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保国:能源安全中的能源金融问题

2023-06-16 17:51:18 -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SHPGX导读:自上世纪70年代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首次提出能源安全问题以来,国际能源市场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国际能源市场的金融属性显著增强。在当今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能源金融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到绿色金融领域,如何厘清能源金融的内涵,充分把握能源金融的发展趋势,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自上世纪70年代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首次提出能源安全问题以来,国际能源市场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国际能源市场的金融属性显著增强。在当今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能源金融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到绿色金融领域,如何厘清能源金融的内涵,充分把握能源金融的发展趋势,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01能源金融的基本内涵

截至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还都没有形成对能源金融概念的统一认识,从不同角度对能源金融进行研究,但是总体上认为能源金融是随着能源期货、能源期权以及能源投资资本市场发展而使金融深植于能源市场和能源产业的产物,是能源与金融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一对统一体。能源金融就像硬币的两面,甚至用中国太极图进行表述可能更为贴切,能源和金融已经实现了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少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理解和把握能源金融的基本内涵。

1.1 能源产品定价

在能源期货市场出现以前,能源产品定价首先采用了成本加成定价的模式,以使新开发的能源产品相对于已经存在的能源产品而言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尽快在能源市场中占有充分的份额。随着该能源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不断增加,将有新的生产者加入进来,逐渐形成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由供需关系决定能源产品的价格。此时,能源产品的定价遵循传统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定价理论,即供需平衡时的市场均衡价格等于该产品的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市场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将推动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收购和兼并,从而使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向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转变,仅存的少数几家生产企业将谋求获取垄断利润,实行垄断定价或者基于市场细分的歧视定价策略。以上定价的演变,均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

但是,自1983年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estTexasIntermediate,WTI)期货在纽约商业交易所上市交易以来,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产品定价开始脱离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式的基于供求关系的定价模式,供求关系逐渐成为定价的最底层因素,加入了产品供需之外的货币政策、经济发展、交易者预期、技术发展、金融市场或资本市场等诸多因素,使能源产品的定价向立体化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创新突飞猛进,以能源产品为基础,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期权、远期等市场进一步演变,能源产品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逐渐形成。这使得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远远超过了现货市场,并在近年来表现出与现货市场基本供需关系越来越脱钩的趋势,但现货市场的交易价格越来越依赖于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从而使能源产品的价格构成中包含了基于供需关系的基础价格和基于期货市场交易的金融溢价两部分。如果再考虑到地缘政治变化对能源价格的影响,那么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成为当今能源价格构成中的第三个部分。

也就是说,能源产品的定价权由基于供需关系的生产者定价已经转变到了基于具有金融属性的期货市场定价,从而使能源期货市场成为能源金融最重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能源转型背景下碳减排获得持续高度关注,碳排放权期货市场以及期权等衍生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碳价)与能源期货价格联动,成为影响能源期货市场运行的最新因素,加剧能源定价的金融化。

1.2 能源融资

能源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能源行业的发展对资本有很强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获取资本的能力决定了能源行业保持持续投资的能力,进而决定了其发展速度。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发展充分表明了能源融资的重要性。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所实施的以联邦基准利率为零和量化宽松为特征的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基于页岩油气开发项目的现金流而开展的项目融资,使页岩油气革命在美国取得成功,并使美国实现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追求的能源独立。

目前,金融机构在保持对能源行业传统贷款融资方式基础上,已经开始广泛采用项目融资。与此同时,随着能源转型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能源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以其低碳和零碳为特点,相应发展出了包含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等在内的绿色融资产品。包括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各类基金机构在投资组合中已经实施去化石能源化,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重点构建投资组合,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在资本市场上,能源融资已经成为一个细分的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能源融资市场,并表现出疏远化石能源而趋向可再生能源融资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可再生能源没有成为主导能源的情况下,投资者远离化石能源将造成新建产能不足,甚至不能弥补石油和天然气等当前主导能源产品的供应潜力不足,使能源市场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引起能源价格快速上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 能源贸易

