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北京日报》的农业合作化宣传工作

2023-10-26 04:00:32 - 媒体滚动

转自:团结报

20世纪50年代《北京日报》的农业合作化宣传工作

□ 张保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尤为重视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农业合作化宣传。作为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在农业合作化宣传方面是一面战斗的旗帜。报纸作为文字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强调语言运用准确简练、通俗易懂,文章中心突出、生动形象与合乎逻辑,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读者群体,增强宣传动员效果。因此,在京郊农业合作化宣传动员中,作为北京地方党和政府的喉舌,《北京日报》既顾及农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从京郊农村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农民群众现实的接受能力、愿望和要求。同时,报社的领导和新闻工作者,凭借着走“群众路线”的经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取得了积极的宣传成效。

内容的贴近性

结合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开展针对性宣传

宣传是一种双向性的交流和影响,强调宣传内容的时效性与贴近性。因此,《北京日报》在宣传京郊农业合作化时,善于围绕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准确地向干部群众开展针对性宣传动员,诸如互助组阶段的爱国丰产宣传,初级社阶段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宣传,以及向高级社过渡阶段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宣传。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抓住农业合作化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而且避免农业合作化宣传内容的空洞性,使报纸的宣传内容跃然纸上,增强宣传动员的鼓动性。

第一,关于爱国丰产的针对性宣传。受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影响,农民群众普遍以个人或家庭为中心展开生产,他们往往首先关注到的就是自己的经济生产活动。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家国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不能够很好地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因此,《北京日报》从创刊伊始就敏锐地注意到该问题,并在1952年底至1953年初大量报道农业合作化中爱国丰产的成功经验,诸如《郊区农民开展选种运动 已选出优良品种五十多万斤》《丰台区张仪村展开丰产竞赛并向全区挑战一天缴完公粮》《郊区农村评比工作推动丰产运动 农民展开学习先进经验的热潮》。以《郊区农村评比工作推动丰产运动 农民展开学习先进经验的热潮》为例,通讯作者生动描述在评比运动中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如丰台区农民参观了殷维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庄稼以后都说:“这样的庄稼咱真比不了,可得向他们学习。”所以,在秋后评比以后,全郊区组织起来的农户大大增加了,由夏季的36%上升到56%。

第二,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针对性宣传。1953年下半年,在当时的京郊农村地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已经开展3年多时间,开始逐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为进一步推进京郊农业合作化,《北京日报》抓住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宣传的重要契机,展开连续性的宣传与报道。在具体的针对性宣传中,《北京日报》的宣传特点主要是刊载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文件和开辟“大力宣传与认真学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解答”“为了祖国建设把粮食卖给国家”等专栏。例如,在“为了祖国建设把粮食卖给国家”专栏中,先后发表《我要把多余的一千来斤粮食都卖给国家》《政府就像摸透了我们的心一样》《合作社宣传购粮政策做好供应工作 右安门乡农民踊跃把余粮卖给国家》等一系列文章,对开展粮食统购统销原因、方法、结果等问题均有反映。

第三,关于《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的针对性宣传。1955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决定从机关、工厂、学校抽调350名干部,通过为期8天集训学习,组成近千名的宣传队下乡宣传,其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就是重点宣传内容之一。因此,《北京日报》积极报道两个文件在京郊农村的学习情况,试图通过他者言说吸引更多的干部群众学习文件、领会文件精神,自觉主动地加入高级生产合作社。例如,1955年12月3日,《北京日报》刊载丰台区太平桥乡宣传员向农民逐段读毛主席报告的经过。太平桥乡挑选22个有阅读能力、经常参加社内劳动的党团员、积极分子(经过训练),分配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8个生产队和社外农民群众中,利用生产休息时间向社员和社外农民群众宣传报告和决议精神,产生良好效应。类似上述的报道,在同一时期的《北京日报》上还有很多。

手法的多样性

丰富报道题材和各种专栏做到生动性宣传

宣传要具有吸引力,不仅是宣传中艺术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影响宣传对象的观点、态度的重要前提。在京郊农业合作化宣传中,《北京日报》的报道内容不仅具有针对性,形式多样亦不乏生动。具体来看,《北京日报》主要通过读者来信、通讯员文章等途径丰富农业合作化的报道题材;就专栏版式而言,开辟以“社论”为代表的长期性专栏和其他的短期性专栏;在编排手段上,通过大量整版的新闻照片展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业合作化宣传动员。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北京日报》为达到宣传动员的生动性效果所作出的尝试与努力。

