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一针还是多针?这可不是拍脑袋的结果
转自:上观新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疫苗接种是保障健康的重要一环。家长们可能会发现,不同疫苗的免疫程序不同,接种次数也有差别,有的只需一针,而有的则需多次接种。这背后,其实蕴含着疫苗免疫程序的复杂逻辑与科学依据。
省流版
1.疫苗接种的剂次安排主要考虑疫苗的免疫原性、病原体的特性等关键因素。
2.部分疫苗开针年龄不同,接种剂次不同。
3.对于多剂次接种的疫苗,制定合理的接种时间间隔,能确保疫苗发挥最佳效果。
4.疫苗接种应按照接种方案或疫苗说明书中推荐的免疫程序及时、全程接种。
疫苗的免疫程序,包括需要接种疫苗的起始月龄、接种剂量、接种剂次、接种间隔、接种途径等有关要求。免疫程序的制定既要考虑机体本身的情况,包括免疫系统的发育情况、暴露于相关疾病的风险以及母传抗体(来自母亲体内的抗体)的消失情况等,也要考虑疫苗的免疫原性和病原体的特性。
决定“打几针”的科学依据
接种的剂次安排,是基于科学研究制定并经实践验证的。它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疫苗的免疫原性
疫苗的免疫原性是指其激发免疫系统产生反应的能力。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免疫原性不同。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作用机制类似细菌或病毒的自然感染,免疫原性较好,一般接种一剂就能提供长期保护。而灭活疫苗,如乙肝疫苗,则需多次接种来增强免疫效果。
2.病原体的特性
病原体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也会影响疫苗的接种程序。例如,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变异,因此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来达到保护效果。
开针年龄不同,接种剂次不同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弱,因此有些在1岁以内接种的疫苗需多次接种,例如13价肺炎疫苗、Hib疫苗以及4价流脑多糖结合疫苗。随着宝宝年龄增长,他们的免疫系统也逐渐趋于成熟,抵抗力不断增强,需要的疫苗总剂次也相应减少。即便同一种疫苗,不同开针年龄,接种程序和总的接种剂次也可能不同。
接种时间间隔的“学问”
对于多剂次接种的疫苗,制定合理的接种时间间隔,能确保疫苗发挥最佳效果。对于一些灭活疫苗或类毒素,第一次接种抗原仅有“动员”抗体形成的作用,还不能抵抗自然感染。第二次接种可引起第二次抗体反应,使保护作用增加。第三次接种可引起免疫记忆反应,使保护力巩固下来。在一定条件下,两次注射时间间隔越长,所引起的第二次抗体反应越强。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在疫苗上市前会进行一系列临床试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选择最优的免疫程序,具体包括接种的次数、间隔时间、接种剂量等数据。所以疫苗接种应按照接种方案或疫苗说明书中推荐的免疫程序及时、全程接种。
总之,疫苗接种剂次数的不同是基于科学严谨的免疫程序制定的。家长们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起坚实的防线。
参考文献:
[1]孙晓冬,董晨.宝贝接种疫苗超实用手册[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
[2]刁连东,孙晓冬.实用疫苗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供稿:廖雨婷
编辑:张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