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曲今朝始 方知鸟道真

2024-08-16 06:05:29 - 四川日报

清代的蜀道,不仅是联系中央与西南边陲的紧密纽带,也是中央使节与四川乃至西藏等地沟通的桥梁。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浙江遂安人方象瑛奉旨入川主持科考;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允礼入藏,都曾在蜀道行走。他们由京师出发,踏上穿越秦岭巴山的蜿蜒蜀道,历经风霜,领略千年古道的不朽魅力,在入蜀之旅中分别写下《使蜀日记》《锦官集》与《西藏日记》,留下一段穿行蜀道的传奇佳话。

驰驱吾应尔,未敢说艰辛

方象瑛的蜀道之行,以如椽之笔,细腻勾勒山川之美,又实录战后民生;行至佳景,更即兴挥毫,吟诗作对。

据其《使蜀日记》《锦官集》载,八月初三日,方氏抵益门镇,蜀道之始,地形奇峻,但见“高峰崒嵂,涧水奔流,两山茂林深箐,止通一路。巨石横斜涧中,栈山大抵皆然,特险处各不同耳”,人马行此,恍若微尘,感生命之渺小,自然之伟岸。其所作《入栈》诗曰:“盘曲今朝始,方知鸟道真。峰回似有路,戍远更无人。山势遥通蜀,泉流细入秦。驰驱吾应尔,未敢说艰辛”,亲历蜀道之险,始知“鸟道”非虚,慨叹此道之巧,破秦蜀之隔,虽艰难险阻,亦勇往直前。

初九日,行至观音碥,见“石势怒狰狞,熊虎竞争搏”,又有“危崖峻壁,横列如屏障,凿石为径,下临绝涧,石缺处架木补之,人马相扶以度”,令人胆战心惊。此地原名“阎王碥”,后变为“观音碥”,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陕西抚臣贾汉复煅石开路,昔日崎岖难行之径,化作坦荡通途,地名亦随之更迭。

二十四日,方象瑛西行至盐亭县,巴蜀之路,险峻依旧,而沿途所见,却是一片凋敝凄凉。昔日天府之国,繁华不再,唯余战乱的伤痕,触目惊心,“川北自保宁以下,旧称陆海。明末张献忠屠戮最惨,城廨村镇尽毁。田野荒芜,人民死徙,处处皆然。颓垣废畦间,尤想见昔日之盛。”此番景象,深深触动了方象瑛的心弦,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提笔挥毫,写下《哀川北》长诗。诗中,他追忆往昔之辉煌,痛斥战乱之残酷,更寄望于未来:“十年计生聚,烟火当依然。”祈愿川北重振,再现天府盛景。

探秘西南风情与地理奇观

行走蜀道的旅程中,允礼以细腻笔触,记录沿线山川的壮丽,勾勒沿途的风土人情,流露出对蜀道独特之美的深深眷恋。

十一月二十五日,抵昭化桔柏渡处,允礼笔走龙蛇,将山石奇异风貌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山石文理诡异,垤穴攒簇,呀然嶐然,或尖若筍,或圆若毬,或若悬瓮,或若积瓦,或半圆若洞孔,或斜压若颓崖,或突若虎攫,或隐若狮蹲……”此情此景,彰显蜀地独有的地貌奇观,令允礼目不暇接。

行至绵州,那曾令人“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巍峨山峦渐次退隐,地势渐趋平缓,溪水潺潺,炊烟袅袅,麦苗青青,一派祥和宁静之景,允礼置身这景致中,胸中涌动的是“去险就夷”的畅快与解脱。

十二月初八,允礼于卭州州治驻足,笔下流淌出对蜀地风光的无限眷恋:“自成都迤西而来,瓜畴芋区,野花匼匝,水硙山碓之属,旋转波中,竹高八九丈,林中谷谷鸠鸣,童稚赤足嬉游,余凭轩寄眺,亦忘其为冬序矣。”蜀道沿途,蔬果繁茂,野花遍地,鸟鸣山涧,孩童嬉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北国冬日的银装素裹形成鲜明对比,让允礼沉醉不已。

及至黄泥铺前,允礼穿越了一段令人心悸的旅程。高山之巅,云雾缭绕,本应是壮阔之景,却因“云雾沉黑”“细雨飘潇”而添几分阴森与不安。马蹄在泥泞中挣扎,每一步都显得如此沉重艰难,猿啸狖啼,如同幽冥之音,回荡在幽深的山谷间,令人毛骨悚然。行人心悬一线,屏息前行,生怕一丝声响惊扰这寂静中的恐怖。允礼以笔为舟,生动勾勒出蜀道西段的无尽艰险与诡谲多变。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二月初六,允礼自川藏边陲凯旋。二月望日,王驾驻跸新津县治,于日记中悠然落笔:“宿新津县治,地产獭,民多畜之捕鱼。”水獭穿梭碧波,潜水捕鱼,其技之巧,成为乡间一景,古已有之,展现蜀地人民顺应自然、物尽其用的智慧。

十一月十七日,于废邱关小憩,夜宿南星铺。此间,允礼觉察自海淀迤逦而来,直至凤岭之南,方见翠竹轻摇,似是大自然以竹为笔,勾勒出一幅地域风情的渐变图。续行之间,新津黄水河与金马河悠然横亘,两地人民以竹为媒,巧筑竹桥,横跨碧波,允礼对此奇景赞叹不已,更详加记录竹桥法。

(罗建新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学院副院长,陈荟坪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