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2024-08-16 19:06:17 - 新周刊

2012年,金宇澄的《繁花》横空出世,小说体量庞杂却语言简省,杂以沪语,描摹了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上海众生相,引起文坛轰动,此后畅销十数年。

今年初,电视剧《繁花》热播,引发全国讨论,达到了沪语电视剧在过去数十年都未曾达到的超高热度。导演王家卫评价《繁花》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图》,代表了上海的精气神。胡歌、马伊琍等一众上海演员腔调十足的演绎也给电视剧锦上添花。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故乡是文学创作永恒的母题。贾平凹的商州棣花、迟子建的北国雪野、阿来的川西高原、毕飞宇的江淮水乡、莫言的山东高密……几乎每一位作家的文学版图,都有一块属于故乡的位置。而作家们书写的,不仅是那片记忆中的土地,更是土地上的普通人。

最近,一位上海74岁爷叔出了圈。他叫沈东生,去年底至今,他在番茄小说上用上海话创作的小说《上海人吃泡饭》已经连载了40万字,成为网文作家里独树一帜的存在。

退休前,沈东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当了41年的化妆造型师,参与过《鲁迅》《三毛从军记》等多部电影的创作,与姜文、陈道明、濮存昕、章子怡等多位知名演员有过合作,还曾获得过2次金鸡奖“最佳化妆奖”和1次中国影视“化妆金像奖”(为中国影视化妆界最高荣誉赛事)。今天,我们在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名人墙上,都能找到他的名字。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退休后,他开始逐梦网文圈,文学成为他的新事业。上海弄堂里的邻里故事、旧时代上海人的日常生活、风俗世情,被沈东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痕迹,沉淀为一代人的上海记忆。他一字一句地写下自己心目中上海小人物的故事,延续着沪语写作的珍贵传统,也解锁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不断收获着新奇和满足。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弄堂拆了,

他把记忆里的人写成书

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往往能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

同样是写上海,小说《繁花》中,一句“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揭开了上海三代人市井生活的巨幅画卷;《长恨歌》用事无巨细的日常生活和家长里短,表现出隐匿在上海弄堂里的爱恨风情,谱写出一部旧时繁华的上海史诗。

沈东生从小在上海弄堂里长大,邻里之间朴素的生活与善意,是他对弄堂最初的印象。

弄堂里人和人的感情很特别——邻里之间的感情直接、没有修饰,但是很强烈。他记得小时候下雨,家里人都去上班了,也完全不用担心晾在外面的衣服,因为邻居会帮你收好、叠好,等你下班后送过来。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弄堂里的每家每户挨得很近,邻里之间也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吵架,甚至打起来。吵完、打完之后,不需要由谁从中调解,今天这家烧了馄饨,端一碗到那家去;那家煮了汤圆,送一碗到这家来,大家的关系自然而然又好了……这样的生活,沈东生过了十几年。

泡饭则是弄堂日常生活的具象化。旧时不太富裕的上海人,早晨着急上班、上学,会盛出隔夜冷饭,倒上热水一煮,或者直接用开水一泡,一碗下肚,浑身热融融,配上点酱瓜,一顿早饭就“对付”过去了。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弄堂里的人物都是很小的小人物,他们做的都是很低层次的活儿,生活得也并不富裕,住的房子也不是很宽敞,他们追求的东西并不那么伟大或者高大上,但是小人物也有爱,他们也有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弄堂邻里的和睦与互相关怀一点点印到沈东生的脑子里、渗进他的心中。

如今的上海逐渐失去这些文化标志,好多弄堂已被推土机荡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的高楼大厦,邻里关系被隔绝在一道道铁门之外。上海话也逐渐衰落、弱化,很多上海话中的特有词汇已被北方方言所取代,大多数上海年轻人已经不会说上海话,很多人担忧,可能几代人之后上海话就会消失。

前阵子,沈东生听说他原来住的上海天通庵路的弄堂即将拆迁,在临拆迁之前,他特意回去看看。没想到的是,那些在弄堂口、倚着墙壁坐着的老人,还能叫出他的名字,记得他小时候的样子。沈东生受到极大触动,瞬间燃起了书写他们的欲望。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上海人吃泡饭》的第一章《弄堂的风波》就是从“吃泡饭”开始讲起,宁波女人、汪家好婆、黄伯伯、张老师、肖光棍等一众人物逐个登场,生动地汇聚出弄堂里的烟火气。“骨子里还是对上海小人物生活的再现,我是通过写泡饭、吃泡饭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展现着一个小人物的世界。”沈东生说,这是他写“吃泡饭”的原动力。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退休之后,他开启B面人生

与大多数50后一样,沈东生成长于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他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粮食不够吃,天还没亮,外婆就带着他们兄弟几个,搬着小矮凳,去点心店门口排队买粥喝,因为当时粮食只能定量买,粥不用定量。那个粥的味道,他到现在依然难以忘怀。“无论以后的生活如何变化,一个人是没法忘记过去的那种境遇的,那些点点滴滴都在我的心里边。”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年轻时,他去纺织原料公司的仓库干码头上的活——一个棉花包重达两百多斤,他需要一个个扛起来,运到指定位置,像盖房子一样,一层层堆起来,“累得不得了”。这样一干,就是五年时间。

