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召开

2024-10-26 14:20:12 - 媒体滚动

转自:经济日报

近日,第八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DBAR 2024)在苏州召开。本次会议由“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以“迈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路线”为主题,旨在总结DBAR在数字技术创新、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国际科学合作等方面的成果,以更好地服务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八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召开

大会主席、DBAR主席郭华东院士表示,DBAR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科学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目标是基于地球大数据推动可持续发展。随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入关键阶段,各国面临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亟须依赖先进的数字技术为“一带一路”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他强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重新塑造决策过程,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以加快可持续发展服务并促进国际间的广泛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国际共享、合作,DBAR已具备持续致力于填补数字鸿沟,提升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一带一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字方案和典型案例。同时,会议呼吁各方积极分享经验和寻找更为广泛的合作机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索文斌表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实施已成为全球合作的典范,不断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全球数字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南京大学作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参与者,将不断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培养拥有全球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与各方一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重要力量。

会议期间,“长三角‘一带一路’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卫星影像展览”揭幕。展览展示了通过SDGSAT-1卫星的微光、多谱段和热红外三个先进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影像,呈现了苏州、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无锡、常州、宁波、南通和连云港等10个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的太空视角景观。这三类影像同步展现了这些城市的白昼与夜间景观及地表温度特征,为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会议设置10个分会,主题包括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数据共享、农业监测与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数字技术支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变化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水资源与土地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海岸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管理、亚洲高山区及北极地区的气候行动,以及东盟国家地球大数据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据悉,DBAR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于2016年正式启动,目前依托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运行,旨在利用地球大数据科学方法与创新技术,通过分享数据、技术和知识,实现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服务。(经济日报记者沈慧)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