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养老院”遍地开花 暂时“躺平”只为重新出发?
近段时间,“青年养老院”成为新兴话题。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打造的“养老院”,吸引另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此喝咖啡、聊天、种地、晒太阳……进入所谓的“养老”状态。据了解,这是一种面向年轻群体的新兴休闲与社交场所,它打破传统养老院的概念,并不具备实际养老服务的功能,“青年养老院”通常位于风景优美的乡村或拥有良好生态优势的郊外,给年轻人提供暂时远离都市高压环境、放松心情的空间。
为什么“青年养老院”的概念会遍地开花?会“毁掉”年轻人吗?
火速流行慢节奏生活吸引年轻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上海、北京、甘肃、河北、湖北、黑龙江、山东、广西、云南、广东、福建等多地都有已经开放的“青年养老院”。有的是在民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有的则是在刚租好的地方现招入住者。
与传统民宿和出租屋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青年养老院”包食宿,提供茶室、办公区、阅读室等,还有插秧、钓鱼、喂鸟、种地、捉鸡等户外体验活动,通过慢节奏生活吸引年轻人,每月所需价格多在1000~2000元。
同时,这些“青年养老院”还提供以工换宿、以工换饭的机会,以劳动换取食宿便不再需要额外交钱。例如,上海青浦区馋溪小院主理人欣恩就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招募帖,评论区不少人询问换宿换饭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对此,她答道:“会做馄饨、上海葱油饼,动手能力强、体力好、有创意的都行。”
除了提供硬件设施,“青年养老院”也会策划沙龙、艺术展、读书会、音乐会等活动,还会组织徒步、登山、跑步、骑行、骑马等深受年轻群体喜爱的户外活动,为入住青年举办手作、手办作品售卖小市集等。部分“青年养老院”倡导“共创、共享、共建”理念,通过招募共创主理人,尝试共同打造文创、咖啡、创作、民谣、创业、农业种植等为一体的青年人共享社群空间。
沉浸体验
“养老院”几乎每天满客
青石板路、白墙黛瓦交相辉映,院内绿植苍翠、繁花盛开,四周环境充满古典韵味……在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先锋村,一家新中式建筑风格的“青年养老院”坐落于此。
这个月中旬入住的市民小徐,正在院内茶室与刚认识的“养老”青年们一同喝茶畅谈。今年35岁的小徐说,自己平时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不好,想找一个安静、无拘无束的地方休息。
“这里环境很舒服,每天不用刻意同别人打交道,能让我很好地放松下来。”小徐说,他打算住到8月中旬,再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记者观察到,像小徐这样的年轻人并非少数,他们纷纷来到这家“青年养老院”寻求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平衡。而这也恰好契合了创始人JiuJiu的初衷。
“我今年30岁,在城市里上班7年了。每天两点一线、朝九晚六的生活循环往复,让我身心疲惫。”起初,JiuJiu只是想在周末找个地方散散心,但后来她发现有这种需求的人还有很多,于是萌生了创建一个专为年轻人提供休息空间的想法。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就此诞生。
JiuJiu告诉记者,今年5月16日营业至今,“养老院”几乎每天都是满客状态。“来这里的人就只负责休息!”JiuJiu说,年轻人可以在这喝茶弹琴、临摹书法、体验扎染、钓鱼捕虾、赏荷摘果。
建立社群
打造共同成长的家园
在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扯旗社区玫瑰新村的“先知青年养老院”,这种“养老”模式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晨起打太极、站桩,中午一起采购食材、烹饪做饭,傍晚在乡间散步聊天,隔三岔五举办主题活动……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通过共同生活、互相支持,建立了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社群。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90”后创始人Yuki说,这里的每位成员都有各自的专长。“我们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这种多元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也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社群贡献一份力量。”
“我希望这里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促进个人成长、增进人际交流的平台,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Yuki说道。
在这家“青年养老院”生活过的许多年轻人,有的休息调整后选择继续出发,有的则选择留了下来。
奇花曾是一名家庭主妇,起初只是想和孩子来休息放松一下。然而,“青年养老院”带给她的,远超预期。“每天大家一起吃饭、交流学习。看到彼此的闪光点时,就会毫不犹豫称赞,这些积极正向的鼓励让我越来越有自信。”
于是,奇花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留在“青年养老院”,成为一名管家。她平时主要负责院内的清洁、准备饭菜,帮助新伙伴尽快适应环境,“希望用这种幸福、积极的能量鼓舞每一位来这的年轻人。”
入住青年
拾起了对生活的热爱
“哪里有青年人也能住的养老院?真的不想上班了。”有不少人坦言就是奔着躺平才去的“青年养老院”。这个火热的新事物让小谢也萌生了兴趣,于是他选择入住了兰州的一家“青年养老院”躺平晒日光浴。他分享道:“在这里可以用各种姿势躺平,对抗现实生活的焦虑,可以什么都不做,只发呆休息。”
