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常见皮下肿物有哪些?

2024-07-16 16:27:31 - 澎湃新闻

日常生活中,不少患者因皮肤下方长出了“疙瘩”到院就诊。它们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大小不同,硬度不同,活动度不同,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呢?在医学上,它们被统称为“皮下肿物”。

皮下肿物是一类较为常见的病症,通常表现为皮肤深面的肿块、结节或皮肤表面的凸起。相较于皮肤表面的色素痣、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等而言,它们藏在皮下,所以大众往往会忽略它们。大部分患者日常生活中无意间触及或肉眼发现肿块而至医院就诊。医生通常根据病史、临床症状、查体和B超、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来进行初步诊断。但肿物性质的最终确定仍需要手术切除肿物行病理学检查——这是性质诊断的“金标准”。皮下肿物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皮脂腺囊肿、脂肪瘤、腱鞘囊肿、神经鞘瘤和血管瘤等(图1)。本文将介绍这几类皮下肿物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健康问题。

科普|常见皮下肿物有哪些?

一、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是由于皮脂腺导管堵塞,导致皮脂无法正常分泌到皮肤表面,从而在腺体内积聚形成的囊肿。主要发生在头面、背臀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皮脂腺囊肿多数为单发,大小不等,小者数毫米,大者近10厘米。一般呈球形,中等硬度,大多高出皮面,与表面皮肤有粘连,不易推动。囊肿中心部位有针头大脐孔样开口,挤压可溢出白色粉膏状的皮脂腺分泌物和破碎的皮脂腺细胞,伴恶臭味。如果囊肿发生感染,局部可能出现红肿、疼痛和脓性分泌物等症状。

皮脂腺囊肿一般建议手术治疗,将开口、囊壁和囊内皮脂完整切除。如果由于治疗不及时、抵抗力低下,发生感染,需先控制感染,后手术治疗。控制感染的方法包括:①口服抗生素;②涂抹炉甘石洗剂、红霉素软膏等药物;③红蓝光照射、微波等物理治疗;④感染严重时,可行切开引流术。

为了预防皮脂腺囊肿的发生,大家需要注意:①加强皮肤清洁,避免皮脂腺导管堵塞;②避免随意抓挠皮肤,以免破坏皮脂腺开口;③饮食清淡,减少进食刺激性食物,及时补充维生素。

二、脂肪瘤

脂肪瘤是一种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包以结缔组织外囊的良性肿瘤。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习惯以及全身脂肪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

脂肪瘤多见于青壮年、老年或肥胖者,可单发也可多发。好发于颈部、肩背部、腹部、四肢等处。肿块质地柔软,无痛感,边界清晰,活动度好。如果在生长活跃期或在某些特殊部位,也可能产生痛感。按照其所在的层次可分为皮下脂肪瘤(绝大多数属于该类型)、肌间脂肪瘤和筋膜间脂肪瘤。

脂肪瘤并无传染性,患者无需过度担心。虽然脂肪瘤恶变成为脂肪肉瘤的概率极低,但仍需关注其生长变化。若短时间内突然变大、表面破溃或伴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脂肪瘤的治疗方式取决于瘤体的大小与位置。小且不影响正常生活的脂肪瘤可暂不处理,注意观察。若瘤体较大压迫血管、神经和器官等导致相关症状出现,或者出于美观考虑,可手术切除。术后预后良好,但瘤体切除不完整有可能局部复发。

三、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位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主要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其发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劳损:长期重复关节活动的职业,如打字员、货物搬运工或需要长时间电脑操作的行业,肌腱和腱鞘过度摩擦,可能引发囊肿;②感染:腱鞘周围组织的感染可能导致关节周围的滑液进入,逐渐形成囊壁包裹,最终发展为囊肿;③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囊、腱鞘、韧带等结缔组织的营养不良和退行性变,可能引发囊肿。

腱鞘囊肿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见。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尤其是手腕背侧和足背外侧。囊肿生长缓慢,大多呈圆形。少数可自行消退,但也可能再长出。检查时可摸到一外形光滑、边界清楚的圆形肿块,表面皮肤可推动,无粘连,压之有酸胀或痛感。囊肿多数张力较大,质地坚韧,少数柔软,但都有囊性感。手腕部腱鞘囊肿可能压迫正中神经,诱发腕管综合征;足踝部腱鞘囊肿可能压迫胫神经,是跗管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腱鞘囊肿多为良性,但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局部纤维化和硬化。B超检查可确定肿块的大小和位置。X线检查可判断周围骨关节有无改变。

腱鞘囊肿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挤压使囊肿破裂和穿刺抽出囊液,并辅助加压包扎。虽然保守治疗复发率较高,但创伤较小,易于被部分患者接受。当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切除腱鞘囊肿。术后应注意关节的休息和放松,避免长时间重复性关节活动,以防复发。

四、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是周围神经神经鞘来源的肿瘤,通常为良性。患者多为30~40岁的中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少数患者可伴发神经纤维瘤病,具有家族遗传性。该病可以自然发生,也可能由外伤或其他刺激导致。

神经鞘瘤生长缓慢,病程长。发病初期,患者可能长时间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逐渐增大,患者可在发病部位摸到肿块。瘤体过大压迫神经或周围组织时,会有疼痛、麻木症状。特殊部位的神经鞘瘤可以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例如听神经鞘瘤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等。

神经鞘瘤的诊断主要借助于CT和MRI。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具体的肿瘤性质则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

手术治疗是神经鞘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因其包膜完整,手术时可以整体切除,不必切除邻近的正常组织。

神经鞘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放任肿瘤生长,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害。神经鞘瘤的预后通常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能够恢复健康;但部分患者存在复发风险,需定期监测病情。

五、血管瘤

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而引起的血管肿瘤性病变。临床常采用以组织学结构与临床表现为基础的形态学分类。按照这一分类体系,血管瘤可分为:①毛细血管瘤:婴幼儿血管瘤一般为毛细血管瘤,在婴儿出生时或生后早期见皮肤有充血性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生后6个月为早期增殖期,瘤体迅速增殖,明显隆起于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1年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消退后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出现退行性改变(瘢痕、萎缩、色素减退等)。②海绵状血管瘤:一般由充满血液的血窦和薄壁静脉所构成,有的表浅,有的深在,一般不累及皮肤。局部可见轻微隆起,部分患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呈青紫色。肿块质地软而边界不清,有压缩性,可有钙质沉积形成的静脉石。③蔓状血管瘤:属于动静脉畸形,由于小动脉和小静脉异常吻合所引起。可发生在皮下、肌肉,甚至可侵入骨组织。瘤体外观可见较粗的迂曲血管,表面皮温增高,有震颤感和血管搏动。

血管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激光治疗等。药物治疗分为局部用药和口服全身用药两大类,常用的药物有普萘洛尔软膏、噻吗洛尔软膏、平阳霉素、普内洛尔、泼尼松、西罗莫司等。对于局限的、能够直接缝合的小病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同时手术治疗还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可能损容的血管瘤患者。激光可用于治疗表浅、面积较小且生长缓慢或已停止生长的部分毛细血管瘤,以不形成瘢痕和永久性色素改变为前提,其治疗损伤较小,但无法抑制深部病灶。

血管瘤的预后与具体类型有关。良性血管瘤预后较好;交界性血管瘤有转移和复发的倾向;恶性血管瘤即使经过治疗预后也较差。

除了以上介绍的常见病因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皮下肿物,比如淋巴结肿大、异物肉芽肿、类风湿结节和痛风石等等。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皮下肿物,应及早到医院就诊。当然定期的体检也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及时发现肿物,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