿壳鸡蛋说起。”阳江市百姓宣讲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谢汝朋拿着一枚绿壳鸡蛋走上讲台,分享了自己返乡创业的故事。

2016年底,谢汝朋根据自己研究生导师的建议,满怀希望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成立了农业公司,创办第一家绿壳蛋鸡养殖场,并申请了“小生花蛋”品牌。他希望所产的鸡蛋也像京剧的“小生花旦”一样,树立品质标杆。

起初,谢汝朋低估了养鸡的难度,由于基础养殖技术欠缺,首次引进的7000只鸡大面积死亡,只剩2000多只。后来,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他通过严把种苗关、改变生产方式、提高养殖技术,并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影响和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创业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之路。

如今,谢汝朋的公司已经拥有了5个绿壳蛋鸡养殖场,存栏超过14万只绿壳蛋鸡,年产蛋量超过1100吨,覆盖珠三角超过700家门店和20多个电商平台。“小生花蛋”走出阳江,远销珠三角各大中城市,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绿壳蛋鸡养殖规模最大的专业化企业。

2023年,谢汝朋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表示,自己是科技兴农的受益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他坚信,有“百千万工程”的好政策引领,山里人也能和城里人一样富裕。未来的乡村,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茂名市基层社区工作者孟丽:

城乡融合 乡镇“蝶变”

8位基层宣讲员用自身经历、实践案例讲述“百千万工程”动人故事

“茂名因油而生,也因油而兴,油城路见证着茂名的变迁。我所在的社区就在油城路的起点,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镇,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茂名市百姓宣讲员、基层社区工作者孟丽说,随着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社区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便利,幸福指数直线飙升,正在快速融入到城市发展的生活圈。

孟丽的社区西面有个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茂南工业园。这里原来杂草丛生、一片荒芜,近几年园区与附近村合作,盘活了荒地建成了现在的多功能工业园区。村民们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背井离乡去打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工作之余还可以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享受家的美好与温暖。

孟丽说,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是茂名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茂名先行打造了油城墟、窦州墟、高凉墟、橘洲墟、疍家墟、沉香墟等6个示范墟,其中,油城墟通过出租微加工厂、土地流转、农村电商、带动就业等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近145万元,带动周边近7000人就业,帮助农民增加二产收入超3000万元,产生了以业带村、以村旺镇、以镇兴市的示范效应。

阳江市江城区白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张之帆:

白沙振兴路 驻镇帮扶情

8位基层宣讲员用自身经历、实践案例讲述“百千万工程”动人故事

“刚到江城区白沙街道时,街道共有679户脱贫户。脱贫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当前阶段,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就是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阳江市百姓宣讲员、阳江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副团长、江城区白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之帆,讲述了驻镇帮扶的心路历程。

作为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张之帆带领工作队员,每天到脱贫户家中报到,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做好登记造册、分析研判,以便分层分类开展帮扶。驻镇以来,工作队开展教育补助、生产资料补贴、公益性岗位设置等帮扶项目798个,脱贫户人均年收入增长了30%,村集体年均收入从不足10万元增长到31万元。

脱贫户稳定了,“底线”守住了,接下来要攻克“上限”、发展产业,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张之帆带领工作队四处调研、反复商量,将目光锚定在白沙鹅产业上,通过举办一系列白沙鹅产业培训班,邀专家讲技术、请大户晒经验、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标准生态养殖基地,打品牌、拓销路、开发预制菜等,推动白沙鹅销往全国,并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23年,白沙肉鹅出栏超过60万只、产值达9600万元,销售鹅苗超过260万羽,种鹅产值达1.3亿元。白沙正逐步形成鹅苗孵化、生态养殖、冷链仓储、食品加工等一体的全产业链。如今,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白沙街道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鹅美食街、鹅博物馆和帮扶驿站,规划建设现代田园农业产业园。

广东阳江发布编辑部出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