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特别节目丨协作共生:人民城市宜居、韧性、智慧发展之路

2024-10-26 12:28:52 - 第一财经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与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协调处副处长陈丽红做客城市日特别节目。

【世界城市日特别节目】

协作共生:人民城市宜居、韧性、智慧发展之路

10月29日至11月2日,以“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暨2024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将于上海举办。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与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协调处副处长陈丽红做客城市日特别节目,围绕“城市共建:上海探索宜居、韧性、智慧的未来之城”分享深刻见解。

缘起世博,打造世界城市日永久主场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了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也为世界城市日的设立奠定基础。对于世界城市日与上海的渊源,吴志强院士提到,城市日申设工作极富挑战性,各方群策群力耗时数年,在2013年12月的第68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的决议。

作为世博会精神的继承之地,世界城市日的孕育之地,上海从未停下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步伐,《上海手册》、“上海指数”、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奖(上海奖)等知识成果,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不断贡献上海智慧的有力体现。

吴院士分享道,每一次到非洲、到联合国,大家都会提到,上海做了一本《上海手册》,里面包括许多值得借鉴的城市发展案例;“上海指数”为科学评估及监测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构建重要指标体系;“上海奖”作为引领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奖项,更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精神延续。

“一江一河”,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

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的地标,沿途数十公里的滨水沿线横跨上海多个区域,涉及众多民生工程,在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陈丽红介绍,“‘一江一河’两岸开发过程中,挖掘和活化历史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抱持审慎的态度分步实施”。国庆期间,徐汇滨江GateM西岸梦中心开放运营,其前身便是上海最大的水泥厂,作为上海最大的穹顶建筑被保留下来,成为上海“一江一河”生活秀带上的一张新名片。无独有偶,杨浦滨江已建成开放的绿之丘也是工业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通过对原本平平无奇的方形盒状建筑的精心改造设计,创造全新建筑空间,不仅实现滨江观景,还承载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园绿地等功能”。

滨水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人民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处处可见。在征求意见阶段,有个小朋友的心声让陈丽红印象深刻,“因为家长不让我养宠物,所以希望在滨江能有宠物友好区域,可以享受到别人家的宠物带来的治愈感”。钓鱼、放风筝、生态韧性、设计风格等方面的意见,都在制定公共空间贯通条例时被充分平衡与综合,真正做到“还江于民”、全过程以人为本,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市民在这座城市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构建亲水宜人的绿色岸线,为全世界树立开放空间新标杆。

多链协同,构建长三角科创蓝图

“科技”二字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出现频率高达89次,作为推动国家、区域和地方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2018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科创政策密度明显变大,除了各地蓄力发展,还仰赖协作互通。由于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长处和短板不同,三省一市采取了针对性强的激励措施,将科创要素进行智慧整合,从人才、设备、课题等方面发挥各自所长,推动跨区域科创链条融通,促进资源要素更通畅流动,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城市创新集群竞争力。

2022年上海向长三角地区输出专利3891件,较2018年的932件提高了3.2倍,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初显。由上海策源、长三角进行孵化,已成为串联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跨区域协作的多链协同新范式。吴志强院士表示:“作为人口规模最大、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群,我们期盼长三角未来能拥有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在交流中被层层描绘,上海正不懈努力,在历史传承、生态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跑出发展“加速度”,力求将上海打造成为世界城市日的永久主场,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上海力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