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医药人的八个问题

2023-06-16 19:41:06 - 市场资讯

转自:赛柏蓝

仔细观察思考近几年医改,笔者发现当下国内医药行业有如下八大现象,值得深思和关注。

01

为何医院有过评药品,还要保留原研?

因为过了一致性评价的药品虽在药物溶出等效性上和原研产品近似,但因工艺和辅料及杂质的控制等差异,严格来说还是有区别的。

所以,对一些危重患者,需要急抢救药的患者或认其品牌的患者,医院药剂科根据自身产品结构的需求,医生考虑到具体的患者病情及其需求,也要保留和使用少数原研品种。

02

为何国谈药品最后一公里难以落地?

虽然国家、省、市医保局都发文强调:国谈药品不占医院医保总费用、不占药占比、进院不受一品两规名额限制,但实际上,从业者感觉国谈药品还是在占医保费用和药占比。

而且,公立医院国考指标中对国谈药品是定量指标,逐年提高即可,是非关键考核项。

加之这几年进入国谈的药品太多,含金量参差不齐,故医院几乎都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因需购进。但总体都很好地配合医保局执行了国谈药品的分类管理、双通道和三定原则。

03

为何集采品种报量普遍不高且执行一般?有中选产品还要使用非中选产品?集采品种的回款周期超过90天也开始出现?

目前各地医院都较拮据,加之在公立医院国考指标中,该项考核属非重点项目,不在国家监测的26个指标内,其使用品种、金额数据不用上报国家,只上报省里。

按照医保局给医院的结余留用政策公式,医院在推演计算中发现,原来5:5(中选药品和非中选药品之比),才是医院受益最大的比例,且医保局对医院的集采报量也没有最低要求。

04

为何国家卫健委公立医院国考手册中没出现第二批重点监控品种?

虽然国家卫健委出台2023版考核操作手册在后,第二批重点监控品种目录公布在前,但由于国考是在年尾考核汇总,故第二批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使用肯定会在医院的监控范围之内。

目前已有十几个省份在国家版的第二批重点监控目录基础上又陆续公布了自己的重点监控目录。

05

为何DRG\DIP不能唯价格论?

根据医保局对DRG\DIP的结算公式标准可以看出,药品、耗材、检查费只是其成本的一部分,关键影响医院能否赚钱的因素是其内控管理水平(实际开放床日数、平均住院日、病例组合指数CMI、费率、系数)。

且只有治疗效果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来就诊,医院的日常行政管理成本和固定资产的成本才会摊的更薄。

加之,只有把医保政策用足用活,就如集采的医保结余留用政策般,只有适宜的比例,才会使医院的受益最大,才能保持各考核项目及各方之间的平衡。

且这样做才能使第二年当地医保局对医院各病种、病组付费的标准,保持在一个医院可以接受的合理降幅内,又能拿到一定的结余奖励。

06

为何医院抗生素目录增补很难?

因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严重,DDDs高居不下,耐药情况堪忧。国家卫健委三令五申,下达史上最严禁抗令,目前国家卫健委,对三级、二级、专科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目录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及遴选处方标准。

07

为何第二批重点监控目录的品种不能按第一批的那样一刀切处理?

因第一批的20个品种,医保局均已将其剔除出医保,且几乎全是辅助用药。而第二批的30个品种,几乎全是治疗性药品,且有12个是国家集采目录内药品,18个是地方集采药品,其中一个药品通用名中还包含一个国谈品种,医院需具体品种具体对待,还需平衡好合理使用与集采报量间的关系。

08

为何放开了,医院上量却感觉越来越难?

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国家打击医保欺诈、骗保、查处医疗领域的腐败、监控合理用药、控费的力度越来越大。

加之,DRG\DIP的普遍推行,集采的常态化、广覆盖、快频次,许多厂家和代表还没学会真正的学术推广,一下子很难跟上和适应现在的医改变化和形势……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见解,也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同时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