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养老机构负责人,她看到养老服务的薄弱点,也看见了老年人心中的“隐痛”

2024-01-26 06:36:58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作为养老机构负责人,她看到养老服务的薄弱点,也看见了老年人心中的“隐痛”

作为养老机构负责人,她看到养老服务的薄弱点,也看见了老年人心中的“隐痛”

长护险在上海试点到今天已经有七年多时间,服务内容要如何调整以适应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人大会场里,市人大代表、上海夕悦老年颐养服务中心理事长颜铭爱抛出这个问题后,立刻引发了多位代表的共鸣。

老有所养,困有所助,随着长护险的不断发展,其服务内容需要向更精细化的方向拓展,是代表们的共识。作为一名深耕在养老行业数十年的人大代表,颜铭爱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怎样针对老年人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更扎实的养老服务,如何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养老行业……履职一年间,她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调研、积极建言,同时身体力行,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

持续关注护理员群体

2016年,上海成为全国首批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长护险全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项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的社会保险制度。长护险的试行,探索解决养老过程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问题,同时也为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这一试点的推行,可以说是推开了一扇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片蓝海。”作为一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负责人,颜铭爱看到了新的发展机会。然而,经过几年试行,长护险实施的硬件设施跟上了,护理人才短缺的问题却愈发严重。去年两会上,颜铭爱作为市人大代表提交的第一份代表建议就与此有关。

作为养老机构负责人,她看到养老服务的薄弱点,也看见了老年人心中的“隐痛”

颜铭爱(左三)

“自2018年开始至今,上海已有近40万长期失能老人享受到长护险照护服务。然后现实情况是,一边是需要照护的失能老人人数不断增加,另一边则是一线护理人员大幅流失。”颜铭爱表示。

她了解到,近两年导致长护险护理员团队日渐萎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待遇不高,在调研中她发现,目前上海家政等相关自费居家服务,每小时收费普遍为45/50元,医院护工收入是300-500元/天,都明显高于长护险护理员收入,因此相关人员普遍不愿进入护理员行业。

另一方面,符合长护险服务资质的《医疗照护证》培训持续停滞。颜铭爱提到,“上海目前的《医疗照护证》从证数量看上去能够满足服务需求,但经过这几年的消耗和自然淘汰,实际能参与服务的人员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结合日常工作,颜铭爱认为,需要尽快放开《医疗照护证》的认证培训,同时酌情考虑增加其他养老相关证书加入长护险护理员认定资质及培训,以解决护理员短缺的瓶颈问题,实现新老人才的交替。

这个建议提出后迅速得到相关部门采纳。2024年1月,新的政策出台,提出经认定养老护理员(中级)及以上人员在职业技能、服务能力等方面与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水平相当,可以从事与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相同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

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家政服务”

“护理员进来了,但现在不少护理员在干‘家政’的活,这其实对于社会医保资源来讲是很大的浪费。”颜铭爱谈到,目前长护险服务项目涵盖42项内容,其中包括27项基本生活照料项目和15项常用临床护理项目。但她在对长护险服务机构调研时发现,目前长护险15项医疗护理项目的实际开展占比仅为5%。

今年两会上,颜铭爱分享了这一调研结果,并反复提到“更新”二字。

在她看来,长护险当前的服务内容和质量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服务内容应当根据实际不断调整更新。“老年人现在的需求是很多样性也很个性化的,有的人可能只需要做饭、洗衣等生活护理,有的则需要专业的医疗照护,以及精神和心理上的陪伴、关照。”

作为养老机构负责人,她看到养老服务的薄弱点,也看见了老年人心中的“隐痛”

颜铭爱(中)看望老年人

据此,她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调整“长护险服务内容”的建议》,提出应综合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对长护险42项服务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健康宣教、康复诊疗、辅具租借、上门静脉输液、就医陪护等有普遍需求的项目。

同时她也认为,需要适应老年人需求的不只是长护险本身的服务内容,还包括护理员群体的整体素质。“护理员不同于家政人员,护理员代表的应该是专业性和职业性,所以对于护理员群体长期的系统化的培训还是要加强。”在履职的过程中,她也希望能够持续推动这项工作的完成。

深入基层才能发现痛点

去年一年,颜铭爱密集前往6个街道深入调研,多次参与人大组织的专题会议以及街道访问。她深知,想要履好职,必须多调研、多走访、深入基层,方能发现问题和痛点。

“在调研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平时工作中看不到的养老服务的薄弱点,也更多看见藏在老年人心中的‘隐痛’。”经过充分的调研,颜铭爱发现,在目前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当中,助餐服务是其中最大的痛点之一。

作为养老机构负责人,她看到养老服务的薄弱点,也看见了老年人心中的“隐痛”

颜铭爱参加本届人代会

“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实际上是许多居家老年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颜铭爱在调研中发现,自2008年起,上海市每年都将新建社区为老助餐点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要。然而,这其中却有另一部分老年人的需求难以被看见,颜铭爱表示,“事实上,更加需要打通助老最后一公里,提供助餐服务的是那些卧病在床的老人。”

“我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对于那些长期居家的老人而言,最基础但也最重要的需求就是‘有口饭吃’”。颜铭爱建议,在老年助餐服务中加大送餐入户的比例,同时提高送餐入户服务的补贴。

同时,也有不少老年人反映,受限于不同的区情,助餐服务的补贴力度各地不同。颜铭爱说,“随着城市改造和老人家庭照护的需求,很多时候老年人都是“人户分离”的,但各地区助餐补贴的差异就会让他们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也会影响他们对于助餐服务的满意度。”

民以食为天,老年助餐服务是养老服务中最基础的服务,但同时也是需求量最大的服务。如何让老年人拥有更满意的助餐环境?

今年两会上,颜铭爱将自己的调研成果和思考整理成文,提交了有关优化老年助餐服务方面的建议,希望助餐服务能够更多照顾到不同身体状况和不同用餐需求的老年人,让他们在“吃”这个最简单、最根本的问题上获得便利和实惠。

栏目主编:张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