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2023-10-26 18:05:24 - 武汉发布

转自:武汉发布

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英雄城市·文学先锋”

2023武汉文学季今日启幕

将为武汉人民带来

历时一个月的文学嘉年华

李敬泽、吉狄马加、蒋子龙等

20多位文学名家

从昨日起陆续抵达江城

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

一些作家表示:

“对2023武汉文学季充满期待”

↓↓↓

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

博大包容又细腻鲜活的武汉

为创作提供了充沛源泉

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吉狄马加多次来汉,对这座城市有着真挚的情谊。“武汉具有博大包容的文学气质,三镇鼎立、长江穿城而过的气魄全国少有。同时也有细腻、鲜活的一面。根植于市民生活的烟火气、古老的建筑、丰富的饮食都令人着迷,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和充沛源泉。”吉狄马加说,这些城市品质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这里的写作者,“从武汉作家、诗人的写作来看,每个人的气质不一样,但都体现或大气壮阔或细节生动的特点”。

吉狄马加认为,与2023武汉文学季提出的“英雄的城市,先锋的文学”相呼应的,是武汉充满英雄气质、充满诗意的文学形象。武汉在历史上一直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随着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武汉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中部城市。城市的英雄品质体现在今天的生活中,还体现在每个市民的生活态度上。“诗歌伴随人类走过数千年,成为一种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古往今来,武汉从没有停顿过诗歌的吟唱。一个城市离开了诗意会变得无趣。诗意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不是单纯的读诗歌、写诗歌,还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让城市具有让人心灵变得更美好、更和谐的能量。”吉狄马加说。

评论家、编辑家李师东:

期待武汉文学作出更多精彩华章

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武汉这座城市有包容性,也拥有楚文化的传承。”著名评论家、编辑家李师东说,武汉是英雄之城,也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对2023武汉文学季,李师东期待满满,“文学季活动策划得非常好,时间跨度也长,能充分展示武汉的文学形象,让更多人更直观地了解武汉的文学发展和现状”。他认为,文化及文学的繁荣,体现了一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武汉文学一直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文学渊源深广”。他提到《诗经》里的《汉广》,“写的就是武汉汉江和长江交汇的地方”。

作为湖北人,李师东表示,小时候对大武汉非常神往,近年来也经常来参加活动,“这些年武汉发展得非常快,包括高科技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都有新面貌”。

李师东是韬奋出版奖得主,是长篇小说《人世间》的责任编辑,深耕出版近40年。同名电视剧热播,小说掀起阅读热潮,李师东表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一位60多岁的作家调动了自己大半辈子的积累,写了这么一本书;我们又精心地把这件事情做到了位。”他期待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文学,尤其是武汉文学,作出更多精彩华章。

作家邓一光:

武汉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

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著名作家邓一光是湖北麻城人,目前定居深圳。他经常回武汉,“武汉就是我的家”。曾经,他也许可以用一种风格来定义武汉,但他现在不会这么定义了。“像武汉这样的城市,过去就很大气,现在更加大气。”他说,两江交汇在武汉,它是百湖之市、湿地之城,具备多样性和包容性。对于写作者来说,武汉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写作者在这里往往会放下自己,观察这座城市里的生活,感受这座城市的变化”。

邓一光高兴地表示,此次来汉参加文学季,将与众多文学界好友碰面,切磋创作感受。他表示:“武汉值得探访的地方太多了,建议文学家们多待一段时间。”他对武汉了解颇深,“沿着长江、汉水要逛两天;东湖也是必须去的,要绕湖一周才有感觉;汤逊湖也十分值得打卡……”他还建议蛇山、晴川阁、汉口老里分等地也不可错过,“武汉底蕴深厚,大家要多看看”。

诗人、《草堂》诗刊主编梁平:

武汉是诗意之城

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我十分喜爱武汉这座城市,我常常在外面对朋友们说,我愿意做一名武汉人。”著名诗人、《草堂》诗刊主编梁平这样对记者说。这是梁平今年第三次来到武汉。梁平是重庆人,他说:“武汉和重庆有相似的特质,有‘同饮一江水’的感觉。我身在重庆,就是嘉陵江和长江交汇的地方,所以我对水的感情非常深。”他曾经在长诗《水经新注:嘉陵江》中写道:“我第一声啼哭在水里/草书的一滴墨,与水交融/江北红土地上的红,脐血冲不掉。”“所以我对长江是有执念的,我觉得它和我生命息息相关。”

梁平表示,每次来到武汉,他都会被这座城市的魅力所感染,“武汉对于我来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文学魅力的城市,更是一座诗意的城市,我希望能够经常来!”

