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农业的强劲脉动——长春市春耕生产综述

2024-06-16 08:27:23 - 长春发布

眼下,长春市春耕播种已经全部结束。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旱田里嫩苗萌动、水田中秧苗直立,连片的新绿在田野里蔓延开来……苗齐、苗壮、苗匀,黑土地上实现了一次播种拿全苗。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上的产粮大市,长春市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千亿斤粮食”建设工程。今年春耕,全市旱田播种面积2346.2万亩、水稻播种面积253.2万亩,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春耕,是长春市一年一度的“常规动作”,也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今年,长春市上下联动,各级农业部门科学研判,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粮食收购和备春耕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组织做好当前备春耕生产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推动高产关键技术、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等措施落实,全力保障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不误农时是关键。长春市持续发力,备耕物资于3月底全部到户,旱田于5月中旬完成播种,水田于5月底完成插秧。从铁犁牛耕到机械化作业,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小农经济到集约化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让春耕再次提速。

现代大农业的强劲脉动——长春市春耕生产综述

在榆树市,黑土地家庭农场通过在农机上加装北斗导航系统,精准把控农机作业轨迹、位置、面积以及时长

田里上演“农机秀”

按下春耕快进键

农业机械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今年春耕的一道风景,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春耕时节,农机手悠闲地坐在驾驶室,不用操控农机就能按照规定路线自行播种……这是发生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真实场景。“加满油、选好地,农机就可以自己干活了。”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忠国表示,行进速度多少、株距远近、有无遗漏,完全是自动监测。凭借云端系统平台和辅助驾驶等设备间的联动配合,合作社的三四千亩农田实现了智能播种。

在有着“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榆树市,智能机械的应用同样是一大亮点。今年春耕,黑土地家庭农场通过在农机上加装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了更高效的无人驾驶。“以前抢春耕,都是一台农机配两名农机手轮班干,现在一个人就能操控一台机车。”农场负责人李立新感叹道,“通过传感器还可以实时监控,把控农机作业轨迹、位置、面积以及时长,让播种更加精准。”

“智慧春耕”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通过更多气象、土壤等监测传感器以及智能监测站,实现农情数据实时采集获取,让农民更能看懂天气、读懂土地。如今的农田里,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的场景已不鲜见,各种春耕信息在屏幕上可以一览无余。

在公主岭市秦家屯镇高家窝堡村,植保无人机成为水稻插秧的一大利器。飞手操作植保无人机,将秧苗运送到指定位置,完成一次这样的精准“空投”仅需1分钟。“这种智能化生产方式,能有效保护秧苗在运输过程中免受损伤,提高秧苗成活率。”秦家屯镇相关负责人冯昱龙说,“无人机运苗省时省力!过去人工运送八九百盘秧苗,至少得4个小时,现在只需要一两个小时。”

全程机械化生产发挥威力。今年春耕,长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大型农机数量合理组织作业地块、作业顺序。截至2023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57.36万千瓦,各种拖拉机保有量达28.89万台,农用植保无人机达951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95%以上。

挖掘增产“新潜力”

现代农技集成用

走进九台区龙嘉街道饮马河村的高标准农田,平整的地块一眼望不到边,不仅路、井、水电、管网全部上新,还在地下铺设了灌溉管网,一条条黑色管线在田间若隐若现。这管线是做什么用的?凤财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说:“这是浅埋滴灌设施,通过主管道与机井相连,可随时为农田供水供肥。今年春耕,合作社的3000多亩农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密度从每公顷6万多株提高到8万多株,公顷产量有望突破3.5万斤。”

向农业技术要产量,深度挖掘增产“潜力”。从过去的“粗放型”种植到现在的精耕细作,农业科技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稻秆还田、全程机械化作业……采访中,这些关键技术不断从农民口中说出,昭示着长春正加速奔跑在现代化大农业的路上。

今年是榆树市八号镇大岗村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第12个年头,如今他们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升级,将秸秆归行、条带免耕播种、苗期深松施肥等多项技术组合应用。“保护性耕作绝不是秸秆还田那么简单!”合作社理事长刘臣笑着说,春耕前要用条耕机浅耕苗带,春耕时再用免耕播种机精量播种,还要配合苗期深松施肥……“现在化肥用量减少了、土壤变好了,玉米还能稳产增产,今年合作社耕种的六七千亩玉米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

春耕生产中,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首选,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今年,长春市玉米计划种植面积2154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1200万亩以上,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0%以上。“春耕前,各地就明确细化了耕作地块、补贴标准以及验收流程。”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保护性耕作被列为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技术,在抗旱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节省作业成本、生态环保等方面有着明显效果。

加大春耕生产组织力度,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服务。春耕期间,长春市农业科学院的农业专家来到榆树市大坡镇,为水稻生产把脉支招,面对面传授给农民插秧“良方”。长春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金玄吉说:“通过讲解机械化插秧、水稻冷害防治、病虫害防控等农业技术,将解决水稻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今年春耕,长春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各县(市、区)开展农技服务,集成推广应用增产增效提质技术,指导农民坚持进度和质量并重。

规模经营“唱主角”

社会化服务“显身手”

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如何保证按时完成春耕,保证播种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其中的“主力军”。春耕生产中,依托粮食生产优势和农业扶持政策,全市各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单一的农耕作业,向带动农民、技术指导、联结市场、跨区服务方向转变。

在农安县新农乡平安堡村大丰收家庭农场,一株株幼苗长势茁壮。“这肥算是用对了,出苗率在九成以上!”玉米出苗后,农场负责人徐平几乎每天都要到农田里察看玉米长势。在吉林省乾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指导下,农场连续几年在播种时增施生物菌肥,出苗又匀又齐,粮食增产又增收。

规模化集约土地105万亩,作业成员主体发展到488家,服务农户7万余户……在农安县,乾溢联合社是行业中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20%。这个春耕季,联合社负责人徐国臣忙得“脚打后脑勺儿”,“成员主体又增加了100多家!以土地集约推动规模化经营,以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我们给农民当‘保姆’。”

精准高效服务春耕,资源共享助农增收。如今,在全市4万多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长春市农业生产正逐渐实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通过各类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与农户的紧密合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以完善。

农田连成片,农机抱成团,大户变股东……在九台区龙嘉街道小城子村,村里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吸纳村集体、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村民以入股形式加入其中。今年春耕,合作社组成了四五支作业服务队,托管土地360公顷,为近200户农民提供耕、种、防、收一条龙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村党总支书记唐明亮表示,全村17个农机大户抱团发展,让合作社的现代化农机数量达到了20多台(套),具备服务全村的能力,避免了土地粗放经营,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如今,在全市上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动下,长春市春耕生产呈现出全过程、全产业链、集约化的服务能力,庞大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现代化春耕如沐春风。

来源:长春日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