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出上海|钛米机器人:目标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均质化,人才梯队建设是创新引擎

2024-06-16 12:38:00 - 媒体滚动

转自:劳动报

“独”出上海|钛米机器人:目标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均质化,人才梯队建设是创新引擎

日前,上海公布了2024年上海重点服务独角兽(潜力)企业榜单,数据显示,上海共发布重点服务独角兽(潜力)企业156家,估值超1.2万亿元,其中涵盖已上市独角兽企业22家、独角兽企业56家、独角兽潜力企业78家。

近几年,上海通过不断全面优化自身营商环境等举措,已经成为了一片催生独角兽企业的“热土”。那么,这些企业是如何诞生的,它们的成长轨迹又有何特点,在细分赛道奔跑的“独门秘籍”又是什么?近日,本报推出《“独”出上海》专题报道,讲述“独角兽”在上海的故事。

“创徒丛林在天使轮就投资了钛米,”已孵化服务80多家科技企业,企业总估值近1000亿元,这家孵化器创始人叶森博士在回忆时这样评价道,“看中钛米的原因只有一条:创始人潘晶是一位充满理想和激情、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的创业者,他带领一个有执行力的团队,做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项目,肯定会做成。”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张江科学城的钛米机器人,正如投资人叶森博士回忆中的印象,如今钛米虽已快速成长为国内智慧医院建设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并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创始人潘晶仍然坚持亲自走到业务场景中,在和记者见面前,他刚从市区的医院回来。

创业源于一次“市场探访”

“无论是创业前期还是中后期,积极了解市场都是至关重要的。”潘晶说,创业初期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跑市场,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研发;如今他的日常工作安排转变成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医院里。在他看来,在深入市场和拜访客户的过程,他才能不断看到,不断思考,才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找到那个令人豁然开朗的“答案”。

钛米的第一个“答案”,就出现在早期的一次市场探访中。

潘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从大学时代算起,他已经和机器人研发设计打了20多年的交道。在钛米机器人成立以前,他已在相关领域工作了超过十年,一直做机器人的控制器和控制算法处理等相对复杂的问题。但为了积累更多关于商业逻辑和市场认知的经验,他决定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从研发岗位转到市场营销岗位。

机会就出现了舒适圈外,“在一次医院拜访中,当时我注意到一些医生每天都面临着高辐射、高传染的风险。我开始思考,能否通过机器人技术减轻医护人员的职业伤害。”潘晶说,一番深思熟虑后,2015年,他打造钛米机器人的设想初步成立,转而投身创业浪潮。

创业初期,潘晶便带着团队同步研发了两款产品。其中一款产品,就是针对解决国内甲状腺癌病人在服用放射类药物后所面临的隔离问题。原本医护人员每次进入隔离病房都要穿厚重的铅衣,这不仅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更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长期伤害。为此,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一款能够解决辐射问题的机器人,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治疗环境。

另一个产品案例,也能充分证明,潘晶在长期深入市场中培养的前瞻眼光。在医院,消毒一般采用人工擦拭方式,具体消毒情况和步骤并未实现标准化。“我们在2018年就思考通过机器人的技术提供消毒手段,并在2019年4月推出消毒机器人。”潘晶说,这也使得公司在疫情期间,因为这款消毒机器人迎来高速增长。

追求极致创新是“独角兽”精神

“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替代人,而是实现医疗服务的质量均质化。”潘晶表示,目前行业对于医疗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这从钛米的产品也可见一斑。以全院物流配送为例,医院传统的物资配送往往存在不少弊端,如信息化程度低,没有集中的配送调动系统,无法及时追溯物资使用情况;人工配送过程容易出现错送、丢失等情况,存在人等货或者货等人现象,运输效率低;物资运输管理占用医护人员10%的工作时间等。

自动配送机器人的引入则可以有效解决。据介绍,一个机器人相当于4个专职配送员、24小时不停歇工作,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重复性工作。

“我认为创办一家公司,如果最终只是为了追求规模、资本,这是不对的,”在潘晶看来,即便在公司先后获得国内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获得“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称号,他仍然在追求产品极致创新的方向上坚定不移,他将自己对市场创新的热情定义为“独角兽”精神。

采访中,对于企业发展的想法,他的观点鲜明,技术和故事终究要交给市场去验收成果。“企业要想明白的是,资本能够帮助企业成长壮大,但企业创新的核心永远是解决痛点和进行商业落地。”因此在科创赛道,企业发展必须通过原发性创新解决问题。

“独”出上海|钛米机器人:目标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均质化,人才梯队建设是创新引擎

据介绍,潘晶担任国家多个重大科技专项,他对医疗场景进行更进一步的体系研究后,将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在由十余种医疗服务机器人构成的医院数字底座系统中,抽象出超过50种医疗机构管理业务模型,形成智慧手术室、智慧ICU、智慧病房、智慧门诊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人才梯队建设是创新引擎

在走访时,记者也注意到,独角兽企业主营业务突出,拥有自主创新的硬核技术和产品,与此同时,企业组建的团队实力也至关重要。据了解,钛米机器人团队中研发人员占比达70%,每年仍在不停投入创新。他们在标准制定、注册检测、临床试验和质量管理等医疗机器人产品研制与产业转化的各个环节都有丰富经验,是一支专业、人员结构完整的协同创新队伍。

正如投资方对于这家企业的评估指出,“钛米团队拥有较高技术壁垒的自有算法和强大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能够挖掘医院复杂环境中的潜在需求,以产品的形式解决实际痛点,整个团队充满创业热情,具备极强的执行力,因此,我们相信钛米未来会成为医疗机器人领域一家伟大的公司。”

这也是潘晶在创立钛米之初,就构思过的一种理想的团队形态。为了培养员工,钛米搭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梯队,营造“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保障人才长期稳定发展。

去年底,浦东新区正式推出“明珠计划”。在“明珠计划”首批入围名单中,钛米机器人董事长潘晶入选2023年浦东新区“明珠领军人才”,研发总监沈满入选2023年浦东新区“明珠工程师”。同期,钛米机器人研发总监苏至钒、研发总监冯义兴在2023年度浦东职工科技创新优秀项目评选中获创新成果奖。

“我们长期坚定地投入人才培养,就是打造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潘晶表示,公司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人皆可卓越”,如今钛米员工在各类评选中屡获殊荣,就是彰显了公司人才先进性和梯队建设的成果。

“广大青年和创业者都要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把自己相信的通过自己创造出来,让别人能够看见,”潘晶说,钛米机器人聚集着一群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未来他们将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5g、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去不断迭代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跑出事业发展的“加速度”,也持续为医院高质量医疗服务提供新动能。

头图为钛米自动配送机器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