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元素、深圳设计与传统非遗文化巧妙融合 舞剧《咏春》的中式美学“很能打”
转自:深圳晚报
深圳新闻网2023年8月16日讯(深圳晚报记者马君桐)市井温情与武林侠义,武之美咏春道尽英雄,是传统与现代的链接,也是双非遗与岭南文化的融合……深圳出品舞剧《咏春》自首演起,就因其创新性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引发了业内和观众大量讨论,被赞“国风审美天花板”“传统美学的极致展现”。
深圳元素、深圳设计巧妙地融合至新创舞剧中,让舞剧《咏春》通过艺术的表达,为“咏春拳”“香云纱”赋予了全新的脉动,链接传统与现代,在舞台上创新深圳城市精神的叙事。
中式美学的力量与美感
咏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每个招式,都蕴含着中式美学的力量与美感,仿佛一幅武术的画卷在舞台上展开。
舞武交融,是这部剧的亮点,也是演员们不得不面对的难点。咏春拳,2020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最大的特点是近身搏击、以柔制刚。因其速度快、幅度小,少有大开大合的动作,这与广义上的舞蹈在表现形式上非常不同。为了让演员们的表演更像真实的武术,《咏春》剧组的所有演员都提前一年就进行专门的武术训练。咏春拳、八卦掌、太极拳、螳螂拳、八极拳以及形意拳等,他们都学了个遍。
“我们是非常勤劳、温良恭谦的民族,武术能够很好地展现这一点,比如勤奋、刻苦和技不离身等。”《咏春》总编导韩真表示,传统的武术精神能够带给人们力量,这部以武术为题材的舞剧让人们看到艺术从业者为观众造梦的力量。
香云纱在舞台上“开口说话”
香云纱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面料。早在唐代就有关于香云纱原料薯莨的记载,而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过香云纱的制作工艺。《咏春》里,香云纱不仅为演员的造型增添光彩,更成为剧中重要的情感线索。
香云纱与叶问一样,都来自佛山。在《咏春》里,叶问离开佛山前往香港,身着一袭承载着乡愁的香云纱长衫。“制作香云纱的过程,植物作染料,工人一遍又一遍地晾晒,阳光、雨露洒在布料上,最后用河流中的泥沙浸染。这件衫里,有故乡的味道。”韩真说。
叶师傅与“四大门派”过招时,台上的光线追着他们,身着的黑色香云纱,形象地刻画出一招一式的美感,反衬出五彩斑斓的质感和各位武师的隐忍克制。在《咏春》里,更是呈现了一段关于晾晒香云纱的舞段。在氤氲的雾气之中,女子们头戴着斗笠,身穿红云纱,赤脚,立于泥土中。
种种巧妙的设计,让香云纱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台之上“开口说话”。通过舞台空间的建构,以艺术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呈现了香云纱所凝聚的人文故事、社会情感。
据悉,本周末,已走过全国20城演出超70场的《咏春》重回岭南,于8月18日至20日在广州大剧院重磅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