能源贸易是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之间的重要纽带。正是能源贸易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能源运输和能源结算构成了能源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使能源产品从生产聚集地流向消费聚集地,在促进资源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消费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在能源贸易中,结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能源期货市场解决了能源产品的定价问题之后,以什么样的货币结算是能源贸易面临的最重要课题。对作为卖方的资源国而言,获取的结算货币将直接构成其国家财富,币值稳定、实现保值以及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至关重要;对作为买方的进口国而言,结算货币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其本国货币兑结算货币的汇率稳定性,进而透过汇率的变化对其国内能源产品的供应成本及价格产生影响,并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到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

目前,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WTI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价格基准,基于其以美元进行期货交易,导致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主要以美元进行结算。同时,鉴于美元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形成的国际货币地位,以及美国持续保持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融资货币、国际外汇市场交易等业务中均保持了主导地位。美元是国际能源贸易中最为广泛使用的结算货币。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环境的持续演变,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巴西、委内瑞拉等重要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在国际油气贸易中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去美元化趋势,提出了本币结算的需求。同时,鉴于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带动人民币的国际信用持续提升,这些国家均不同程度提出或开启了在双边油气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尝试,取得了积极效果。

1.4 能源衍生品市场

当前,能源市场已经发展成为立体化的市场,以期货市场为纽带,包括现货市场、远期市场以及期权市场等。其中期货市场、远期市场和期权市场属于衍生品市场,具有较强的金融市场属性。之所以称其为衍生品市场,就在于其虽然以能源产品现货为基础,但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并不以实际交付现货为交易目的,而在于利用这样的市场机制对从事现货交易所面临的价格风险进行管理。

在能源衍生品市场的实际运行中,以赚取交易价差为目的的非商业交易者已经占据交易的主导地位,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现货交易量。能源衍生品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属性日益增强,其运行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1.5 金融市场的影响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均属于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但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影响。特别是存在相互争夺资金,以及交易资金或投资者根据不同市场的赚钱效应从赢利能力弱、交易机会少的市场流向赢利能力强、交易机会多的市场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能源金融就起源于油价变化与股票市场变化相互影响的研究。时至今日,不同市场所面临的风险高低所形成的赚钱效应之间的差异和转换,经常导致交易资金从一个市场流向另一个市场,带动该市场交易量的增长和交易价格的波动。这也成为影响能源价格所包含的金融溢价多寡的重要因素之一。

1.6 能源风险管理

从能源金融的角度看,能源价格和能源融资是能源风险管理的核心。这仿佛构成了一种悖论。一方面能源价格是通过能源期货市场以及能源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互动形成,另一方面能源实体企业又必须通过能源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对所面临的能源价格变动的风险进行管理,以平抑能源价格频繁变化和剧烈变化对生产经营活动安排、投资活动和盈利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同样道理,能源融资的成本或资金利率水平直接由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决定,但又要通过这些市场对所面临的汇率变化、利率变化等风险通过期权、远期、互换等方式加以管理。当前,能源生产企业、能源贸易企业以及能源消费者,都普遍设立了交易部门,通过这些市场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违背风险管理的初衷,而加入非商业交易者行列,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可能面临新的风险。

02能源金融的发展趋势

随着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源和金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的程度逐渐加深,在能源价格、能源产品、能源业务、能源企业等方面均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金融化发展趋势。

2.1 能源价格金融化

能源价格金融化主要在于能源产品的价格由期货市场决定。包括布伦特和WTI等原油期货价格成为全球石油贸易的定价基准,美国亨利中心(HH)天然气价格、荷兰TTF天然气价格、英国NBP天然气价格等区域定价基准通过期货市场交易形成,煤炭、电力等都有相应的区域期货市场交易价格,这些对现货市场交易价格和能源产品国际贸易及流向影响深远。

2.2 能源产品金融化

能源产品金融化主要在于期货市场上市交易的能源品种持续增加。在能源期货上市品种中,最初上市的是取暖油和燃油,1983年和1986年美国WTI原油和英国布伦特原油相继在期货市场上市交易。在此之后,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产品在不同的期货市场上市交易,并逐渐衍生出原油裂解价差等交易品种以及相应的期权产品和基金产品等,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金融交易市场。

