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上海“非遗”发源于此 社区里的越剧读书会引市民票友“打卡”

2023-07-16 21:10:39 - 东方网

这项上海“非遗”发源于此 社区里的越剧读书会引市民票友“打卡”

今年是女子越剧诞生100周年,也是戚雅仙逝世20周年。为了传承越剧文化、让更多人走近越剧,今天下午,一场主题越剧专场活动在静安区文化馆举办,这也是中福集团和新闻晨报联合举办的“人生读书会”第五场。不少戏迷票友和亲子家庭前来参加活动,济济一堂。

现场,他们与非遗传人一起在戚毕风采区观演,在生命书屋快闪赏读越剧书籍,共品百年越剧文化,沉浸式“打卡”越剧非遗特色。

一世姐妹情,半生合作缘

越剧发源于浙江田间地头,兴于上海,从清一色男角到女子主场,并登上大雅之堂。一群小姐妹携手唱戏闯上海,冲破樊篱,相互扶持,留下了“十姐妹”义演《山河恋》的动人故事……一百年来,越剧小姐妹团结进取、开宗立派、传帮育人。现如今,越剧已发展成仅次于京剧的全国第二大剧种。

“戚毕”作为两大越剧流派,发源于静安,由戚雅仙和毕春芳这对姐妹花联合创立。1950年2月,戚雅仙组建合作越剧团,她擅长演绎善良、温柔、多情的女性,在袁派唱腔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戚派”。1951年,比戚雅仙年长的毕春芳加入合作越剧团,擅长喜剧,表演飘逸潇洒,唱腔吸收融合尹桂芳、范瑞娟音调,嗓音清脆而富有弹性,被称为“毕派”。戚毕宗师优势互补,携手走过50多年,其代表作《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王老虎抢亲》《三笑》《卖油郎》,至今令戏迷津津乐道。

这项上海“非遗”发源于此 社区里的越剧读书会引市民票友“打卡”

这项上海“非遗”发源于此 社区里的越剧读书会引市民票友“打卡”

传承在静安,破圈话创新

静安是戚毕艺术的发源地,当天活动的举办地就在静安区文化馆。据悉,1980年戚毕宗师聚集原合作越剧团原班人马“重建”静安越剧团时,就曾在静安区文化馆排戏,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6年,“戚毕越剧流派表演艺术”非遗项目在首批静安区非遗申报中成功获批。2007年,该项目升级为市级非遗项目。2008年,在一代宗师毕春芳的见证下,静安区文化馆成立了以戚毕流派为主的青年越剧团(简称“青越团”),由市级非遗传承人邹红带领,至今坚持了15年。

青越团每周排练二次,还会定期进行节目排练、汇报演出,让越剧走进校园、走入社区,特别是在国家非遗日时,会举行戚毕越剧流派的专场演出。同时,静安区文化馆面向社会零基础的市民,开办越剧白领班。静安区文化馆馆长盛琴娟告诉记者,希望通过白领班,挖掘有天赋、自身条件较好的学员,吸纳到青越团中,培养传承非遗文化的人才。

这项上海“非遗”发源于此 社区里的越剧读书会引市民票友“打卡”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