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 | 从中美个人养老调查看养老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

2022-06-16 16:57:57 - 债券杂志

本文结合2021年美国贝莱德养老金用户调查和《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分析了疫情发生以来中美个人养老市场与需求的变化,对比了两国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个人养老金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养老理财机构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中国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步伐加速,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从无到有,发展备受瞩目。2021年9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95号)发布,宣布“四地四家机构”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养老理财产品的出现,有利于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养老理财有别于一般的金融投资服务。投资者的养老需求通常具有个性化、多样化、长期化的特征,养老理财产品的设计基础应建立在充分了解投资者情况、识别投资者关键诉求、解决现有金融服务痛点的基础上。行业应优化产品设计,提升养老理财供给端质量,并发挥理财公司在客户服务、销售渠道和金融科技方面的优势,着力改善理财供给端与养老需求端的衔接匹配环节。

本文结合2021年美国贝莱德(BlackRock)养老金用户调查(以下简称“贝莱德调查”)和《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中国调查报告》)进行分析1。贝莱德调查已连续开展五年,覆盖全美数千名已参加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DC)计划(属第二支柱)的养老投资者、225个雇主投资专户或养老产品,以此了解养老投资者的需求和关心的问题以及养老市场的发展趋势。中国养老金融调查自2017年起开展至今,重点面向18岁以上的城镇人口,聚焦于城镇居民的养老金融行为和养老金融偏好,为金融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下文将以美国养老市场的问题和客户诉求为鉴,从中国市场需求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养老理财产品的发展之路。

美国个人养老产品发展情况及居民关心的问题

(一)美国个人养老产品发展情况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个人退休账户(IRA)。IRA是美国于1974年根据《职工退休收入保障法》设立的个人储蓄计划(属第三支柱),该计划与DC计划同样享受税收递延优惠,其目的在于鼓励个人通过自愿储蓄的形式为退休后储备养老财富,是一种补充养老计划。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美国IRA资产总额已达13.2万亿美元,在美国养老金总资产中的占比超过35%。

驱动美国IRA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IRA中有很大比例的资金来自第二支柱的结转。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第二支柱DC计划的参与人在转换工作时,可以将DC账户内的结余资金转入IRA。每年约有3500亿美元通过这种方式转入。同时,第二支柱的退休账户资金也可结转至IRA。根据美国2015年度的税务数据,当年共有4730亿美元资金由第二支柱结转至IRA。二是自身增值。IRA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较高,不但推动了股票市场的发展,也对IRA资产的长期增值贡献很大。三是个人主动缴款。越来越多的个人接受养老投资者教育,形成了较好的储蓄意识,主动购买个人养老产品。2015年度的税务数据显示,当年个人缴款规模为640亿美元。

在投资结构上,IRA的显著特征是资产配置与年龄高度相关。若缴费群体较为年轻,虽然其未来短期内退休金支付需求较低,但将来在退休时应付退休金总额将呈指数级增加,因此应在缴费端尽早提高年轻群体的缴费率,同时在投资端为年轻群体匹配风险与收益较高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标的。若缴费群体较为年长,虽然其应付退休金总额增长率处于较低水平,但是近期需支付的现金流会较大,年长群体的养老金计划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因此在投资时应更加重视对风险和回撤的管控,并确保委托资产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总体来说,美国第三支柱IRA的资产配置与第二支柱DC计划很相似,因二者性质都是基于个人账户的养老投资,且有类似的专业机构管理模式。

(二)疫情期间个人养老市场的变化趋势

贝莱德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个人养老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养老收入方面的需求被疫情放大,参与人更加担心退休后的收入问题,更多人意识到养老规划将会很有帮助。

1.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美国居民的养老储蓄意愿大幅上升

调查显示,美国在职人员平均每年的养老储蓄投入约占收入的10%。从人数分布来看,约有60%的人投入比例在6%~15%,有16%的人养老投入不足6%,有23%的人养老投入在15%以上。

疫情期间,更多的人开始进行养老储蓄,相关数据逆势上升。虽然有近70%的人表示疫情对自己养老储蓄产生了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但调查数据显示,总体上美国居民养老储蓄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是上升的。有68%的人表示2021年自己的养老储蓄状况良好,为近年来新高;只有10%的人表示养老储蓄状况不佳,而2019年该比例为17%,数值大幅下降。

2.人们更加看重养老金计划带来的幸福感

90%的人认为坚持开展养老金计划对其幸福感提升有正面作用,34%的人认为缺乏状况良好的养老金计划是损害其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但对于现有的养老金计划,参与调查者仍有一些未能解决的焦虑——60%的人担心长寿现象造成养老储蓄不足,59%的人因并不清楚现在的养老金计划在其退休后会每月返还多少资金而焦虑。

