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薄精专”的古代文学史

2022-08-16 05:58:24 - 北京日报

李奎

“少薄精专”的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程国赋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五千年,是中华文明最为杰出的瑰宝,是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学见证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兴亡盛衰。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如何呈现,是留给后世学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从清末一直延续到现代,产生了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截止到目前,文学史著作具体数量是多少,恐怕没有人能够统计得清楚。社会变迁,学术推进,使得文学史的修订或是新编纷纷提上了日程。

程国赋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就属于重新编写之例。笔者认真研读了这部专书,有几点心得体会,不揣鄙陋,与大家分享交流。这部书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问题意识,从教学实际出发。

刘跃进研究员在其主编的《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不断地书写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重新编写?解决什么问题?程国赋教授及编写团队,从高等院校教学实际出发,指出现在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主要作为教材而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不断涌现。在这股编写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热潮中,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与完善。例如:在新的高校教学形势下如何处理史论与作品的关系?如何使编写体例更适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的需要?笔者认为该书能够很好地解决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文学史编写,似乎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要厚重。本书“以作品为中心,注重作品分析”“融合作品与史论,力求较为全面地展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面貌”“力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应该说解决了“厚重”的问题,可以成为以后编订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借鉴参考。

第二,少而精,薄而专。

这部书呈现出“少、薄、精、专”四个特色。“少”指的是仅一册;全书700余页,可谓是“薄”,但某种意义上倒是给教师授课提供了较大的教研空间和学生自学的自我提升空间,便于教师和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专书与受众之间的有效高频互动。

“精”是指精致、精准、精简。以往的文学史更加注重面面俱到,如同大水漫灌。本书去掉旁枝末节,只抓重点,做到了“精”,方便使用者能够尽快抓住中国文学史的核心所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条。比如本书在第一编第二章《诗经》中,选取《七月》《关雎》《鹿鸣》三篇作为代表,选自“风”“雅”,用精简的语言对《诗经》的艺术特色“赋比兴”进行了阐释,对《诗经》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关系也有涉猎。

本书在每一章后,还列有“思考与练习”,题目不多,也能做到精,对精讲作品二次强化,比如《金瓶梅和明代中后期其他长篇小说》一章中,“思考与练习”第1题:《金瓶梅》与“四大奇书”的其他三部作品在素材来源上有何异同?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是在文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答案,需要学生进行详细缜密思考之后,将前文讲过的其他作品串联起来进行综合性思考。第2题是要谈《金瓶梅》的艺术成就,这道题是在第1题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书中虽然已经给出了答案,但依笔者看来,学生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本书用语力求“精”,不额外增加大量注释来解释,用语没有掉书袋,做到通俗易懂。比如论述“《诗经》发乎情,止乎礼,带有礼乐文化特色”,引用《论语·八佾》以及淮南王刘安的话语来说明,所选文献便于理解,不必出注释。

“专”指专业性,有一定的深度,不流于表面。本书在一些问题的论述上,没有因为篇幅小而降低了专业性,比如对李白诗歌承上启下的论述上,借用前人评点对李白诗歌的承袭进行了全方位分析,李白的承袭不仅有“风骚”“汉魏”,而且有南朝诗歌,更是对乐府民歌进行了全方位的吸收,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清水芙蓉的清丽自然和生动活泼的民歌情调”。逐层分析,步步递进,论述简洁。

第三,文献与理论的深度融合。

对人文学者而言,学术成果都会做到文献与理论的融合,而字数的多寡及篇幅的大小,会影响研究水平或论述深度广度。对这部书而言,用700余页的篇幅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一些难度,但也做到了理论与文献的深度融合,而不是流于简单的文学史线索梳理,也没困于基本概念的再次阐释,而是认真地将作品分析与文学史演进融汇在一起。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性,任何一种文学史都会论及,只是篇幅长短各有不同。这部书论述时,紧紧扣住苏词的“革新意义”,从多个方面对苏轼词的革新进行了论述,行文中对苏词文本分析简洁到位,并引用了《人间词话》《酒边词序》《艺概》《新轩乐府引》《词论》《能改斋漫录》等古代文学理论作为支撑。

该书第五编在论及《三国演义》“虚实结合,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辩证统一”时,引用了清代章学诚《丙辰札记》中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又以小说第五回中的“温酒斩华雄”情节为例展开历史叙述,指出“作者编造出华雄打败孙坚等众多猛将,最终被关羽斩杀,是为了突出关羽的神勇”,书中由此将“虚实结合”推及小说中其他的故事情节,并且指出“采用民间传说进行的虚构创造,多能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这段论述精练,将文献与理论很好地结合到一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