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千年的碎瓷片会“说话”

2024-10-26 10:44:00 - 中安在线

转自: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沉睡千年的碎瓷片会“说话”

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记者李娇俨徐添城)澎湃东流去,两岸生光辉。在长江的滋养下,中华大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

长江文化考察队第三路走进千年瓷都景德镇,素坯上的青花釉料点染无限生机,窑火淬炼下可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瓷之韵味扑面而来。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卷峰峦在景德”。从古时的昌江码头出发,江西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跨过鄱阳湖进入长江、通向大海,被国内外商人运往世界各地。如今,“景德镇”成为全世界共享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鲜活样本,构成了长江文化的重要篇章。

当然,来景德镇探寻陶瓷文化密码,绕不开御窑厂。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景德镇珠山开办皇家御器厂,派宦官督造押运。清代沿袭,只是把御器厂改为御窑厂,督造也改派有品级的官员担任。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家中国首屈一指的“国营企业”,足足办了542年,制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驱车前往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这里承载着景德镇作为“瓷都”的辉煌历史。一进门,我们就看到,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大量的瓷器碎片。工作人员倪文璇说:“这些瓷片不少来自刚发掘结束的落马桥遗址。”落马桥遗址也是景德镇申遗的重要要素点。

如此数量的碎瓷片,令人目不暇接。因为跑文博线,我之前在全国各地看到过很多长江流域出土的陶器,风格各有不同,这次见到的御窑瓷器,则更为精美。

随着一块块瓷片展开的,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量出土的瓷器是被人为打碎。比如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不仅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也有一件一模一样的,只是景德镇这件是由碎片修复成的。

倪文璇说:“故宫内的很多瓷器,在景德镇御窑厂都能找到相同的。御窑用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的资金为明清宫廷制作瓷器,他们不计成本,在无数制作好的瓷器中挑选最完美的送入紫禁城。剩下的为防止流入民间,就全部打碎,因此御窑的出土器皿大部分是残损的。”

碎裂方式不同,碎片的断面也不同,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信息。

可以说,一块古瓷片在科研人员手里,可以观测纹饰、拼接还原器型、磨粉分析材料乃至烧成温度,至少可解析出上百条信息,因此也可以揭开很多尘封的往事。

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我们还走进了一间“神秘实验室”:如同科幻电影般,一排排黑色柜子中存放着蕴含重要信息的玻片标本——这些标本不是远古生物的遗骸,也不是科技的变异产物,而是千百年来层层累积、记录历史痕迹的陶瓷碎片。

2022年6月,全国第一个古陶瓷基因库——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在御窑博物院正式揭牌。目前已收录2400余套、近万件瓷片标本,时间跨度从晚唐至民国时期,大部分为景德镇当地瓷片标本,其中还收录了清代晚期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出土的瓷片等外部标本,未来将继续收录来自各地的瓷片标本。

通过科技手段,能在一块碎瓷片标本上提取出考古信息、造型、纹样、胎釉、款识……这些共同组成了古瓷片的“基因密码”。

“建立古陶瓷基因库的初衷,便是可以借助当今的科技手段去挖掘古代陶瓷信息,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当代的活化应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古陶瓷基因库目前有复原古代社会、复原古代工艺、古陶瓷鉴定、当代文旅应用等多种用途。

比如瓷片上的花朵纹样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大量标准化提取,就能供设计师自由选用,成为当代文创产品的一部分,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当我们离开景德镇时,沿途陶瓷生产的繁荣景象映入眼帘,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内心。一千多年前,这里因水土宜陶,处处窑火,制作的青白瓷如冰似玉,光致莹润。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跨越山海,来景德镇寻找诗和远方。

在长江之畔,这座璀璨的瓷都闪耀着属于它的新光芒,不朽、不化、不褪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