已退休人群对养老金计划的评价更为正面,显然他们已经从养老金计划中获益。76%的已退休人员表示,在退休后拥有安全收入的作用比之前预想的还要大;71%的已退休人员表示,如果当初可以选择,他们一定会选择能在退休后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养老金计划。已退休人群的态度或许可以为现在正在做养老储蓄筹划的在职人群提供参考。

3.人们更信赖专业化的养老理财服务

一是更认可专为养老设计的理财计划,比如目标日期基金(TargetDateFund),有68%的人赞同目标日期基金的理念,即应该根据年龄调整投资节奏。二是更重视投资管理的价值,更愿意为专业管理付费。有80%以上的人认同主动管理创造价值,有30%的人把养老金计划的投资成长性视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只有20%的人把养老金计划的管理费率是否低廉视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该比例较上次调查的37%大为降低。

4.雇主更重视对员工养老金计划的投入

据调查,有96%的雇主认同他们有责任为员工提供好的退休养老计划。有68%的雇主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员工更加看重公司提供的养老金计划。86%的雇主认同他们的员工会受益于目标日期基金这样的专业养老金计划。在还没提供特定养老金计划的雇主中,有82%的雇主表示可能会在未来12个月内设立该计划。大部分雇主意识到,需要建立专门管理账户,让专业的资管机构协助他们为员工规划退休生活,包括进行投资者教育等。这有助于雇员过上理想的退休生活,而雇主也将其视为吸引优秀员工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不同代际、不同性别养老投资者的差异增大

在美国人口学中,普遍的代际划分为三类。一是“婴儿潮一代”,是指在二战后至1964年人口爆发期出生的一代人,时间上接近于我国的“50后”。他们在战后经济繁荣期长大,为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高速增长作出贡献,并且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已逐渐退休。二是“X一代”,是指在1965年至1979年出生的一代人,接近于我国的“65后”和“70后”。他们在70年代的经济衰退中长大,青年时期经历了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中年时期面临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三是“千禧一代”,或称“Y一代”,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后至世纪之交出生的一代人,接近于我国的“80后”和“90后”。他们的成长经历与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初入职场时就处于后危机时代。

不同代际、不同性别的人群因种种原因,在面对养老问题时往往有不同的立场、态度和境遇。而代际差异在2021年的后疫情时代被放大。

1.养老焦虑感不同

首先,越年轻的人群越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退休待遇将相对下降。高达68%的“X一代”和76%的“千禧一代”认为在他们退休后,境遇会比上一代人下降。不同年龄人群对疫情的焦虑也不同。76%的“婴儿潮一代”表示不担心疫情会影响到他们的养老储蓄,毕竟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已经不需要再投入储蓄而只需领取,但仅有38%的“千禧一代”表示不担心疫情的影响。

2.“X一代”的养老储蓄最为紧张

“X一代”年龄居中,大部分人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只有62%的“X一代”表示他们的养老储蓄状况良好,这一比例既低于“婴儿潮一代”的68%,也低于“千禧一代”的76%。另外,“X一代”反映收入结余不足、生活开支过高的比例均高于“千禧一代”和“婴儿潮一代”。

3.投资偏好不同

据调查,近八成的人认同符合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的企业更有投资价值,越年轻的人群越信仰ESG理念。在“千禧一代”中,持有ESG理念的人群占比超过九成。与此相类似,在智能投资计划、定制化养老金方案问题上,“千禧一代”的认同度都是最高的,“X一代”次之,而“婴儿潮一代”最低。越临近退休的人群,越看重稳定的现金流。

4.女性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更强

在被问及自己当前的养老储蓄状况是否良好时,女性的认可率远低于男性。此外,女性担忧养老储蓄不足、有增加养老储蓄意愿的比例均远高于男性,反映出女性在面对养老储蓄时的状态和心态都更为焦虑。

同时,女性对专业化养老投资的了解相对更少。有36%的女性不了解目标日期基金,而男性的此项调查占比为12%。有45%的女性表示信任雇主提供的养老金计划是对自己有益的,而男性的这一比例为67%。

由此可见,美国不同人群对于养老投资的态度有所不同:老年人更加轻松而且保守,中年人焦虑感最强,青年人悲观情绪重但更勇于面对挑战;女性投资者在养老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所不足,对雇主提供的产品信任度不高。专业资管机构有必要向女性加强养老投资知识的宣传,雇主提供的养老金计划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女性的感受。

中国养老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一)投入意愿

根据《中国调查报告》,八成以上的调查对象愿意投入10%以上的收入进行养老储备,其中六成半的调查对象愿意投入的比重为11%~30%,近二成的调查对象愿意投入30%以上。养老投入占收入比例意愿的中位数为11.3%。对比贝莱德调查,美国已加入养老金缴款计划的被调查者平均投入只有10%,中国居民对个人养老金的投入意愿要高于美国居民。

