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战略选择和优势再造,这些专家给出建议
“我们发现,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正在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进行增长。但在这个过程中,地缘政治等因素带来的挑战和问题也在增加。”
在8月15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四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中欧企业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黄生在主持以“整合与融入:企业出海战略的抉择与优势再造”为题的圆桌时这样开场。他提出,咨询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长了13%,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下降了2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在上述圆桌上表示,国际化的道路一定要走,且不能仅以直接贸易出口为主要形式。中企要真正走向海外,不仅在当地要建厂,还要将生态、服务、技术研发等在海外进行布局。其中,合规性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难点之一。国际形势必然是越来越复杂,作为出海“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面对海外各地的限制措施,也亟需从国家层面制定整个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战略,比如出口退税政策有待优化,也可以参考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美国达成的模式,即每年给予一定的出口配额,如超出配额,就转为到当地建厂和打造产业链。
陈士华认为,中国汽车行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只要彼此抱团,不内部进行恶性竞争,在海外的发展必然能取得好成绩。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杨钧在过去十年里见证了中国出口跨境电商从无到有,从行业新业态发展到行业新常态的过程。他认为,出口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有两大重要驱动因素:一是在需求侧,全球电商在整体零售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体量也巨大;到2027年,全球电商规模将达到8万亿美元;二是在供给侧,中国供应链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能力是底层驱动力,而快速研发能力和敏捷制造能力则造就了中国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在帮助中国各品类品牌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杨钧也观察到,当一家中国企业变成一家全球企业时,不可避免面临“组织的出海”的课题,因此,创造出一套适应全球环境的企业文化也尤为重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法国依视路会计学教席教授许定波表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要利用全世界的资源,以开阔的胸襟拥抱全球竞争和合作。
对于中企的全球化运营,他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全球化有其阶段性,企业出海在不同的阶段要注意关注不同的问题;二是调研各区域市场的差异,关注地区和国别风险的特点;三是分析如何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比如完整的生产和供应链体系等,为当地赋能;四是在治理海外公司时,要控制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系统以及业绩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当地团队的创造力,融入当地文化,成为一个好的“当地企业公民”。
黄生在这场圆桌的最后总结称,全球化与本地化是相生相融的,也可以归结为六个字,即共存、共生、共益。基于此,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