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青年》封面故事 | 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来了

2023-09-16 14:54:16 - 中国青年杂志

开场白:封面里的人和事

朋友!您知道《中国青年》吗?它是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且仍在出版发行的红色主流期刊。它从1923年向我们走来,到今年10月20日就整整100岁了!

“百”在人文意识里有着很深的含义,无论人与物,一旦进百总是值得念叨念叨的。这部历史悠久的期刊给人留下的时代记忆莫过于纸页上的文字,然而,封面有别于文字的律动感几乎让我爱不释手,仿佛每一本都在生动地讲述着里面的人和事。

《中国青年》曾三次停刊、三次复刊。从1948年第二次复刊起,《中国青年》首次采用照片做封面,这时的封面才有了故事。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发展,特别是1966年之前的18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杂志的面孔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态:解放战争、开国盛典、新政协、新宪法、经济建设;领袖与青年、英雄与模范、知识青年、艺术家和运动员,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中国青年》最具代表性的时代记录,是值得回述的。

这些封面所处的时代早已远去,里面所反映的事件和人物也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因此,为尘封多年的封面附上时代说明,探究当年的遗闻轶事,就成了我特别想做的事情,不仅是对这本杂志的钟爱,也是对时代封面的欣赏和回忆。

那么,“封面上的故事”也将以简要的情节和稚拙的文字,遵循历史的本源,对封面内容不做分类,以出版时间为序,不加或少加评论,不求绚丽的文采和无味的政治辞藻,以一种诚恳和责任,拂去封面的积尘,让这部百年期刊静静讲述那远去的故事。

为纪念《中国青年》创刊100周年,即日起,我们在《中国青年》全媒体推出“早期《中国青年》封面故事”专栏,首先解读《中国青年》1948—1966年之间的封面故事,以飨读者,欢迎读者与我们联系或在“中国青年杂志”微信公众号留言。

专栏主持人:方浩然

早期《中国青年》封面故事④

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来了

早期《中国青年》封面故事 | 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来了

1949年1月29日是农历己丑年春节,平津战役总前委和国民党北平守军傅作义部队达成协议,北平和平解放,使这座古城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考虑到不影响城内老百姓过春节,协议于1月31日开始生效。

1月31日下午,傅作义的部队和人民解放军举行换防仪式,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依照和平解放协议开往郊外,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接管了北平防务,进入北平主要街道。

在1949年2月28日出版的《中国青年》第4期的封面上,是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部队包括装甲部队、摩托步兵、炮兵、坦克部队、骑兵、步兵在内的3万余人盛大的入城式。北平各界举行不同形式的欢迎活动,全市商界自发减价一天以示庆祝。很多工人、学生天刚亮就来到前门大街,八千多名铁路职工、两千多名清华和北大的师生,更是从头天晚上就赶到城里,激动的青年学生爬上炮车高呼着“庆祝北平解放”“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口号,人们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

一时间,街道上挤得水泄不通,广播车的扩音器响着:“亲爱的同胞们!北平得到了真正的和平,我们盼望的人民解放军进城了!他们带来了人民的胜利……”人们的掌声、口号声轰然爆发,五彩的小旗纷纷抛向天空。

入城部队从永定门进入,绵延不绝,前队出了和平门,后队还没进永定门。接受首长检阅后,部队分成多路向市区其他方向前进。

为了机械化车辆有序进入北平城,在入城式之前,装甲部队还进行了几次演练,从丰台路口到五棵松之间往返多次。正月的北京寒风凛冽黄尘四起,演练的战士们个个弄得灰头土脸。要进城了,部队要求战士们抓紧时间刷洗棉服、整理军容风纪,大家都非常兴奋,还以为入城式之后可以在北平休整几天,没想到部队在城里转了一圈,就返回天津整训,准备南下了。

装甲车小小的窗口如管中窥豹,满眼是兴高采烈的笑脸和学生们塞进来的传单,这些可爱的战士来不及看清北平什么样,又开赴解放全中国新的战场。

毛泽东在后来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北平入城式是两年半战争的总结,北平解放是全国打出来的,入城式是全部解放军的入城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