(二)机构选择偏好

近年来,银行、保险、基金行业相继在各自监管框架下试水养老金融产品。从用户调查来看,银行理财在用户偏好上占据一定的优势。有61%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加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投资,占比最高;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基金产品投资的比例分别为46%和26%。

(三)居民金融知识水平

有86%的调查对象愿意付费进行养老金融投资咨询。调查对象的基础金融知识平均得分为61.24分。中年群体的基础金融知识水平最高,青年群体次之,老年群体最低。但在自评时,调查对象的平均得分为68.76分,高于客观得分,调查对象主观上存在高估自身对养老金融知识掌握情况的现象。

(四)风险偏好

有超过60%的人表示可以承受养老投资阶段性亏损的风险,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的承受能力在10%以内;也有35%的人表示在任何时间段都不愿意承受养老投资亏损。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比较2020年和2021年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调查对象的风险偏好在上升,不容忍损失的比例从43%降至35%。而在对目前金融产品所存在问题的反馈中,排名第一的是收益率偏低,而风险较高问题只排第四。同时,人们普遍认可养老投资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为自己的养老金融投资支付相应的咨询或管理费用,投资顾问和养老资管服务有望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焦虑程度

有超过1/4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担心或非常担心养老收入保障问题。在不同年龄段中,30~39岁调查对象的焦虑程度最高,其次是29岁以下和40~49岁的调查对象,超过50岁的调查对象年龄越大,担心程度越低。这一现象与美国颇为相似。这意味着,中青年对养老收入保障的担忧程度超过了老年人,一方面可能反映了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及扶贫政策的逐步完善,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水平获得了较大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中青年人认为在获得基本养老保障的同时,还需其他第三支柱养老产品作为补充。

总体来看,中国居民养老财富储备意识初步形成,但养老储备总量依然不足;居民已经认识到养老投资多元化的趋势,但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配置依然比较保守。同时,调查也发现居民对养老投资专业性的期许,风险偏好更为理性化,在对产品收益率有更高期待的同时,也更能理解投资出现回撤的情况。由此可见,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具有迫切的市场需求。

中美调研对比分析及启示

参考《中国调查报告》,分析中美差异并借鉴美国经验,本文认为未来中国居民养老金融在发展中应关注如下趋势与特点2。

(一)中国个人养老金市场空间广阔

美国第三支柱IRA的资产总额相当于美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中国个人养老金市场几乎为空白,而中国居民的个人养老投入意愿高于美国。2020年中国GDP已突破100万亿元,若以美国为参照,则中国个人养老金市场有50万亿元的广阔发展空间。

(二)正视代际问题,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产品

虽然中美两国三代人境况大相径庭,但代际割裂的根源是相通的。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的影响下,社会发展阶段快速切换,因此应该充分重视代际公平问题。在养老理财产品的设计上,已退休人员、临近退休人员、中年职员、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的财富状况、理财需求、金融知识、风险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应予以差别化对待。

例如,美国年轻一代认可ESG投资的比例已达到90%,远高于中老年群体,他们希望通过ESG投资促进社会的长期福祉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投资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投资理念也在向ESG方向靠拢,资产管理机构应更多地响应他们的理念与诉求,拿出相应投资方案。同样,在全球持续低利率环境下,年轻群体对权益投资、海外投资、衍生品与大宗商品等另类投资有更强的偏好,他们希望自己的投资能更好地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红利。这些投资领域是理财机构应重点发力的方向。

(三)雇主与专业化资管机构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养老投资需要较高的专业化知识辅助。中美两国居民都面临自身金融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在美国,财务顾问、雇主、专业养老金机构为居民养老规划提供了帮助。中国个人养老金市场的发展也需要受居民信任的专业金融机构参与此项服务,同时需要雇主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动,帮助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更贴近需求的养老金服务。

具体到养老理财产品设计中,应在产品期限、底层资产配置、服务方案上体现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导向。如美国在IRA推行之初,将投资方案完全交由个人自由选择,但个人的投资选择并不理性,往往出现过于激进和极度保守的两极分化,导致资产配置与参与者的风险特征不相符。直到2006年美国将目标日期投资(TDF)作为默认投资选择,IRA账户的资产配置收益终于实现了较平滑的分布,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

1.本文感谢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项目研究团队对本研究的支持和贡献。

2.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教授对本文亦有指导。

 ◇ 作者:贝莱德建信理财投资部 童雪敏

 建信理财大类资产投资部 许伟

 建信理财大类资产投资部 武小涵

 贝莱德建信理财投资部 祝国桥

 ◇ 责任编辑:印颖 刘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