第一,通过读者来信、通讯员文章等方式丰富农业合作化的报道题材。在京郊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通过对《北京日报》“读者来信”栏目和通讯员文章的梳理,不难发现,“读者来信”栏目的主要投稿群体之一就是京郊农民群众,同时分派在各乡村的通讯员大都积极将农业合作化的最新消息反馈回报社,这些都为报纸的农业合作化宣传动员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1954年1月13日,《北京日报》在“读者来信”栏目刊载东郊区南皋乡五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郑明退社后又回了社的故事。在来信中,通讯员马海水生动地记录郑明思想前后的艰难转变过程和社长对他的无私帮助。最终,郑明在重新入社后表示:“我今后在合作社一定更加努力生产,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在这里,《北京日报》试图借助大众呼应与他者言说的手段丰富农业合作化的报道题材,增进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交流,扩大宣传动员的影响力。

第二,开辟以“社论”为代表的长期性专栏和其他的短期性专栏。就专栏版式而言,一方面,《北京日报》经常在第1版通过社论的形式开展农业合作化宣传动员,先后发表《向生产战线上更大的胜利前进》《领导农民走大家富裕的道路》《积极领导郊区农民稳步走社会主义道路》《为胜利完成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计划而奋斗》等一系列文章,试图将晦涩难懂的理论阐释转化为通俗化的表述,吸引更多乡村读者群体;另一方面,善于根据运动形势的发展策划一些临时性的专版或专栏,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报道,如第3版“做好全面规划,发展农业生产!”就是为配合转变为高级社后的远景规划而设立的专栏。1955年12月24日第3版的“做好全面规划,发展农业生产!”专栏集中刊载《怎样作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发展农业为中心的长远的生产规划》《黄安坨的美好远景——黄安坨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远景(一九五五—一九六七年)规划》《向美好幸福的生活前进——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作出全面规划》《七年后的田村乡将是这样的》等一系列文章,试图通过生动形象的远景规划,激发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巩固刚成立的高级生产合作社。

第三,通过大量整版的新闻照片展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业合作化宣传。《北京日报》在农业合作化宣传中,十分重视编排手段的丰富性,不定期在版面中穿插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新闻照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新闻图片的内容大多涉及苏联集体农庄、国内工业建设成就、京郊农村丰收、加强工农联盟、春耕生产和妇女劳动等,有很多时候常常一整版都是新闻图片。例如,1953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第4版就以《京郊农村的丰收》为题,整版展示当年京郊农村秋季大丰收的场景。还有,1954年2月6日以《加强工农联盟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题,整版刊载工业化成果在京郊农业生产中被广泛运用的场景。在这里,生动形象的新闻照片展不仅照顾京郊干部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而且更容易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进而有助于增强报纸中农业合作化宣传动员的效果。

语言的通俗性

根据宣传对象的文化水平进行广泛性宣传

在土地改革完成后,京郊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其中文盲或半文盲数量占了很大一部分。截止到1952年7月,根据北京市委宣传部的统计,大约在京郊农村中的文盲或半文盲数有17万人。因此,《北京日报》在农业合作化宣传中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尤为重视语言的通俗性问题。一方面,《北京日报》的报道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为京郊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北京日报》的通俗性还表现为善于学习群众语言,积极建构底层叙事话语体系。这二者之间联系密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北京日报》通俗性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报道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为京郊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北京日报》在农业合作化宣传中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叙事文章,都没有堆砌辞藻、卖弄文采之嫌,而是力求实事求是,朴实中肯,尽量让京郊干部群众读着顺口,容易接受与理解。为加强报纸宣传语言的通俗化,该报还把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一些社论等重要稿件,用更通俗的笔法把主要意思写出来,以适应文化水平较低的京郊干部群众的需要。例如,1955年11月3日的《依靠党的农村支部,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一文就是转载《人民日报》的社论。在这里,《北京日报》不仅没有照搬全文,而且还结合京郊农村党支部的发展情况进行通俗化的阐释,通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等通俗性语言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另外,如前所述,报社培养发展京郊农村的通讯员,他们为报社写的不少关于京郊农业合作化通讯来稿,完全不讲究辞藻修饰,语言非常朴实,接近大白话。

第二,善于学习群众语言,积极建构底层叙事话语体系。这一点在副刊上体现得更为鲜明。在《北京日报》创立伊始,主管文教工作的邓拓就强调,《北京日报》“要做到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联系和培养作者、积极分子和通讯员”“与通讯员、作者交朋友”。遵循这一要求,该报的副刊作品大多没有晦涩、冗长的行文,也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以第3版的“文化生活”副刊为例,经常刊出体现北京农业合作化的杂文、群众文艺创作和影剧评介,如《新中国农村的远景——双桥机耕农场参观记》《记南苑农村春节文艺汇演》《首都文艺工作者在农村——记各专业文艺团体春节下乡巡回演出》《郊区农村所见》。有时,刊载一些作曲家写的有关过渡时期总路线、统购统销、农业生产等的词曲。凡是发表在“文化生活”上的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杂文、群众文艺创作、影剧评介,更多凸显的是一种底层叙事话语体系,不管是叙事还是说理,都很通俗,很口语化,读来就像拉家常一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科研基金项目“中共京郊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宣传研究(1950-1956)”阶段性成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