六月份的酷暑里,他在烫手的铁皮船舱里干活,每天十几大碗盐汽水“咕噜咕噜”灌下去,全部化作身上的汗、衣服拧出的水。但他照样把活干好了,没有朝谁低过头。

在码头干活时,他曾见过一个老师傅,抽烟会把烟屁股抽完,对生活的勤俭刻到了骨子里。但也正是这样一个人,后来为了家庭和孩子,戒烟戒酒。

艰难困苦磨炼出沈东生日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而这些小人物的生活细节则被写进他的小说中。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沈东生考上上海戏剧学院舞台人物造型设计专业,从此走上影视道路。从上戏毕业后,他成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化妆造型师。41年的职业生涯,沈东生在中国影视的长河上留下的作品不胜枚举。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退休之后,养家糊口的事情放下了,他突然觉得无所事事,陷入短暂的迷茫。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沈东生总觉得还有些事情可以去做,于是他拾起笔,开始写小说。

年轻时,沈东生就是一个文艺青年。在他那个年代,外籍书很难弄到,他曾向同学借来一本《基督山伯爵》,对方要求他第二天早晨归还,于是他当天晚上没有睡觉,把一整本书看完了。

后来,随着阅读半径的拓宽,他喜欢上了川端康成和王安忆,前者文字中那种淡淡的、隐隐约约又很有味道的情绪,需要他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就像喝茶一样。那些年轻时读的书,冲击着他的精神世界,也培养了他对文学最初的喜爱。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他也写过小说、诗歌和散文。20多岁时,沈东生在《萌芽》上刊发了一篇有关“李家阿婆”的文章,讲述的是忙碌一辈子的李家阿婆,年迈之后成为空巢老人,盼望着儿子回来看看自己的故事。沈东升觉得:“每个人的创作都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有它的思想基础和情感支撑。”

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默默缔结了沈东生和写作的缘分。

年轻时的艰苦奋斗,给他一种感觉:做任何事情,只要他努力了,总能做好。“有时候,我觉得好像碰到难处和瓶颈了,只要认真地反省、总结、提炼,不被这种突然的迷茫吓倒,总能够走过去。哪怕是再深的河水,哪怕是再高的山峰,我都能够登上去。”

沈东生对写作的态度亦是如此。虽然现在网文写作似乎是年轻人的天下,他的写作题材也不是当下最热门的,但沈东生不信邪,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写出一些让读者喜欢的作品。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曾经的“文艺青年”们,

“网上冲浪”逐梦

沈东生一般在两个时间段写作,早晨起来之后、午休过后。有灵感时,他拿起手机就写,有时能写一两个小时,有时会卡壳,就歇一下,不强求自己必须更新。每隔三四天,他就会在番茄小说上更新三千到六千字。

“尽管我已经到了这个年龄,还是一直在努力写作,纯粹是出于对文学的一种爱好,对这些人物的怀念、怀旧。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怀旧很时髦、赏心悦目,但其实怀旧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过滤而已。过滤之后,坏的东西没了,剩下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你不去写它,还能写什么呢?所以我在怀旧的心态下去写那些东西,我相信我肯定会写得让自己满意,会向那些过去的人物致敬,也能让那些不了解的人了解那段历史。”沈东生说。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在番茄小说上,像沈东生这样的中老年创作者还有很多。

今年4月份,曾有媒体报道番茄小说作者飞扬的故事。飞扬笔名“雷电女超人”,55岁,目前在番茄上同时更新着多本书。

飞扬上学时就开始写作,曾经投稿过文章,并获得过一些稿费。然后,生活的磋磨没能让她走上文学之路。退休之前,飞扬在化肥厂当过工人,在餐馆洗过盘子,在饭店刷过马桶,也曾经历过一段不幸的婚姻。

她从小就有一个“超人梦”,经常在梦里成为超人,行侠仗义、拯救人类。今年初,她在番茄小说上给自己取名为“雷电女超人”,开始连载网文小说,梦境成为她小说灵感的来源。此外,她还通过小说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消防员等英雄的致意,“希望通过小说,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活动”。网文写作成为她平凡生活的一个精神出口。

“老贼”人生的前46年,一直混迹在音乐圈,做过音乐、跑过夜场、开过培训学校……2020年春节,他偶然开始在番茄小说上连载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目前他已发表五部作品,累计创作830余万字,拥有近20万粉丝。写作让他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以及更自由的时间。

2023年5月,他与兄长带着年过七旬、脑梗偏瘫的父亲,从大连出发,踏上一场环游半个中国的旅程。42天,11个省,30座城市,总行程9663公里,他将这场旅行上的见闻写成游记,更新在番茄小说上,被很多读者看到,收到了很多暖心的评论。

沈东生、飞扬、“老贼”……他们是一代“文艺青年”群体的某种代表。在他们年轻时代,信息传递尚不发达,他们的文学梦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放弃。在重新获得闲暇后,番茄小说等阅读平台的兴起,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沈东生在番茄小说上连载的网文《上海人吃泡饭》。

文学创作、阅读的形式变了,但内核并没有改变。网文小说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和精神内涵上都在不断朝着文学经典靠近,创作者观察生活和自我表达的意识也没有丝毫削减。

作为番茄小说的用户和创作者,沈东生认为番茄小说消除了很多创作束缚,让作者与读者相拥的机会变得更多了,作者也有了更大的天地去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这些优势是传统的杂志社和出版社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上海话写作的出现,体现了网络文字内容和创作生态的多样性。在这里,一切关于文学的可能性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无数怀揣文学梦和创作欲望的普通人,都可以尽情书写自己内心的世界,并通过互联网、一块小小的屏幕,飞入千家万户,让更多人看到。

金牌电影化妆师,退休后在网文里复刻旧时上海

作者:赵皖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