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靠代工、一半收入搞营销”,裁掉品牌部的蕉下还怎么让中产买单?
来源:Vista氢商业
做防晒衣那个蕉下,把自家品牌部门一锅端了。
8月14日,有消息称知名防晒品牌蕉下撤裁品牌部门,市场部并入销售部。8月15日,界面新闻咨询蕉下客服热线,接线员称目前公司运营一切正常,前述调整属于正常的组织架构调整和升级,“新成立的部门叫作‘公共事务部’,正在陆续招聘相关岗位的人员。”
不少业内人士猜测,此次品牌团队被裁撤和蕉下两度冲刺上市折戟有关。
据蓝鲨消费报道,蕉下刚被裁撤、合并的公关、市场团队曾服务泡泡玛特、奈雪的茶等港股上市公司,蕉下将他们引入,应该是为了冲刺港股上市,毕竟这个团队有完整的上市公关经验。如今整个团队被“优化”,应该跟港股上市不力有关。
创立于2013年的蕉下,最初以防晒伞打入市场,那年一把售价200元的双层小黑伞横空出世卖成爆款,助蕉下获得高客单价的胜利。后来,蕉下不断扩张产品品类,推出防晒服、袖套、面罩等防晒产品,覆盖女性、儿童、男性全人群。
“防晒就是防老”的口号,被蕉下推广成当代新常识。全国气温节节高升,蕉下的生意越做越好,三十多度的盛夏里,街上女生清一色穿他家的灰色防晒斗篷,把自己捂得密不透风。
此外,蕉下还开启了在户外领域的探索,逐步渗透至包括城市生活、休闲运动、旅行度假、踏青远足在内的用户使用场景,靠主打“高颜值+黑科技”的方式,俘获了不少中产。
然而,短短11年就成为国内第一大防晒品牌的蕉下,IPO之路却相当不顺。
2022年4月8日,蕉下首次在港股递表,冲刺“中国城市户外第一股”,由于后续没能取得进一步进展,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
当时招股书里年入超过24亿元的蕉下,就避不开新消费的困境:卖着最贵的产品,盈利却少得可怜。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蕉下的毛利分别为1.92亿元、4.56亿元及14.22亿元,同期的总毛利率分别为50.0%、57.4%及59.1%,2021年的毛利率直逼六成,然而以2021年为例,蕉下的净利润率不足6%,与毛利率相差约10倍。
是哪部分支出让蕉下花了大价钱?答案是营销和广告。
蕉下重营销是个被盘包浆了的问题,之所以能从对手林立的市场脱颖而出,也要归功于这家公司深谙流量之道。先是通过李佳琦等明星达人种草带货,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电商直播打响知名度,又瞄准高流量的国民明星,官宣周杰伦、杨幂为双代言。仅2021年,蕉下就合作了超600名KOL/KOC,商品信息遍布网络,被戏称是“防晒界的完美日记”。
而巨额的营销费用也让蕉下大出血,招股书显示,蕉下近一半的收入花在了营销,其中广告投入就占去了四分之一。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蕉下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25亿元、3.23亿元和11.04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32.39%、40.69%和45.86%,相当于一把售价百元的防晒伞,2019至2021年,蕉下分别要拿出32元、41元、46元来做推广。2020年和2021年,营销费用分别同比增长159%、242%,远高于营收增长。
不过,这一情况在2022年开始出现转变的苗头。
在首次递交招股书失效后,蕉下又于同年10月10日第二次递交招股书。招股书显示,2022上半年,其广告及营销开支占收入比重,相比2021年上半年的23.0%大幅下降至11.9%;同时22.1亿元的总营收,同比2021年上半年的12.19亿元,增长81.3%;净利润为4.9亿元。
不过,截至目前蕉下再也没有更新招股书,蕉下2022年、2023年、2024年上半年的经营数据不得而知。
有行业人士认为,蕉下同大多数新消费品牌一样,都是通过重资营销来以最快的速度打造爆款、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这种做法也使得这类新消费品牌较为依赖营销,产品本身的生命力不够顽强。
蕉下常被吐槽的问题,还包括在大手笔营销的同时,研发占比相对较低,“黑科技”不够黑。
和营销费用的攀升相反,蕉下研发费用连续三年走低。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蕉下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990万元、3590万元和7160万元,仅为同期营销费用零头,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4.6%和3.0%。
蕉下说自己“自研推出L.R.C涂层技术、全向推拉蜂巢技术、静音蜂巢技术、AirLoop面料、原纱防晒技术以及FlexCore轻量鞋底技术等六大核心技术”。然而实际上,AirLoop面料几乎所有的户外运动品牌都用。
蕉下的172项专利中,外观专利147条,占比接近70%,发明专利仅占10%。人民网就曾发文质疑:“蕉下的官网,‘科技’二字频出,但含量到底如何?”
此外,“代工生产”是另一重隐患。
招股书里提到,蕉下并没有自建工厂,而是采用OEM代工模式。截至2021年,蕉下与166家合约制造商达成合作,这些代工企业的合作也并非独家,合约为一年一签。
代工模式虽然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但也存在劣势。一方面,代工模式无法形成规模化,成本会由代工厂商主导,最终产品价格会被代工成本挟制;另一方面,代工模式较难把握品质,不少消费者吐槽蕉下的出品质量不稳定,买回来的雨伞竟然数根伞骨骨折,防晒衣防晒指数不达标、掉色,防晒口罩没有想象中好用等等。
而今,也许是为了解决旧问题、谋求新的发展之路,蕉下忍痛改革。公关团队一刀切,做市场的被拉去干销售;靠“品牌”起家却裁撤“品牌”,难怪网友纷纷感慨,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
编辑|橘总
作者|1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