诗人娜夜:

武汉文学季让城市更有温度

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我挺喜欢武汉这座城市,文学的氛围很好。这里也有很多很好的全国知名作家、诗人,很多人都是大家年轻时非常喜欢的作家。”著名诗人娜夜表示,非常期待武汉文学季的举行,“这是个很好的活动,相信一定会超出我的想象。”

娜夜来武汉参加过很多次文学活动,“都很精彩,城市环境也很好”。记忆深刻的是参加东湖诗歌节,“东湖非常大,景色秀美;也遇到很多有知识和品位的组织者,感觉很愉快”。一个文学季的举行,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意义。娜夜认为,“让文学尤其让诗歌走向公共生活,其实也是提高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使这个城市更加有温度,更加有诗意”。

电影《长安三万里》带火了黄鹤楼,点燃“唐诗”热。娜夜说:“大家现在都来读李白、杜甫的古诗,这很难得。我觉得我们年轻的时候,对古典诗歌不是那么看重。但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随着时光流逝,内心会更希望那些对自然界惜字如金的表达,也会越来越喜欢古典诗词。”

“我只写诗歌,我可能这辈子都只写这一种文体。”娜夜认为,诗歌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置身于城市,虽然没有特意计划去书写城市,但是无意中写的每一句诗歌、挑选的每一个词语,都会带着城市生活的气息。”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张莉:

文学是武汉非常重要的名片

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来武汉,很开心!”10月25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张莉下高铁就约上武汉的朋友,直奔东湖马鞍山森林公园赏向日葵、喝咖啡,“这是一个美好的地方!”

赏完向日葵,张莉和朋友打卡了东湖边的网红咖啡馆,“这里有很多年轻人带着帐篷在咖啡馆外休闲玩耍,精神面貌也很好,还有年轻人在玩皮划艇。以前我对武汉的认识就是汉正街、长江大桥、热干面,但这一次看到不一样的武汉,姑娘小伙有时尚感,又帅又美,城市充满着生机活力”。

张莉透露,对这座城市的认识,来自于很多关于武汉的小说:“比如池莉老师的《不谈爱情》,还有她的很多新写实小说。刚才在车上,我还在跟武汉的朋友说,我看小说里面的主人公要坐轮渡去上班,而现在长江上已经有了许多桥,交通更为方便。朋友们也告诉我,轮渡现在是武汉的网红打卡点。”

张莉认为,武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非常深广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在武汉涌现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就当代作家而言有“40后”“50后”“60后”“70后”乃至“80后”。“文学是武汉非常重要的名片,当我想到武汉这座城市时,首先会想到她的文学。”张莉在给学生们上课时,会讲到池莉的《不谈爱情》《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从书中可以感觉到,武汉的老百姓很乐观、很有生命力。对于作为北方人的我来讲,我非常敬仰这样的一个生活态度。”

在视频网站上,张莉讲三毛的视频播放量达30多万,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她在探寻经典作品最新的打开方式,“我已经录了几个当代作品的视频,即将发布”。张莉透露,她马上将上传一条解读池莉《不谈爱情》的视频,计划再录制一条关于李修文的视频,“我很高兴将我对武汉作家、武汉文学的看法,在站上和更多年轻人分享”。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何平:

期待去看看武汉的城市地标

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武汉和南京这两座城市一直有着很深的文学友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何平说,“它们都是长江沿线的重要城市,作为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它们都表现出开放性,在文学方面也有着重要体现。”何平表示,武汉的城市面貌相当丰富,“我一直想有机会能在武汉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里走走,看看武汉的城市地标”。

作家索南才让:

要去向往已久的黄鹤楼登高远望

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著名作家索南才让下飞机后前往下榻酒店,对一路上所见的大小湖泊印象深刻,加之秋雨氤氲,让他觉得武汉这座城市充满了浪漫气息。“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武汉,虽然还没来得及好好逛逛,但我对武汉的第一印象很好,这座城市非常美丽大气。”

虽然此前没到访过武汉,但索南才让通过文学作品对荆楚文化了解颇多,尤其对黄鹤楼充满期待和向往,“这次来武汉,希望能去黄鹤楼登高远望,感受楚天辽阔”。武汉对于索南才让的意义十分深远,不仅仅是历史人文的吸引,还有此地文学前辈的指引。“我特别喜欢李修文的散文作品,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表示,在自己写作初期,当代作家池莉的作品给他的写作带来过指导性的意义。“武汉人才辈出,大咖云集,我期待在这里学习到更多东西。”

《文学报》评论部主任、评论家傅小平:

武汉壮阔的气象非常吸引我

知名人物现身武汉!

“我几年前来武汉就是住在江边的酒店,长江有着很壮阔的气象,那种浩浩荡荡的情绪,非常能吸引我。”《文学报》评论部主任、著名评论家傅小平说,武汉是一座特别有精气神的城市,特别有英雄气;武汉人也特别豪气,做事情干脆利落。

此次来汉参加武汉文学季,傅小平表示,被文学季“为前行者掌灯”这句宣传语所打动。文学就是润物细无声,很难说它能指引什么东西,但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心灵会更柔软一些、更有弹性一些,对事物的理解会丰富一些,“如果爱文学的人一个个汇聚起来,它就是一股力量,会让一座城市更加亲和,变得更有质感”。

傅小平表示,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化的空间里,现在短视频、抖音、微信让大家的时间变得非常分散,很少拥有完整的阅读时间,“非常期待文学季能融入到公共生活,让更多的市民重新阅读文学,感知文学”。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马梦娅 叶飞艳 摄影记者何晓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