2.3 能源业务金融化

能源业务金融化主要在于项目融资成为能源开发的重要融资方式。与传统的以企业为融资主体的方式不同,项目融资将拟开发的能源项目作为融资主体,为项目建设筹集所需资金,以项目运营后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还融资利息和本金的来源。一般情况下,项目建设的各参与方只需对项目融资和项目完工提供担保,项目建设期的资金流出和运营后的资金流入与流出均置于资金提供方的监管之下,使项目运营实现的现金流在满足运营资金需求的基础上优先用于还本付息。这实际上降低了项目参与方和资金提供方的风险,使项目融资成为大型能源项目最普遍采用的融资方式。

能源贸易企业经常使用银行授信、应收账款保理、信用证等方式开展业务,并利用长短期利率差、结算期时间差、不同货币的汇率差等依托国际贸易背景开展资金运作,实现金融收益。此外,近年来bp、埃克森美孚以及沙特阿美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金融衍生业务交易部门,并从石油期货交易中实现获利。

2.4 能源企业金融化

能源企业金融化主要在于能源企业涉足金融业务。这固然有某些国家或地区金融欠发达,不能满足能源企业发展所需金融服务的原因,但也有能源企业赢利能力强、资金积累丰富,而行业新的投资机会不多、投资回报不能满足决策标准等方面的原因。实际上,中国的很多能源企业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了金融领域,处于金融发达地区的欧洲和美国能源企业则较少涉足金融业务,而是更多地参与能源期货交易所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03能源金融与能源安全的传导机制

自能源安全首次在美国被提出以来,能源安全的内涵和应对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能源转型成为全球趋势之前,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稳定供应。为此,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框架内建立了国际能源署(IEA)以协调成员国的能源政策,并推动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要求各成员国应至少保持满足90天石油消费的储备量。自2021年以来,为应对高涨的国际原油价格,美国已经多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跟随美国开展了战略石油储备释放操作。在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共识以来,各国普遍加大了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试图在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同时,降低对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能源自给能力和能源安全水平。

但是,一方面,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面临来自股东推进转型和降低碳排放的压力与日俱增,投资强度下降,闲置产能不断被消耗,长期看,增产潜力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面临投资需求巨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能源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短期内还不足以完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完全替代。这导致能源供应稳定性、能源成本可承受性和能源生产绿色低碳构成的“能源不可能三角”成为当前能源安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现实性问题。

按照当前形成的较为普遍的共识,能源安全包括能源供应、能源价格、能源贸易、能源运输、能源储备,以及从能源生产国角度看较为突出的能源需求等内容,需要满足能源的可靠供应、可承受的合理价格、可靠的运输通道和合理的能源结构等基本要求。

能源金融既然是因能源与金融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那么能源金融必然与能源安全相互交织。也就是说,能源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实现能源安全提供服务,但能源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能源金融风险的影响。能源金融与能源安全之间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能源定价与能源安全

能源价格是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在理论上,只要对能源价格的承受能力足够高,就不用担心能源供应,这将通过国际贸易吸引广泛的能源资源流入,改善本地市场的供需关系,使能源价格下降到合理水平。但能源安全仍然受到能源运输制约的影响。

3.1.1 能源期货市场决定能源价格

能源期货市场决定能源价格,是能源金融影响能源安全的最基本的传导机制和逻辑关系。如前所述,无论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价格,还是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内的电力价格,亦或是新能源发展所严重依赖的铜、锌、镍、钢(铁矿石)和其他稀有金属的价格,以及汽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等直接能源消费品的价格,均由期货交易形成,受到期货市场运行状况的直接影响。期货市场运行稳定,能源价格将不会产生大的波动;期货市场运行不稳定,将引起能源价格的剧烈变化。

