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算法更具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提出要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对网络平台算法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重点整治。
根据通知,此次行动聚焦当前网络平台算法应用中公众反映强烈的诸多问题,包括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
所谓“算法”,是指一组用来解决某个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明确规则或者步骤。算法本身无所谓善恶,并且无处不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份做菜的食谱就可以被看作是一套算法。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算法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提升。运用算法,互联网企业可以分析海量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发掘用户偏好,并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需求不同,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商品及服务。互联网企业还可以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画像,实现广告精准投放,最大化流量收益。由于算法能够大幅降低企业的成本并提高效率,因此也成了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优质的算法同时也对消费者有好处,例如它能够帮助用户更精准、更便利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如何利用算法指向了不同的结果,一些思想跑偏的企业或个人导致算法滥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为了能够获得更多广告收入,互联网平台会尽可能追求高点击率和流量,就有可能催生一些利用算法推送的吸引眼球、具有争议性甚至是虚假的内容。还有,电商平台也有对用户进行大数据“杀熟”的现象,这是指平台利用算法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价格敏感度等因素,对不同用户展示不同价格,以获取更高利润,但这么做显然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是算法缺乏价值观的体现。
平台企业的“算法之刀”不仅会伤害消费者,也可能对准自己的员工。例如,一些外卖平台为了降本增效,会通过算法极尽可能地缩短货品配送时间,而这可能导致外卖员不惜超速行驶或闯红灯来规避超时带来的惩罚,这不仅将他们自身置于危险之中,也给其他人带去了外溢安全风险。
算法导致的问题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对算法的监管也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但由于互联网行业变化很快,算法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因此,相关法律法规往往存在滞后性,给一些想要钻空子的企业或个人留下了可乘之机。另外,算法通常是一种商业机密,具有一定隐蔽性,监管部门很难完全了解其具体运作过程,更不可能实现实时监管,这也使得由算法导致的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伴随着问题的积累,公众对算法的不满正日益增多。最近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公开表示算法之“大恶”需要遏制,虽然不乏争议,但也确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这种对算法日趋强烈的担忧,让加强对算法的监管变得日益紧迫。算法不能再继续肆意“裸奔”,监管必须更积极有为地介入,平台企业也必须履行应有责任,让算法更加具有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本次专项行动提出了五大目标,即希望通过治理,实现平台的算法导向正确、算法公平公正、算法公开透明、算法自主可控、算法责任落实。这些目标都非常具体且有针对性,我们相信相关的监管举措一定能够有力提升平台算法的价值观,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正如前所述,算法日新月异,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势必会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对算法的监管不仅没有终点,而且必须时刻跟上。算法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维护公平正义,坚决制止各种算法滥用行径。同时,我们也要继续充分利用算法,不能伤害企业在算法创新上的积极性,更不能将算法妖魔化。对算法的规范和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相机、相时而动。
在监管之外,企业在算法设计上也要更多考虑长远利益,除了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对算法的管控,也应当尽力提高算法透明度。公众也需要增强算法意识,平衡使用算法的便利和风险,并懂得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总之,算法治理需要监管、企业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任重而道远。(作者是财经评论员)