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专家:“高温天气的频次和强度不正常”

2024-06-16 08:34:04 - 四川在线

转自: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连日来,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今年以来最强的高温炙烤。山东、河北超20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当地6月上旬极值。

中央气象台预计,直至6月20日,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还将继续发展。

为何北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北方还要热多久?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解读了我国高温天气的特点。

气候专家:“高温天气的频次和强度不正常”

我国高温天气呈现三大特点

周兵分析认为,我国高温天气呈现三大特点。

特点一:“高温天气从北方先开始,尤其是华北黄淮等地。”

我国近期的区域性高温过程是从北方开始的。阶段性大气环流异常是区域高温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我国东部地区出现高温天气,主要是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高压共同影响。

从5月中下旬开始,在暖高压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空晴朗少云,不易成云致雨,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加热强烈,在高压系统异常强大且稳定维持的条件下,就出现了高温天气。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6月至7月,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迅速增加,但水汽、云系、降水都比南方少得多,所以升温快于南方。

特点二:“南方的高温持续时间长,北方的高温以过程性为主。”

南方大范围高温热浪,一般出现在梅雨季结束后的夏季伏旱阶段。2022年,我国南方热浪持续了79天,为1961年以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有所不同。南方高温天气可能持续几十天,通常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的长期控制,几乎每天都会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温度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地维持较高状态。北方高温天气主要以过程性为主,通常是大陆性高压导致的过程性高温,持续时间短。

包括京津冀地区的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往往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最早出现过程性高温天气。

周兵认为:“出现高温天气是正常的,但是目前高温天气出现的频次和强度不正常。”

特点三:“高温过程中的强度,热带地区由于湿度大,高温值没有副热带地区来得强。”如今极端高温频数及破纪录次数越发频繁,且极端性更加显著。

地球或许已进入“沸腾时代”。就我国而言,40℃的高温可能呈现多点散发,42℃的高温通常排不进年度高温前15名地区的榜单。2023年7月16日,新疆创造了52.3℃的高温记录。

我国高温事件强度随温升水平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高温强度上升约1.4℃;而超过35℃和40℃的极端高温天数呈现非线性增加,高温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后,高温季节延长,影响范围扩大。

气候变暖使得大气不稳定度增大,水循环加剧,降水强度增加。由于气候变化,许多地方的极端天气、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并将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

“我们还要提防极端天气的快速转换,尤其是长时间高温过后,突然发生暴雨洪涝,由旱转涝。总体而言,我国是旱涝并存的。”周兵说。

周兵表示,我国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极端高温将变得频次更多、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

“今年我国可能涝重于旱”

周兵介绍,今年进入4月份以后,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华南等地暴雨洪涝不断。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今年我国可能涝重于旱。

“目前在黄淮地区出现了干旱,但是干旱可能在未来两周内就会得到缓解,因为随着梅雨季的开始,干旱地区会减少。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南方雨季结束以后,可能会出现伏旱问题,长时间的伏旱会使得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等受到影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