期货市场的稳定性主要受投机和市场情绪的影响。其中,投机与货币政策、其他金融市场变化、能源价格变化趋势等因素密切相关;市场情绪与期货交易者对供需基本面、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的认识密切相关,如果能在交易者之间形成普遍共性认识和判断,则会使价格发生剧烈变化。正是投机与市场情绪的复杂互动关系,经常因过度解读而导致期货价格脱离供需基本面,不能真正反映能源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期货价格严重偏离供需关系,将增加能源安全中的能源价格风险。

3.1.2 能源价格影响能源供应

从本质上看,能源价格和能源供应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期货市场通过交易形成能源价格的过程中,能源供需是最基本的因素。但是,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生产和能源投资的最重要因素。价格上升,生产者积极性升高,产量增加,市场供应相应增长,使供需关系逐步趋于平衡;价格上涨成为长期趋势,或者长期处于合理的价格水平,将有利于能源长期投资,推进新产能建设,增加未来的市场供应潜力,最终改善供需关系趋于平衡。反之,则使生产者降低产量,减少长期投资,同样使供需关系趋于平衡。

因此,能源价格具有市场信号的基础作用,可以从短期角度影响实际产量,也可以从长期角度通过投资规模变化影响未来的供应潜力。

如果从能源消费的角度看,能源价格同样具有市场信号作用,不仅影响该种能源本身的需求变化,而且将使消费者在不同的能源产品之间建立起比价关系。当比价严重不合理时,消费者将改变能源消费行为,向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成本的能源产品切换。这样切换的结果,将形成不同能源产品之间的消费替代,进而影响到替代品和被替代品两个能源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并最终被期货交易捕捉和解读,使期货价格发生变化。

3.1.3 能源价格影响能源贸易

能源贸易是不同地区之间能源价格存在差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使能源产品从价格低的市场流向价格高的市场,因此能源贸易可以改善不同地区的能源供需关系,使不同地区之间的能源价格趋于一致。但是,能源贸易必须要考虑在不同地区之间能源运输的方式和成本,以及能源运输通道的稳定性和风险。如果能源运输通道面临的风险较高、不稳定性强,将导致能源运输成本上升,进而影响贸易能源品的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使贸易两端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3.2 能源融资与能源安全

能源融资主要解决能源行业或能源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包括满足能源生产、能源运输、能源存储以及能源贸易以合理的融资成本获取足够的资金。

3.2.1 能源融资是稳定能源供应的重要前提

获取融资的能力将直接决定能源产品的产能状况,即最大生产能力;融资成本高低将影响能源企业获取投资回报的水平,进而影响投资新建生产能力的意愿。因此,能源融资影响能源供应能力,特别是对能源市场的长期供应产生影响。

3.2.2 能源融资对能源运输环节具有重大影响

从能源的生产地到消费地都需要以运输基础设施为基本条件。能源运输的基础设施包括管道、油轮、液化天然气船舶、港口码头以及电力输送网络和与之配套的变电站等。这些基础设施都具有投资大、价值高、瓶颈性强以及需要保持合理冗余度的基本特点。一方面,能否获取足够的资金用于支付建设成本是保障这些基础设施顺利建成投产的必要前提条件。例如,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建装机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电网投资建设成为制约的瓶颈,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高额的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从何处来?是银行借款,还是债券融资,亦或是股东投入?恐怕不是单一途径所能解决的。另一方面,融资成本不仅影响投资建设的成本,也将影响建成运营后的总成本以及服务价格和未来赢利能力,是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优先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3.2.3 能源融资影响能源存储设施能力建设

在现代能源体系下,能源存储设施是应对能源消费不平衡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新能源的间歇性和受自然条件变化突出影响的基本特征,储能建设是最大发挥其优势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无论是储油库、储气库还是电力存储设施,都强烈依赖低成本的资金,以至于各国政府均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从根本上看,如何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带动下,依靠市场化机制运作的资本市场促进资本流向能源存储设施建设,应成为重中之重。

