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焦裕禄不只是一个名字,还是一种精神符号|九派时评

2022-08-16 16:26:54 - 媒体滚动

转自:九派新闻

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8月16日是焦裕禄诞辰100周年纪念日。1962年12月,焦裕禄先后担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去世,年仅42岁,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今天,焦裕禄不只是一个名字,还是一种精神符号|九派时评

焦裕禄与新植的泡桐合影。

焦裕禄,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是好几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最难忘的角色之一。世人认识焦裕禄,大都是从教材、电影或报道里认识的。说到新闻报道,不能不提穆青等人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焦裕禄》,这篇报道发表于1966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尽管笔者多年前已看过这篇通讯,但今日重温,仍读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读了这篇通讯,在笔者心中,焦裕禄的形象更高大,也更立体。支撑焦裕禄形象的,不是口号,不是人为拔高,而是一个个生动细节。比如,他一到兰考,就到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

再比如,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领着县委委员到兰考车站,指着拥挤在候车室里扶老携幼准备逃荒的灾民说:“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无论初来乍到就访贫问苦,还是带着县委委员直面逃荒灾民,焦裕禄这样做,显然有着良苦用心。他深知,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进行除“三害”的斗争将是不可能的。而要实现人们思想的转变,领导干部必须先转变思想。于是,人们看到,他不仅立下军令状,“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更以身作则,带头实干。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焦裕禄的干,是苦干,是拼命干,乃至是蛮干,而不是会干。其实,这是错觉。他深切知道,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错误。他信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此,他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经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兰考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有个细节是,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五千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焦裕禄重视调查,在调查中追求“深、实、细、准、效”,这种工作作风对今天的领导干部仍有启示。

焦裕禄不是病逝后才为人敬仰的,在生前任上就为人感佩。一个重要原因是,焦裕禄身先士卒,心里真正装着兰考县的三十六万人和两千五百七十四个生产队。比如,焦裕禄经常迎着大风雪到农村感受贫农生活,有一次迎着风雪深入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他说:“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显然,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无论条件怎么改变,心系百姓这种责任不能丢、这种本色不能变。

再比如,焦裕禄反特权。有一次焦裕禄得知孩子看戏没买票,很生气,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并建议县委起草了一个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这是多么小的事。小事不小,耐人寻味。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是众所周知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精神不是喊出来的,不是生造出来的,而是焦裕禄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是人们根据他的实干提炼出来的。没有一个个感人事迹,没有一桩桩治理成就,没有把兰考百姓放在心上……就没有焦裕禄精神。

今天,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同样的逻辑,官无论大小,都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挂几个标语,也不是拍拍胸脯就算完事,而要真正像焦裕禄那样肯干、能干、会干。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今天,焦裕禄不只是一个名字,还是一种精神符号。焦裕禄去世5多年了,人们深深记住了他。致敬焦裕禄,传承焦裕禄精神,像他那样为人民服务,这是当今领导干部面临的时代命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