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候鸟家园——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多措并举 开展鄱阳湖湿地候鸟保护走笔
说起鄱阳湖,不能不提到都昌县。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诗名为《过都昌》:“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都昌县位居鄱阳湖北部平原“五水汇一湖”之要冲核心地带,坐拥鄱阳湖湿地和水域面积的1/3、湖岸线的1/4。都昌县辖区1390平方公里的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众多珍禽候鸟纷至沓来,织就都昌湖区弥足珍贵的生态图景。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都昌县委、县政府全力组织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以高水平生态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就湿地候鸟保护的发展进程和工作成果,近日笔者来到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一探究竟。
01.
心之所念 力之所及
来自候鸟救治医院的温情关怀
多宝乡洞子李村紧邻鄱阳湖,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是都昌县冬(夏)候鸟在此交替“换岗”的典型区位,夏候鸟最高峰达2万多只,冬候鸟则达30多种5万多只。与之接壤的马影湖,是业界公认的首批越冬候鸟抵达鄱阳湖的首站。
笔者来到洞子李村,只见天蓝、水清、地绿,深切感受到山水之优,环境之特。更令人惊喜的是,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鄱阳湖候鸟救治医院。医院占地面积5.5亩,两幢房屋干净整洁,其中一幢180平方米,专门用于伤病候鸟救护,建有医疗室、抢救室、病床室、康复室及康复天棚;另一幢270平方米,主要用于开展公众自然教育和科普宣教工作。
作为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鄱阳湖因候鸟而精彩,候鸟因鄱阳湖而灵动。但候鸟在迁徙途中伤病问题时有发生,如果候鸟伤无救、病无医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意味着保护候鸟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保护体系并不完整。
时任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是鄱阳湖候鸟救治医院建设的发起人之一。他说,当初建立这座医院是出于对候鸟的爱心和责任感,希望形成以保护、巡护、救护为一体的创新模式。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2012年候鸟救治医院应势而建,经过10多年的光阴变迁,有了如今的模样。
今年78岁的李春如是该医院院长,他毕业于九江卫校,从1982年开始护鸟至今,41年来共救治、放飞候鸟1万多只,其中不乏白鹤、白枕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他对候鸟的感情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想向天再借500年,为保卫美丽鄱湖、候鸟天堂作出一生努力。”作为一名诗人,李春如用1700多首诗词凝结出他对候鸟的点滴观察和情感依归。
02.
迎难而上 攻坚克难
大旱之年碟形湖中温馨潮涌
春去秋来,鄱阳湖蔚蓝的上空总有候鸟来来往往的时序演替和热闹场景划出的一道道美丽弧线。候鸟随着季节南迁北徙,不断地寻觅着自己的归宿。鸟儿是环境的最佳见证者。这些精灵们选择鄱阳湖,就是对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最好的肯定。
然而,候鸟迁徙,路途艰险,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疾病传染等都可能给它们带来致命的危机。2022年,受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提前100多天进入枯水期,夏、秋、冬三季连旱直逼鄱阳湖,水源告急、湿地萎缩、生态受损,候鸟飞抵后将面临多重生存困难的考验。
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4.11万公顷,候鸟栖息地主要由碟形湖、湿泥滩、草洲三类生境组成,正常水文年份,鸟类数量约占鄱阳湖总数的三分之一。愈演愈烈的干旱导致碟形湖大部分干涸,湿地滩涂旱生化严重。旱情就是命令,保护区主动研判湖区生态状况,当即按照省市主管部门指导意见,以碟形湖为重点展开修复、管控工作。
朱袍山碟形湖是保护区的地标性区域,高峰时段数万只候鸟云集于此,为确保重点湖泊生态功能稳定,保护区迅速清理淤泥、开挖水口、疏浚水渠、构筑挡水坝,通过一系列生态环保方式从主航道调水补水,配合鱼苗增殖放流等措施,经过70多天的不懈努力,有效扩大了碟形湖面积,提升了碟形湖水位,增加了候鸟的栖息觅食空间。
水源、食物、安全隐蔽地是候鸟生存的三大保障,水是鄱阳湖的灵魂所在。经历了大旱之年的大考,保护区立足长远,居安思危,在应急能力和体系上进一步补短板。今年一开春,便在洞子李村湖区新建1处面积达到2220亩的碟形湖。盛夏8月,主湖区水位逐步下降,而该碟形湖保水充沛,鱼虾螺蚌资源丰富,白鹭、苍鹭等夏候鸟成群栖息在碟形湖畔。据李跃介绍,预计今冬明春将有大量的冬候鸟在此安家落户。同时,在今明两年向省林业局申报的湿地生态补偿效益项目中,保护区将着重围绕5处碟形湖生态修复内容进行打造。
03.
风雨兼程 守护为乐
15年坚持生态保护焕发新活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鄱阳湖生态保护工作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保护区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点点滴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守住初心、矢志不渝才能收获变化,展现成效。”李跃说道。
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批建于2004年,是鄱阳湖湿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肩负着守护生态家园、擦亮候鸟名片的光荣使命。“责任挑肩上,捧着情怀干”,于2008年成立的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任重道远。
实施保护优先战略是保护区的第一道功课。2012年以前,湖区渔民数量众多,人为活动十分频繁,保护意识也还未深入人心,存在“天网”捕鸟等违法行为。当初的保护区在人手、经费、设备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横下一条心,从源头抓起展开密频次、全覆盖的湖区巡查、整治行动,坚持社区(保护区)共管两促进、联合执法同发力、人防技防一齐上,最终于2010年率先建成3个基层保护站,监测、管护设备不断完善,保护体系建设、保护素质能力逐年提升。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保护区共清毁“天网”12万余米,消灭隐患50余次,清理湿地垃圾600余吨,打击非法捕螺500余人次,放流螺蚌5000余吨。
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凝聚保护工作合力。鄱阳湖湿地候鸟保护是个社会系统工程,为形成群众参与、多元治理的良性格局,保护区紧抓公众自然教育工作,加强强基固本工程建设,通过多形式、多手段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有效成风化人,积极引导民间爱鸟人士组建公益组织,身体力行参与护湖护鸟工作。都昌县现已成立保护、宣传、救护性民间组织7个,成员达500余人。
实现生态利民目标,让湖区群众得到实惠。保护区始终坚持推进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形成良性循环。“鸟好鸟多既代表着环境持续优化,又吸引游客前来拍摄观赏,带来人气财气。”家住马影湖畔许村的许小华深有感触。保护区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安排的湿地保护项目、保护国际基金会(CI)项目等支持下,马影湖区碟形湖群建设、修建生态保护路网、打造湿地候鸟监测平台、建设候鸟书屋、发展“飞鸟人家”农家乐等一系列生态惠民工程陆续实施,为许村带来了不少利好,生态经济、观鸟经济正在逐步兴起,村民普遍受益,自然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山水无言终有情。一路走来,保护区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都昌县从2010年起至今连续13年荣获全省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先进县,也涌现了李跃、李春如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鄱湖潮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将继续守正创新,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蓝图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