3.2.4 能源融资有利于繁荣能源贸易

能源贸易一般具有贸易周转量大、毛利率低的基本特点。能源贸易企业经常将做大贸易规模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利用收款和付款的时间差开展资金运作,获取银行信用,降低融资成本。一定程度上,能源贸易企业获取银行授信的能力决定了其可以实现的贸易规模。反过来,贸易规模的大小,将影响其资金周转、资金运作的效果和获取银行授信的能力。

3.3 能源贸易与能源安全

能源贸易既是能源金融的组成部分,也是能源安全的组成部分。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能源贸易是获取能源供应的重要手段,更加注重能够通过能源贸易获取多少能源资源用于国内市场的供应。从能源金融的角度看,能源贸易对能源安全中的能源价格具有较大影响,更加关注能源贸易和能源运输的结算币种选择,以及对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管理,以降低本币支付的成本,进而影响向国内市场供应的价格。

3.4 金融市场与能源安全

一方面,能源衍生品市场是包罗万象的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功能在于为应对能源价格变化风险提供管理工具。因此,能源衍生品市场可以从发现能源价格和管理能源价格风险的角度满足能源安全的诉求。另一方面,不同金融市场组成之间的互动,将通过资金流动影响能源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活跃度,使能源价格产生波动。

3.5 能源风险管理与能源安全

在实现能源安全的过程中,相应业务的开展将使能源安全面临能源价格及能源运输价格波动、能源融资利率波动以及涉及的货币种类转换汇率波动等多方面的风险,最终对能源供应成本产生影响。如果不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或者管理不当,将拉高能源供应成本。能源风险管理决定了能源企业能够以什么样的成本向国内能源市场提供能源产品,能源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反映了其综合运营能力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能力。

04中国能源安全中的能源金融问题与建议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4.1亿吨标煤,比上年增长2.9%。其中,煤炭占比56.2%、石油占比17.9%、天然气占比8.4%,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在内的非化石能源占比17.5%。从国内生产和进口的情况看,煤炭产量为45.6亿吨,比上年增长10.5%,进口量为2.93亿吨,对外依存度为6.04%;石油产量为20472万吨,比上年增长2.9%,进口量为50828万吨,对外依存度为71.29%;天然气产量为217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4%,进口量为10925万吨(折合约15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为41.26%。按能源消费结构综合计算,中国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为19.62%。总体上看,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是影响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着重从石油和天然气的角度分析中国能源安全中的能源金融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4.1 中国能源安全中的能源金融问题

4.1.1 价格是能源金融中的突出问题

从石油看,已经形成全球性国际石油市场,原油和成品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跨区流动,国际石油贸易的定价主要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WTI原油期货价格为基准,考虑目标市场供需状况、原油品质、运输方式及运输市场状况等因素确定升贴水进行定价。

从天然气看,虽然还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国际天然气市场,但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北美、欧洲和亚太三个区域性市场,分别以美国亨利中心(HH)价格、荷兰TTF价格和日韩JKM价格为定价基准进行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贸易。在现存的长期贸易合同中,使用布伦特或WTI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参数较为普遍。

这些价格的交易中心均不在中国,且形成其价格的期货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市场运行和交易受到所在国政府监管,中国参与者在整体交易量中的占比较少,基本上没有市场话语权,在国际贸易中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

与此同时,油气资源国针对中国市场所制定的升贴水,完全凭借其对中国市场的主观判断,不能真实反映中国市场的供需状况。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能源消费保持增长,普遍形成了中国市场油气供应不足、供需关系持续趋紧的判断和预期,促进了所谓的“中国溢价”的形成,导致中国油气国际采购价格持续偏高,且要被动接受国际油气价格剧烈变动的风险。

此外,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全球企业对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的需求显著增加,但具有国际价格影响力的金属交易所同样分布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中国金属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较小,同样使中国需要被动接受国际价格,对新能源发展产生影响。

4.1.2 汇率风险难以避免

在国际油气市场上,美元标价和结算是通用惯例。即使在某些国际油气贸易中,交易双方约定采用欧元等其他货币结算,但定价基础依然是期货市场形成的美元价格,需要按照双方约定的国际市场上一定时点的汇率进行折算。在实际支付贸易货款时,中国企业仍然需要使用人民币换汇支付,汇率风险难以避免。