除了年轻人,像网友“彼岸花”这样的中年人也对“青年养老院”感兴趣,他曾利用周末在“青年养老院”小住过两日,却不是奔着躺平去的。“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家庭、孩子,日复一日,难免疲惫。我在这里拾起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忙碌的生活和解。”他表示,“此养老非彼养老,并不是无所事事的摆烂,而是在乡野间肆意地做自己,在山水间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往。”
小舒原本是“大厂螺丝钉”,今年3月决定离职做数字游民。离职后的第三个月,她住进了“青年养老院”。“还没确定下一个落脚点前,我选择来这里体验一种新生活。”这里四面环山,民风淳朴,可以在河里舒服地泡脚,还可以爬到山顶俯瞰村子的全貌,还能去山上割草喂羊。
小舒在“青年养老院”的一天往往是这样的——早晨漫步于古朴的村落;午后则在慵懒的阳光下享受下午茶时光,用茶具泡茶,手冲咖啡,再啃几块和夏天绝配的冰镇西瓜;太阳快下山时,用随处可见的石头砌猫窝,直接变身泥瓦匠,捡大大小小的石头做彩绘。
“我在这里不仅体验到了新农村的生活,还解锁了不少生存技能。”据小舒讲述,他们在“青年养老院”的日常充满了简单而纯粹的乐趣:自制饸饹面、用传统大铁锅烹煮食物、围炉烤红薯,夜晚还可以在星空下畅谈人生理想。然而,她也直言“青年养老院”尚处于需要不断完善的阶段,“如果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不健全,可能会给居住者带来一些不便。”
网友热议
担心让年轻人不思进取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对“青年养老院”持有不同看法。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承受巨大生活压力的青年提供了暂时逃离现实、放松身心的机会,是自我疗愈和充电的过程,帮助年轻人在休闲中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和动力。
另一部分网友则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躺平文化”的体现,担心会促使年轻人逃避社会责任,不思进取。他们担心年轻人在这种环境下失去斗志,变得过于安逸,甚至可能被误解为对生活缺乏积极态度。此外,有人质疑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担心商业化运作会冲淡其原有的精神内涵,变成消费主义的“流量噱头”。
争议的核心在于这种模式是否真的能帮助年轻人解决问题,还是仅仅让他们暂时逃避生活压力。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奋斗价值观的挑战,担心这种“提前养老”的生活方式会成为社会风气的不良导向。关于其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争议点,如何平衡盈利与公益,避免变成商业化的消费陷阱。
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成新的创业方向,视它为“血赚的小众赛道”。记者在某个“青年养老院”群里看到,有400多名网友对这一新赛道有着浓厚兴趣,在群内讨论和咨询“青年养老院”创业相关事宜。
专家看法
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在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明亮看来,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大,每个人都有换个环境来释放压力、满足内心价值追求或获取新能量的需要。
“可以把‘青年养老院’看作一个驿站,青年人在这里重新积蓄力量,做好再出发的准备。大家抱着相同目的而来,一定程度上能形成一个更纯粹的社群,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自我疗愈。”明亮说道。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京澜对此持同样的看法。“这个让青年人聚在一起‘抱团取暖’的地方,能让他们换种方式来面对和解决生活和情感上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她建议“青年养老院”提供一些心理方面的辅助,为年轻人赋能,让他们在休憩之后有重新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勇气。
随着“青年养老院”的迅速走红,有业内人士认为,其或将成为又一个创业风口。
“在某种程度上,它精准对接了当下青年群体面临的职场和生活压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放松环境,这种市场供给的创新正是当前社会需求的体现。”但明亮也表示,“青年养老院”发展核心在于内涵建设,应更多关注如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营造适宜的环境,以满足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运营上,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复制传统商业模式,需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家胡光伟对此表达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他认为“青年养老院”虽可让年轻人暂时逃避现实的压力,却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长远来看,它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市场需求是否稳定。如果需求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临困境。”
综合四川新闻网、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