4.1.3 融资创新能力不足

发达的融资市场将有助于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但是,中国金融市场仍然处于持续加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之中,且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大环境下,中国金融监管的风险容忍度相对较低,中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还没有形成能源金融细分市场,没有形成针对能源行业的融资标准。一方面,构成能源安全链的各环节及企业只能更多依赖国内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占比较低,既难以满足发展所需资金,也难以充分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中国金融机构海外经营能力显著不足,且海外业务一定程度上也要满足国内金融监管的要求,难以助力增强中国能源企业海外业务发展,难以满足中国油气贸易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金融需求,只能更多地与境外银行签订授信协议和开展融资业务。

4.1.4 开展风险管理面临较多制约

从事金融衍生业务时,对所面临的价格风险和利率、汇率风险进行管理已经成为国际能源行业的普遍做法。近年来,中国能源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涉足金融衍生交易,开展风险管理,但是操作能力不足和风险防控能力不强的问题突出,在监管层面则表现出风险容忍度低、容错机制不畅的情况,对利用市场管理风险形成制约。与此同时,中国金融衍生品还处于发展中,上市能源品种有待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还未能打造出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易品种,导致中国能源企业需要通过国际能源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以管理风险。再加上中国还没有放开资本项下的跨境资本流动,从事境外能源衍生品市场交易所需资金需要单独履行审批手续,这同样形成了制约。

4.2 建议

4.2.1 加强中国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形成中国价格

以突出解决提升能源安全所面临的能源价格为抓手,全面加强能源期货、期权、远期等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完善上市交易的能源品种体系,尽快上市天然气、汽油、柴油、电力等期货和期权品种,培育发展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现货市场,为期货价格创造合适的应用场景,以期货市场为中心,形成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远期市场的联动。同时,推进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对外开放,为境外各类参与者进场交易创造便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加快包括上海原油期货在内的中国能源期货价格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引导以中国为目标市场的国际油气供应者将中国价格纳入定价公式,并利用中国能源衍生品市场开展价格风险管理,逐步提升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为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创造条件。

4.2.2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择机拓展人民币结算

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抓手,推动人民币跨境流动,加快境外人民币清算中心和区域化金融市场建设,着重解决持有人民币的保值增值问题,提升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意愿。以此为基础,与国际油气贸易伙伴建立汇率风险分担机制,择机开展人民币结算,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解决合作伙伴所关心的问题,提升其接受人民币结算的意愿,扩大人民币结算比例,为推进实施将中国价格纳入定价公式创造条件,使推动使用中国价格计价和人民币结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2.3 加快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推动能源金融创新

以加快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为抓手,通过优化监管释放和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合理认识金融风险,科学设定金融风险容忍度水平和评价标准体系,为推动金融创新创造合适的监管氛围,使金融机构紧密跟踪能源行业和国际能源金融的发展趋势,以满足能源行业对金融的需要为基本原则,统筹兼顾,做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推进能源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建立能源金融风险和能源金融投资评价标准体系,积极培养能源金融细分市场。

4.2.4 提升能源金融运用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以提升能源金融运用能力为抓手,推进中国能源企业利用能源金融开展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首先,要加快能源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部招聘引进和内部有计划培养“双轮驱动”的方式满足能源金融衍生品交易策略制定、交易实施和风险管控等关键岗位人才的需要。其次,要提升对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认知,确定适合企业文化特征的风险容忍度和容错纠错机制,制定科学的风险管控目标和流程,以及特殊情景下的应对机制和止损机制,并保证有效运行。最后,要逐步放松对能源企业,特别是国有能源企业开展能源衍生品交易的监管,促进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利用能源衍生品市场服务企业发展。

总之,随着期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源与金融已经融为一体,能源安全与能源金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应切实提升对能源金融的认识,充分分析和把握影响能源安全的能源金融问题,从加快能源金融体系建设入手,提升运用能源金融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 国际石油经济

本文作者 | 冯保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